近期,流感高发,关于抗生素的滥用引发一些担忧。关于抗生素的使用一直存在争议,也面临着微生物耐药带来的挑战。
“感染性疾病病原复杂多样,随着越来越多种类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感染性疾病愈发严重,致病菌也不断进化,耐药菌、多重耐药菌、超级细菌不断地冲击抗生素防线。”全国人大代表、圣湘生物董事长戴立忠说。
去年10月份,国家卫健委等13部门联合制定《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希望实现医疗机构内耐药菌感染及社区获得性耐药菌感染发生率持续下降,全国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和住院抗菌药物医嘱的适宜率均达到75%以上等目标。
抗击微生物耐药,“全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它是促进人类健康、动物健康和环境健康三者统合的新策略。
规范兽用抗菌药使用
微生物耐药属于全社会系统性问题,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发展与兽用抗菌药的使用量密切相关。但戴立忠发现,兽用耐药形势不容乐观,养殖业兽用抗生素的使用有待进一步规范。
有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分离的畜禽源大肠杆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复方磺胺甲唑耐药率接近100%,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环丙沙星的耐药率超过80%,对氯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噻呋的耐药率超过40%,对黏菌素的耐药率超过20%。
“遏制微生物耐药,减少和限制规范抗生素的使用将是大势所趋,在减抗和限抗的背景下如何保障人类和动物的全健康生态,更加精准和快速的病原检测显得愈发重要。”戴立忠表示。
应对微生物耐药离不开对兽用抗菌药物的管理,目前动物养殖业是抗生素排放和细菌耐药性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戴立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从全健康角度出发,建立规范兽用抗菌药精准使用与监管方案来指导养殖业用药,研发新型精准检测技术手段,切实落实兽用微生物耐药精准检测规范与监管,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促进医院精准用药
合理用药与医疗质量密切相关。在戴立忠看来,精准可及病原学检测方法的缺失,是目前习惯经验性用药的关键。许多医院因为缺乏精准的检测项目,仅使用基础的白细胞与炎症指标等提示可能的感染类型,直接使用广谱类的抗生素导致耐药频发。
因此,要解决各类药物滥用与耐药的难题,需要规范临床诊疗,并树立医务人员的科学理念。戴立忠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促进精准用药的具体措施。同时,落实感染性疾病诊疗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提升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多个临床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为临床精准诊疗提供专业指导。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2023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和《2023年各专业质控工作改进目标》,但大多数医疗机构还未将其纳入医院绩效评价,各个临床科室难以落实诊疗质量控制,限制了临床诊疗能力的提升和医疗机构的高质量发展。
戴立忠建议,由一线临床科室牵头,与医务、信息、检验等相关科室组成专项工作小组,建立本机构工作和评价机制,设定本机构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覆盖率及提高病原学核酸检测百分比目标,按季度、分科室进行数据分析、反馈、改进,同时设置激励惩罚制度,落实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
同时,积极组织或鼓励医疗机构成员参加国家和省级组织的感染性疾病相关培训,重点加强本机构儿科、呼吸科、发热门诊等科室医务人员对呼吸道病原认识、新诊断技术的应用、标准化采样以及临床诊治。
此外,对呼吸道类感染性疾病加强门急诊的监测,加快门急诊新技术的应用,完善流行性疾病的上报工作,推动疾病的精准诊治,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有效遏制微生物耐药。
戴立忠注意到,基层机构对病原的认识和检测技术的普及不够,重大疾病精准诊疗相关的检测项目能力储备不足的现象仍然存在。他建议,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病原检测软硬件能力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医疗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和基层精准诊疗能力。比如,鼓励基层机构检测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临床检测能力,做好病原检测能力储备。
让创新技术快速普惠百姓
近年来,有利于人民健康的创新型项目不断推出,但戴立忠发现,收费、医保等相关政策滞后于新技术和新项目的发展,阻碍了创新产品快速服务人民健康。
对于临床收费的物价管理,每个地区的收费条目差别大,申报物价的机制及时间千差万别,没有统一途径进行申报。导致在同一个地区,有的医院能开展创新型项目,有的医院不能开展,同一地区的医疗水平出现较大差异,百姓无法得到优质检测服务。
对于临床价值高的创新技术项目,戴立忠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明确创新型项目物价、医保申报路径等问题,优化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申报的准入,提高准入效率。稳妥有序探索医疗服务价格优化。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对于发病率高、检测频次高的项目,逐步推进技耗分离政策,实现各地收费标准化。
同时,引入商业保险,与国家医保互补,加大对创新项目的报销力度,推动新技术更快地普惠百姓。
(□《民生周刊》记者罗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