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清明前,顶着略显闷热的天气,家住惠东县白盆珠镇的黄大姐早早起了床。
走到一处山脚下时,准备同行的几位年纪相仿的伙伴似乎起得更早些,眼见黄大姐徐徐走来,笑着背起了竹筐、头戴草帽,开始往大山深处走去。
约摸半小时的脚程,她们走到半山腰上裸露的岩石边才停下了脚步,擦了擦额头冒出的汗珠,定睛一看,微微一笑,身边几株近5米高的茶树,正是她们翻山越岭的目的所在。
她们其实是采茶人,而这些茶树正是当地赫赫有名的“仙人茶树”。
(一)
既是“仙人茶”,所产之地自然也会带着“仙气”——莲花山。
作为岭南四大山脉之一、总长近300公里的莲花山脉,在粤东延绵伸展,于尽头伸入大亚湾的海湾,而莲花山的巨大山脊则成为了惠州市惠东县与汕尾市海丰县的分界线。
莲花山惠东一侧,属于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坐落着莲花山脉的主峰莲花山,海拔达1337.3米,为粤东南第一高峰。
因山峰高耸入云,蔚然秀丽,形似含苞莲花,故得名“莲花山”。
(二)
有了这般美名,此处盛产稀有的“仙人茶”也便不奇怪了。
仙人茶,是惠东莲花山脉一带独有茶叶品种,也是绿茶中少见的乔木品种,相传已有千年种植历史。
据《惠东乡镇大事典》记载,相传仙人茶是葛洪亲手栽种。也有传说在莲花山顶的棋盘嶂曾有神仙下棋对弈,其喝茶后将茶叶抛向山涧四处,后来这些茶叶在青山绿水间生根发芽,成了现在的“仙人茶”。
虽是传说,却也足见这里宛如仙人洞府般的好生态,可种养一方好山茶。
2020年,由惠东县茶业行业协会申报的“惠东莲花山茶”,就拿到了“广东省第三届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
(三)
山茶飘香,若论起根由,还在乎于一场远古的联姻。
莲花山,这是一片古老的山水,又是一个年轻的自然保护区。
惠东莲花山白盆珠省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于2006年成立,但这片山水早在1亿多年前的中生代就已诞生。
一座1亿年前的山,数十年前,山脚又多了个水库——白盆珠水库。
两者的叠合便构成了这一自然保护区的独有地理景观。
(四)
莲花山因降水丰富,加上每年夏季台风带来的充沛山水,使得这一带茂密林区依山势而下,分别涌出横瑶河、白马河、横坑河、坑屯河、芋坑河等6条大河,山林区内常见飞瀑流泉,鸟鸣猿啸。
越往深山走,山道边就越是能发现古老蕨类植物。
巴戟,苏铁,还有惟一一个以惠州命名的物种——惠州异药花,这些古老孑遗植物,早在人类远未诞生前的冰河期就生长在这里,成为莲花山中当之无愧的“隐士”。
(五)
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正好处于热带的北缘和亚热带的南缘,地球的同纬度地区大多为荒漠地貌,莲花山却为大量珍禽异兽营造了一个安乐之所。
山愈高,水愈急。
随着山势渐陡,山路旁开始有了一路相伴的溪流声,时近时远。
若是春日,行至山谷处,在密林深处的清潭中,或许能遇到“娃娃鱼”,游荡在清澈见底的石缝中,一个不小心,便会被突然造访的脚步声惊退,眨眼间,消失在了水中,四周连尘滓都未见一丝荡起。
同是第三纪冰川后期残存下来的珍稀濒危候鸟中华秋沙鸭,作为鸭类动物中唯一会在树洞上做巢安家的候鸟,由于对水质要求极高,生存栖息地越来越萎缩,却在冬日的惠东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发现了30余只的踪迹。
(六)
远上莲花石径斜,白云深处渺人烟。
隐秘的山路上,三步一喘,趟过溪水,行过深谷,在莲花山海拔960米处,突然会出现一处平坦谷地,坐落着建于明崇祯年间(1633年)的古刹——莲花寺。
清乾隆版《海丰县志》记载:莲花庵,在莲花峰顶,曲径迤逦,虬松延蔓,幽泉吞吐,别有洞天。如今的莲花古刹,依旧在惠东县与海丰县两地居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常有居民上山参拜。
“在这山里,我们清贫、清静,多的是时间与思想。”
深山古刹,寺庙有五、六僧众,住持一山师父但凡见有客人来,便会让弟子端出满满一箩箕贡果解渴,然后说上一句禅语。
走进寺内,观音殿高大雄伟,寺庙却安静无声,因为没有手机通讯信号,来到这里也就断绝了与外界俗世的一切干扰,放下欲念、眺望群山,收获难得的休憩。
倘若天气晴好,还能望见金粉色的晚霞在山间游走,为黛青色的群峰增添些许暖色调,接着在此起彼伏的山林虫鸣声中,为莲花寺送来昼夜的交替。
深山与古刹的深幽,让夜晚的星空显得格外繁盛。
静心而坐,山泉水冲泡的“仙人茶”异常甘甜,一顿粗菜淡饭后,捧壶清茶,不必仰头,满天星辰已入眼底。
莲花静开,万物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