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肺大泡、气胸、纵隔气肿——这些听起来陌生又有点吓人的医学词汇,往往不是老年人才会遇上的问题,年轻人也逃不掉。

气胸,指的是空气进入胸膜腔,导致肺脏受压、塌陷,严重时可引发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特别是原发性自发性气胸,常见于瘦高、年轻男性,尤其是抽烟、熬夜、剧烈运动者,甚至深呼吸、打个喷嚏都有可能成为诱因。
方大同的突然离世,让人扼腕叹息,但更值得深思:这个病,究竟是怎么找上门的?我们该如何提前预防?
——到底是哪些身体信号,早已在警告你,却被忽视了?

这年头,谁身上没点毛病?但有些毛病,真不是闹着玩的。
气胸这东西,最喜欢找上“瘦高青年”,就像老虎爱盯着落单的羚羊,挑的都是“弱势群体”。
身高180+,体重不过百的“竹竿型选手”,天生就是高危人群。
为什么?肺泡这个东西,本来就像气球,随着呼吸一张一缩。
可瘦高个的胸腔本来就狭长,肺泡被拉得太薄,稍微一鼓就容易撑破,像吹得太满的气球,一戳就炸。

这类人天生肺泡壁薄,一个哈欠、一个喷嚏,甚至睡觉翻个身,都会让肺泡破裂,导致肺部漏气。
如果你还长期熬夜、抽烟、喝酒,甚至爱撸串、喝奶茶当水,恭喜你,简直是给气胸递上了邀请函。
烟草里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肺泡,导致肺组织脆弱,时间长了,肺泡变成肺大泡,一旦破裂,气胸就找上门了。

“医生,我胸口闷,喘不上气,是不是累的?”
很多人第一次气胸发作,都觉得只是小毛病,不就是胸闷、气短、偶尔刺痛吗?扛一扛就过去了。
但问题是,气胸不是感冒,不是忍一忍、睡一觉就能好的病。
最典型的症状就是突发性的胸痛,像被人猛地捶了一拳,疼痛会随着呼吸加重,甚至放射到肩膀和背部。
有些人还会感觉呼吸不顺,深吸一口气像被堵住了一样,怎么都吸不满。

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出现嘴唇发青、心率加快、出冷汗,这时候就危险了,可能已经发展成了张力性气胸,一旦拖延,心脏和肺都会受不了,分分钟要命。
你可能会问:“那怎么判断是普通胸闷,还是气胸?”
一个简单的方法——深呼吸试试。
如果你深吸一口气,胸口像被扎了一刀,或者干脆吸不满,那就别犹豫,赶紧去医院。
3.气胸真的能“自愈”吗?别信这些扯淡的说法有些人听说“气胸可以自己好”,于是选择硬扛,结果最后扛进了ICU。
确实,轻度气胸(肺压缩<20%)有可能自行吸收,但前提是你要严格卧床休息,避免任何剧烈运动。

可现实是,大多数人根本不可能闲得住,稍微一活动,漏气的地方就可能加重,甚至发展成张力性气胸。
气胸是个极易复发的病。
有研究表明,第一次气胸后,复发率高达30%~50%,如果复发一次,接下来的复发率会更高,甚至超过70%。
不要抱侥幸心理,觉得这次好了,就不会再犯了。
4.预防气胸,别等到进医院才后悔1.远离烟酒,少熬夜,别折腾你的肺吸烟是气胸最大的帮凶。

尼古丁和焦油会破坏肺泡弹性,长期吸烟的人,肺泡壁变薄,气胸风险直线上升。
戒烟,不是让你活得更久,而是让你活得更轻松。
2.运动可以,但别乱来别以为运动都是健康的,某些剧烈运动,比如深蹲、举重、潜水,甚至吹气球、拉高音,都会增加气胸风险。
特别是已经有肺大泡的人,剧烈运动可能就是压垮肺泡的最后一根稻草。

3.注意饮食,别让肺“上火”少吃油炸、烧烤、奶茶这些垃圾食品,高糖高脂的东西,会增加肺部炎症,影响肺的自我修复能力。
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比如橙子、柠檬,能增强肺部弹性。
4.定期体检,别等到出事才想起来检查

尤其是瘦高个、抽烟党、家族有肺病史的,最好每年做一次胸部CT,看看肺里有没有肺大泡。
有肺大泡的,医生会建议手术切除,别怕,这手术比拔智齿还简单,微创手术,恢复快,能有效预防气胸复发。

方大同的离世,让人惋惜。
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不能从这件事里学到点什么?
如果你是瘦高个,如果你有胸痛胸闷的经历,如果你还在抽烟、熬夜、乱吃垃圾食品,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警惕起来。

身体不是一天垮的,疾病也不会突然降临,所有的“意外”,其实都是“必然”。
别让无知,成为你健康路上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自发性气胸诊治指南(2021版)》
2.钟南山.《呼吸病学》
3. 《中国肺病学杂志》2023年第15期,气胸复发率及预防策略
4.WHO《全球肺部健康白皮书》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