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日常食用的“糖”,是如何来的呢?一般来自于甜菜和甘蔗,都是植物制取的。似乎我们对这种制糖法习以为常,但受到植物分布地域、季节,以及气候等条件的制约,似乎这种方式也有弊端。
最近,我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实现了二氧化碳到糖的合成技术。如果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说,那就是“可以喝西北风”了。甚至连空气都是甜的,成真了!
我们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被变废为宝成为了人工合成的新“粮食”。如果再算上两年前已经实现的把二氧化碳合成为淀粉的技术,这次简直又是一次新的“食品革命”!
这原本是呼吸出的废气二氧化碳,是怎么变成能食用的糖的呢?这样合成出来的糖,能不能直接吃呢?
在自然界内,糖的存在形式几乎都来自于农作物,像是提到过的甜菜和甘蔗,还有小麦、玉米、蔬菜以及水果中,都有糖的存在。不过这些糖分的提取,都需要用物理、化学,甚至是综合手段加生物手法才能提取。像是传统的糖提取过程,主要是利用了自然界的光合作用来合成糖的。这样糖类的提取就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有不可分割的依附和绑定。
那么二氧化碳变“糖”是如何实现的呢?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后,在植物体内经过生物能转化得到的糖分。人工合成糖,原理就是把植物体内的生物能转化过程,变为人工合成的过程得以实现。这样,就能得到一种不依赖土地种植,还能获得糖分的办法,并且还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谓一举两得。
目前,我国科学家已经实现了可以把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在一定催化剂反应后,得到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和甘露糖。这四种糖类的形成不需要依赖光合作用,不依赖土地、阳光、水源,除此外,还能精确控制糖类品种构型。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可以直接产出食用糖、医用糖等定型糖品种,简单又高效。
如果说高效的意义仅在于节省了土地以及人力等,或许您是小瞧了这项技术,因为整套实验过程,仅需要17个小时。这和通过植物生长,再到传统提取糖分的过程相比,获得糖分的时间单位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从“年”为单位,变成了“小时”。
从长远来看,目前虽然已经可以获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等己糖,但是对于肥胖人群以及糖尿病群体的甜味取代剂来说,还需要实现人工合成稀少糖,这种稀少糖,也就是让我们吃到甜味的同时,还不会为发胖生病而担忧的糖类品种。
近年来,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很是担忧。毕竟人工合成糖有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能不能被直接食用,食用后对人体有没有危害,人们还是有怀疑的。目前来看,还缺少一些实验来证明这一点。只是在理论方面,可以说人工合成的糖类是可以被食用的。并且这种合成的糖类,是能够作为原料被运用在食品、饲料、医药等方面的。但距离上市售卖,依旧存在着人们的思想接受程度、法律法规束缚等多方面制约。不过,它提供了一种节能、省效、灵活的获取糖分的过程,也为我国绿色科学指明了一个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