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笔商业交易,却触动了香港的政治敏感神经,并引起了北京方面的高度警觉。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计划将其除中国大陆及香港以外的全球港口业务出售给一家美国财团。表面看来,这似乎只是一笔“寻常的商业运作”,但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形势下,这桩交易背后的真实意图究竟为何?又可能带来何种深远的影响?这些问题都值得深思。
李嘉诚未曾料到,舆论风波已席卷而来。港府已正式表态!北京方面也已采取行动,舆论压力如潮水般涌来,监管审查工作也在悄然进行。在重重压力之下,李嘉诚的228亿资金入账恐生变数,港口交易或面临两种可能结局!
据有关报道,3月18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在行政会议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被问及此事,他就当前的港口交易事件给出了3点回应:
首先,他强调,社会关切不容忽视,此言论颇具深意,表明港府将认真对待公众的质疑。毕竟,长和集团的港口交易已引发社会广泛反响。
其次,他明确表示反对外部势力对香港企业施加压力,此言似有所指。众所周知,特朗普执政期间曾多次对巴拿马施压。因此,这笔港口交易是否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或胁迫,值得深思。是否存在压迫手段,尚待进一步探究。
最后,他强调,所有交易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港府将依法依规进行处理。这也意味着,若调查后发现交易存在违法违规之处,该港口交易将难以实施。对于如何处理此类情况,记者当场追问,港府是否会依据《香港国安法》阻止交易。
此前有消息称,香港富商李嘉诚旗下的长和集团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即出售其拥有的43个国际港口,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而买家为美国的贝莱德财团,此次交易总计套现228亿美元。这一商业行为本身在商业领域内是常见的。值得注意的是,这43个港口中恰好包含了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而当前国际形势下中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对抗背景。
除香港政府表明态度外,北京方面也采取了相应行动:
一方面,香港《大公报》对此笔交易提出了质疑,文章直截了当地询问为何如此轻易地将这些重要资产转让给美国势力,该文章随后被港澳办转发。
另一方面,据新华社报道,中国代表团已于3月14日至15日赴巴拿马访问,与巴拿马主要政党和智库进行了会面与交流。
在李家超表明态度的同时,港澳办连续转载了《大公报》的评论文章。文章中使用了一些严厉的表述,如指出某些行为“缺乏骨气”、“违背民族大义”、“因利忘义”,并直接提出质疑:“相关企业应当慎重考虑!”随后,联合早报引用了彭博社的相关报道,称中方近期已着手审查这笔交易是否存在安全漏洞或违反反垄断规定。
长和出售的港口业务不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北京出手原因可能有三:一、地缘政治敏感,港口分布全球多节点,若落入美资手中,或影响中国海外航运和供应链安全;二、产业链安全考量,中美竞争激烈,中方对基础设施大型交易高度警惕;三、港府虽为特别行政区,但香港超级富豪“为所欲为”或影响北京整体战略。
近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显示,香港和北京方面已发出了两个重要的信号。首先,他们对李嘉诚交易港口的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甚至有迹象表明,此交易可能事先并未进行充分的沟通。其次,相关部门不排除通过法律途径,对这笔港口交易展开深入调查的可能性。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信号,其特殊性在于:北京方面的调查并不必然意味着交易将被阻止,但足以给李嘉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
如今,港口交易或迎来2种结局。第一种,因为一旦监管审查程序启动,交易可能会被无限期地拖延,而“拖延”本身,就足以对整个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当然,也有可能直接叫停交易。第二种,鉴于舆论压力及长远影响的考量,李嘉诚决定对交易进行调整并予以回撤。然而,此举必然涉及违约赔偿事宜。
无论最终结局如何,这一事件已超越了单纯商业交易的范畴,演变成为一场涉及国家利益、资本流动及地缘政治的重大博弈。鉴于此,回归标题所述:在双重压力之下,李嘉诚或许难以实现其初衷。这笔被指涉嫌出卖国家利益、与美方配合的交易,李嘉诚能否顺利完成,实属难料,难度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