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学生要学习的科目有很多,但是语文作为三大主科之一,都是学习的重点,尤其是随着大语文时代的到来,文学素养和积累量就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且现在语文学习也越来越难,尤其是上了中学以后,还会大量学习文言文,本来学习现代文都让学生头痛,遇到“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学生更是一个头两个大,因此就会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上演很多的“名场面”,翻译更是成为“翻车”的重灾区,是谁听了都得笑一阵的程度。
学生文言文“神级翻译”,语文老师听后两眼一黑:我真的会栓Q
文言文之所以难懂,就是因为古汉语看上很简练,但很多词语都是包含不同意思的,就拿“卒”这个字,有士兵的意思,也有死亡的意思,如果用错了地方,可就真的闹笑话了。
比如翻译“(老翁)年逾八旬,卒”这句话,正常应该是老翁八十多岁去世了,结果有同学脱口而出“老翁八十多岁,去当兵了”,老师:好家伙!这老翁真是老当益壮!
所谓的文言文翻译就是将古汉语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让别人都能听懂,所以接地气一些还是好的,但是如果太通俗易懂就变成了笑话。
比如高中课文里必学的《蜀道难》开头那句话的翻译,有些学生就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憋了半天说出了一句口头禅,全班瞬间陷入死一般寂静,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就哄堂大笑,网友:我觉得他说的没错,话糙理不糙嘛!
还有的时候翻译错了句子,整个意思都变了味,一本正经的文言文都多了些“不正经”的感觉,老师看后直接气吐血了。
比如“吾用韩休,为社稷而,非为身也”这句话学生在翻译前两句的时候还很正常,但到了最后小半句画风突变,一句“不是为了他的身子”听起来就洋溢着一种不正经的味道,在看到这个答案之后,老师两眼一黑:我真的栓Q!以后出去别说是我的学生,丢不起那人。
很多学生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就停留于字面意思,而且说出答案之后也丝毫没有考虑逻辑性,回过头来再看才发现有多么可笑。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前半句学生翻译地还挺到位,但是到了后半句又变了样子,直接写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这下不仅老师气得不行,网友都忍不住吐槽“明朝灭亡的多少有些憋屈吧!”,可能明朝自己都没想到“原来我是这样没的”。
中学生的文言文“神级翻译”常看常新,总能不经意间用自己的理解把老师气得又哭又笑,本来是很严肃的一句话,到了学生的嘴里就变成了“要孩子”。
网友看后都憋不住笑,心想:你要不要听听你自己在说些什么,这里的“子”和“孩子”真的不一样,这怎么还从探讨国家大事变成了“催生”频道了,一定是打开方式不对,你还是睡醒了再回答问题吧!
文言文翻译为何总“翻车”,并非因为难学,还是学生不够用心
相信不少学生,在学习文言文部分的时候,都会闹出一些笑话来,翻译也都停留在文字表面,而学习现代文就很少会出现这种“翻车”场面,于是就有学生觉得还不是因为文言文太难学了。
这么说也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古人和现代人说话习惯不一样,很多内容都是存在明显偏差的,学生不能理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文言文也确实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难点。
但出现这种笑话,并非只是因为知识晦涩难懂,更多的还是学生不够用心,就比如有很多词汇老师都会进行整理归纳,学生都掌握了就能够运用到学习中。
再退一步来说,但凡学生多用些心,写完自己多读一读,看看自己写出的答案是否符合逻辑,如果连自己都被逗笑了,就足以证明写或者说错了,又怎会堂而皇之地脱口而出呢?
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学生暂时性“脑子短路”,想都没想就顺着字面意思和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但事后要好好反省,学习可不是开玩笑,认真的态度还是要有的。
【笔者寄语】中学生“文言文翻译”总是笑料百出,每次翻译的时候都展现了学生的神奇脑洞,老师想不生气都很难,但是笑归笑,文言文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学生还是不能马虎大意的,该掌握的知识点一定要学明白学透彻,平时闹笑话不怕,别等到了中考高考的时候闹笑话,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话题:你上学的时候听到过这种“神级翻译”吗?欢迎留言分享与讨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