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兰若试茶歌》
陆游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
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觜。
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悠扬喷鼻宿酲散,清峭彻骨烦襟开。
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
新芽连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顷馀。
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
不辞缄封寄郡斋,砖井铜炉损标格。
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释义:
山寺后檐有几丛茶树,春天到了,茶树在竹林映衬下长出新芽。
山僧好像知道有客人来,整理好衣服起身,亲自到茶树旁采摘形如鹰爪的鲜嫩茶芽。
不一会儿就炒好了茶,满室生香,接着便用金沙泉水烹煮。煮茶时,水沸的声音如骤雨松声般传入耳中,茶汤泛起的白沫如白云在碗中徘徊。
茶香扑鼻,让人宿醉之感消散,内心的烦躁也被这清峭的茶味荡涤开来。向阳的山崖和背阴的山岭气候不同,但都比不上这竹下长着莓苔的种茶之地。
炎帝神农虽尝过百草,却不懂得煎茶之法,桐君虽有药录,也难以知晓茶的韵味。
新长出的茶芽卷曲着还未完全舒展,从采摘到煎好茶水只花了片刻时间。
这茶带着木兰沾露般微微的香气,瑶草临水的色泽也比不上它。
山僧说这灵妙的茶味适合在幽静的环境中品尝,采摘这茶芽来招待尊贵的客人。
还不辞辛劳地将茶封好寄到郡斋,只是担心用砖井铜炉煮茶会有损茶的品格。
更何况像蒙山、顾渚所产的春茶,带着白泥赤印在风尘中奔走(指为了进贡而长途运输)。
要想知道这茶乳般清泠的滋味,必须是那些隐居山林、超凡脱俗的人。
刘禹锡被贬期间,远离朝堂纷争,在与自然和僧人的相处中,心境逐渐趋于平和宁静。
他在西山兰若(寺庙)中,看到山僧种茶、采茶、制茶、煮茶的过程,对茶的热爱和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促使他写下这首诗,借茶表达自己对自然、对质朴生活的喜爱,以及在困境中寻得内心宁静的满足。
在那悠远的时光深处,西山的兰若寺静静矗立。
寺后,几丛茶树与翠竹相依,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
春天的温柔,唤醒了沉睡的茶树,嫩绿的新芽怯生生地探出脑袋,在竹影的轻抚下,微微颤动,似在诉说着春日的秘密。
山僧一袭素袍,在茶香中悠然起身。
他的身影,在茶树间穿梭,动作轻柔,宛如在与老友低语。每一片鲜嫩的茶芽,都被他小心采下,那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时光的珍藏。
不一会儿,茶香四溢,弥漫了整个禅房。金沙泉水在铜炉中翻滚,发出如骤雨打松般的声响,仿佛是一场大自然的交响乐。
茶入水中,刹那间,白云般的泡沫在碗中徘徊,似是在留恋这尘世的温暖。轻啜一口,茶香在舌尖绽放,宿醉的疲惫、尘世的烦恼,都随着这一缕茶香飘散而去。
刘禹锡啊,在这被贬的岁月里,他于这一方小小的茶世界中,寻得了内心的安宁。
远离了朝堂的喧嚣与争斗,这竹下的茶,成了他心灵的慰藉。
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
那一抹清泠的茶味,宛如一道光,照亮了他黯淡的时光,让他在困境中,依然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暖。
或许,人生就如这一杯茶,有苦涩,亦有回甘,而我们,都在这茶香四溢的时光里,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宁静与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