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6月,渡江战役结束以后,国民党军队在大陆的日子就进入了倒计时,蒋介石一面调集军队进入四川、云贵等地,做最后的反抗。
一面思考起最终退路,在此期间,被称为“鹰犬将军”的宋希濂曾向蒋介石献计,希望能将国民党的残余部队撤退到中缅边境。
等到解放军进军大西南以后,可以选择退守缅甸,等待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然后再一次回到中国大陆。
可蒋介石在听到这个建议以后,立刻表示反对,并且认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那么,蒋介石拒绝这个建议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接受了,如今又会是怎样的境地?
一 宋希濂的计划渡江战役结束以后,在国民党西南地区政府工作的宋希濂就开始思考退路。
在他看来,蒋介石一直强调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会扭转战局,实际上是比较遥远的一件事。
因为英法苏这些大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损失比较惨重,接下来的时间肯定会选择恢复经济。
而如果没有外部势力的介入,仅凭此时的国民党军队是无法抵挡数量庞大。
并且实力强劲的解放军的,因此无论是华南,还是西南地区,国民党军队的战败都是时间问题。
蒋介石在渡江战役以前,就已经思考了最终退路。
陈诚
并且派遣心腹大将陈诚到台湾省准备大撤退事宜,这一点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内部将领已经是心知肚明。
但宋希濂对于这件事有着不一样的看法,那就是解放军虽然步兵强悍,能够在陆地上横扫国民党军,因为海军和空军还处于空白阶段。
在国民党政府败退到台湾省岛屿的时候,虽然短时间内很难攻岛作战,不过用不了几年,凭借号召力,就能举全国之力打造一支海军部队,然后对台湾实行解放战争。
因此只要是在中国境内,对于国民党政府来说就没有安全可言,最有把握的一种做法,就是将国民党的剩余部队部署在境外。
这样解放军到时候要考虑到国际影响,一定不会贸然的越境作战,国民党就有了喘息的时间,等到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也就有了卷土从来的机会。
对于最终的撤退方向,宋希濂因为在滇缅边境有着很长时间的经营,就和胡宗南商量了一个方案。
那就是以西康和四川南部作为中转站,将长江以南的国民党剩余力量集结起来,然后逐步退往缅甸境内。
胡宗南和宋希濂为了这个计划的可实施性,前前后后有着多次会面商谈,最终提出了一个相对具体的撤退方案。
胡宗南
那就是由胡宗南调遣军队到四川南部的乐山、新津等地,为最终退入西康做准备。
宋希濂则调动手上的部队前往泸州,为部队最终往滇西方向撤退铺平道路。
二 蒋介石反对两人的这个方案并不是没有可实施性,在渡江战役往后,解放军开进南京,随后一路南下。
剩余的国民党军队有半数都在两人手上,大概在四十万人左右,足以影响局势。
而这个计划最终能否实现,自然绕不过一个人,那就是蒋介石。
可以说只要他点头,准许宋希濂的这个方案,国民党的残余军队,去的就不是台湾省了,而是缅甸。
可在宋希濂向蒋介石汇报了自己的这个计划以后,立刻遭到了蒋介石的反对,并且认为军队进入缅甸打游击是不可能的,死也要死在中国境内。
蒋介石之所以会这么决绝的拒绝宋希濂这个撤退到缅甸的计划,大体上是有三个主要原因导致的。
一是国民党政权在战败以后存在的合理性,如果部队和国民党机构还存留在中国境内,谁也无法否认国民党的存在。
毕竟有着几十年的建党史,退守台湾以后依然对中国民众有着很大的影响。
可一旦主要作战部队,以及国民党政府机构退往缅甸,就会成为流亡政府,到时就会彻底失去人心,就连美国政府也会失去继续扶持蒋介石的理由。
其次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缅甸地区的东南亚国家虽然已经相继独立,但美西方国家一直在幕后将其划定为自己的地盘。
不断的扶持其中的各方势力,希望这里继续沦为自己的殖民地,如果蒋介石带着军队撤退到这里,肯定会打乱这些美西方国家的计划。
对于这些外部势力,蒋介石是绝对不愿意得罪的,毕竟自己将来能够卷土重来,还需要他们的帮助,并且他们对于新中国是一定敌对的,那也算是自己的盟友。
没道理为了缅甸这种贫瘠的地方,而彻底将这些国家得罪。
其次就是缅甸相比于台湾省要落后太多,近代史中东南亚这些国家被反复侵略,根本就没有工业基础,这一点无法与台湾相提并论。
台湾省的工业基础和经济环境,可以养活国民党败退后的政府人员和军队,如果到了缅甸,不仅所有的经济体系要重新建立,还要面对当地人民的反抗,很难停留下去。
除了这三个主要原因以外,当时影响蒋介石否定这个计划的原因还有很多,比如谁也无法确定解放军不会越境作战。
三 反对的多种原因如果真的到缅甸剿灭自己,那到时候就真的没有一点退路了,相比于缅甸,台湾省的海峡屏障就要安全许多。
综合这些原因,会发现宋希濂和蒋介石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考虑这个问题的。
宋希濂是一个军人,从实际的军事路线,认为撤退到缅甸可实施性比较高。
在宋希濂看来,如果仅以缅甸的地方势力,完全就不是国民党军队的对手。
而撤退到缅甸的一路上,目前还都是国民党政府的地盘,所以较为安全。
但蒋介石是站在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他知道退守台湾和退守缅甸,看似只是两个方向上的不同,引起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却是巨大的。
退守台湾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过发生,算是古代封建王朝到了末期会做出的一个选择,等待大陆形势有变,自己就能卷土重来。
而但凡是退守到中国境外的势力,最终基本都是淹没在了历史之中,走出国门,此生就再也难以回来。
并且考虑到国际舆论的影响,宋希濂的方案是难以实现的,会丢掉国民党最后的那点士气,也会导致美国政府的反对。
虽然国民党剩余主力部队以退守台湾作为这件事的最终结果,但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宋希濂的这个计划,明显是对蒋介石有着一定影响的。
解放军攻入云南以后,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有一些慌不择路的,就进入到了缅甸境内,其中主要有两支。
一支是国民党278团副团长谭忠率领的,人数在七百左右,另一支就是国民党709团团长李国辉率领的,人数在八百左右。
这两方人马在缅甸境内汇合以后,就开始了安营扎寨,扩军生存的过程,随后在缅甸政府军的几次清剿过程中,更是将对方打得丢盔弃甲。
最后凭借整合地方势力,将整支部队的规模扩充到了上万人。
蒋介石在得知这件事以后,认为在以后的反攻行动中能够有所依靠,就派了李国辉的上级李弥前去接管部队。
后来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政府十分敌对新中国,还给了李弥一些装备支持,让他们反攻云南,一度攻占了中国云南边境的宁江、孟定等八个县所。
不过这点小动作很快就被解放军云南军区打退,后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蒋介石自知已经没有人能成为毛主席的对手了。
就让美国人用飞机将有战斗力的一部分部队送往台湾,剩下的人则留在缅甸自生自灭,后来这些国民党残军成为了金三角常年混战中的一方势力。
坦率的说,如果当时蒋介石选择听从宋希濂的计划,将所有的主力部队拉到缅甸,也是无法支撑起他的反攻梦想的。
缅甸地区势力复杂,狭小的环境无法承担起滋养大规模军队的所需,还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应对缅甸地方势力的反抗,很难有什么气候。
而中国军队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和平建设年代,为了应对外部威胁,都需要在西南边境部署重兵,所以完全可以杜绝敌人的侵略。
参考资料:
1、周恩来如何评价宋希濂和陈赓?——金台资讯2020-04-14 11:28
2、南京守城战:军官宋希濂亲历南京城破——中国军网2018-12-12 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