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有利于维护明朝的稳定,给后代人启示

无花果聊国际 2023-03-19 13:15:06

家训撰写的目的本就是为规范家中或社会中的不合理之处,而制定的符合社会基本要求的规范性文本。

家训能够在明代盛行,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等多方的支持,相应地也对朝廷的统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家训的撰写一般是由个人或一个家族写作而成,其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个人主观色彩浓重等局限性。

因此,在探究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的历史意义时,应当从正反两方面全面系统地分析。

有利于维护明朝的稳定

明朝时期,思想上的专制统治,一定程度上为家训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家训文化的繁荣发展亦为朝廷的统治贡献了力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有利于明代经济的发展。国家本就是由一个个家族聚合而成,家训内容中符合传统伦理道德的训导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对于家庭成员中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思想与行为,在家族中便可对其提前做出教育和惩处,避免了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以威胁统治。

对于明中后期奢侈浪费的消费行为,家训中的俭思想成为针对这一现状的重要指导思想,为明代经济的稳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二,有利于明代社会的稳定。家训文化出现的原因是为了使家族避免错误事件的发生和增加家族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在家训内容的选择上通常是继承传统儒家思想中积极有益的部分。

在自给自足且生产力低下的明代社会中,崇俭抑奢的思想无疑成为主流。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可使家族有效避免负债累累的局面,维持家族的稳定。在“家国一体”的传统社会中,家族的稳定必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其三,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受心学思想的影响,不再局限于经济层面的消费思想,而是赋予了其节欲的内涵。俭德,早已超出一个家族的范畴,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一部分。

俭德思想的发展是全民整体素质提高的表现,在这一思想影响下,与此相应的符合封建统治需要的忠、孝、廉、洁等多种德行亦获得同步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朝廷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人才的输送也成为封建官吏体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多重因素交叠,俭思想为维护明朝政权的统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为清代家训俭思想的发展奠定基础

资本主义萌芽在清朝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加之清前期统治者英明的统治策略,出现了“康乾盛世”的局面。

为延续清代统治的繁盛局面,清人结合自身统治从历朝统治中找寻缘由,与清朝具有相似经济发展状况的明朝统治成为清人研究并借鉴的首选。

在资本主义萌芽的刺激下,为引导家族正确处理经济问题,俭思想成为清代家训中的常见内容,“居家之道惟崇俭可以长久,处乱世尤以戒奢侈为要义”。

曾国藩强调了崇俭对于治家的重要作用,指出节俭就要做到“俭字功夫,第一莫着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

诸如此类清代家训中要求并强调子孙节俭的语句还有许多。清代家训俭思想的提出,既是对明代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下奢侈浪费行为的反思,同时又是俭思想在清代商品经济繁荣的社会背景下的具体实践。

清代家训中的俭思想同样也继承了明代心学的内容,洪亮吉在其《更生斋集》中提出俭思想中具有无求于人、独立其身的内容,强调个体思想、行为的独立对自身修养的积极作用。这一思想便是对心学思想的继承,与此相似的内容,还有许多。

清代家训中的俭思想的提倡,立足于清朝的统治现实,是对明朝家训中积极有益的俭思想内容的学习与借鉴。

这既有效地遏制了清朝社会中奢侈浪费行为的产生,又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对明朝家训中的俭思想的传播。

历史局限性

明代家训创作于明代封建统治的背景之下,受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内容中存在着父尊子卑、男尊女卑等传统等级观念和重农抑商观念,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1)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

统治阶级为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稳定,制定了一套等级森严的制度,对人们衣、食、住等基本生活都做出了严格的等级规定,不可逾越。

这一套礼制与刑法,共同维护了封建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统治特点在秦坊家训中有所反映:“屋宇、器皿、服饰当遵国朝礼制,不得过奢。”

封建礼制中上下尊卑的等级观念常见于明人家训,屋宇建制、衣饰规制等生活诸事中均有体现。

当时社会穿衣,平民违用只有君上才可使用的颜色,从“误用”一词可以看出人们对当时这一行为是极为摒斥的,认为这种行为是不正确的且应当戒除的。

这种严格的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在当时影响深远,生活中使用的大部分日常物品都是区分等级的标志,这一思想对于明人来讲早已根深蒂固,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须遵循的准则之一。

(2)重农抑商的经济发展观

明代经济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其相对于明以前各朝经济的发展,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但受交通不畅及信息传播受限等因素的制约,资本主义萌芽仅出现于南方的部分沿海城市,范围较小。

加之人们思想较为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程度低,因此在当时仍以农为重,商业经营虽可快速积累财货,但仍被视为末业,极不推崇。

明人认为“国家以农为重,衣食之源在此也”。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传统社会,食饱衣足是人们在生活领域较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在明代家训中常见以农为重、以商为末的训语。

明人对于农业的重视程度,以农为本的生活方式,这种重农抑商的经济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明代经济的发展。

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的当代启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欲横流、攀比消费等行为随之产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逐渐认识到大自然的财富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我们必须崇尚节俭、尊重自然。从明代家训中的俭思想出发,探寻其中积极有益的部分,以期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明代家训论俭多将其与欲相联系,这与宋明时期理欲之辨的主流思想相关。俭,便是节制人欲。欲是人生来便具有的,人欲在古代阶级社会背景下,理学家们称其为超越本身阶级、地位而获得本不属于自身的所得。

因此,在封建等级秩序下,人欲是不符合制度与伦理要求的存在,要求人们必须克服私欲、遵从朴素的本心,以心指导行,表现于外在即是不必在乎外在的装饰器用,换言之,便是消费上的节俭行为。

秦坊于其家训中谈及其静心所思之得,日用器具所费还是俭朴些好,不必随波逐流,去追求些他人贪恋之物,只徒增些虚荣之心,自身也不会真的快活潇洒,倒不如自在简单些好。

此段理论便是节欲的有力例证。因此,明人谈论的个人之俭,是心无私欲、行不逾矩的一种道德要求。

当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提升,高品质、高质量的生活方式已成为绝大多数人的追求。

人们有时甚至不去考虑消费是否已经超出他们的正常消费水平,这种情况下多数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而盲目消费,以名牌高价彰显生活品质,出现了“炒鞋热”“月光族”等现象,对个人和社会发展都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明人所述的节制欲望,是养心、养生之道,现代社会也讲养生之法,但两者却存在质的区别。前者是修身养性之道,是内心的修养;

而后者早已脱离前者的内涵,演化成为消遣娱乐消费的一种形式,具体表现为餐饮过度消费、高档场所纵欲享乐等,是年轻一代为逃避世俗烦扰而追求的生活方式。

从一定意义上讲,适度的休闲娱乐的确是有益身心的;反之,一味地追求娱乐而不思进取必然是不可取的。那么,面对现实生活中如此之多的诱惑,我们应该怎么做?

培育个人俭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量入为出。当今社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具体的尺度来衡量每笔消费的合理性,受个人喜好、经济能力、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可控因素过多,只能作为一种道德或是自我要求对其进行衡量。

休谟指出,消费就好似饮酒,无对错而言,纵酒狂欢与阖家团圆是两种截然相反的社会情境,环境设定的作用不同即会产生不同的结果,重要的是在特定情境下个人德行的表现形式。

于当今社会而言,最重要的便是自身的消费行为要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必须是合理、适度的。明代秦坊家训中也论及到了关于消费的观点:“愚今考古经国之制,为居家之法,随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

他指出,消费应依据家中实际条件制定对应的支出范围,应当遵循量入为出的原则。

人作为消费行为的主体,依据不同的性格特点构建出特有的消费文化,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人类道德修养在经济领域的表现形式。

明人认为,俭就是对于欲望的把控,要求消费必须顺应本心要求,是为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而产生的,而不是欲望的产物,是合理且正当的消费需求。

于现代而言,此种清心寡欲的俭德思想,是慈善等优秀品德的“推动剂”,常以此行,有助于个人道德的培养,助力个人的全面发展。

关注我,为您带来更多精彩内容。

0 阅读:1
无花果聊国际

无花果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