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时期,究竟有何万不得已的事情,导致百姓不断搬迁?

无花果聊国际 2023-02-08 17:12:02

中国是农业大国,自古以来人民多以农业为生,安土重迁。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清代黄河决溢频繁,对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威胁,庐舍漂没,人民流离失所,不得已离开原来的家园以寻觅一个安定的生存环境,成为临黄百姓的共识。其人口流动规模和范围并不很大,主要是被灾地区百姓向未受灾地区迁移、堤防疏松地区的百姓向堤防稳固的地区迁移、地势低下地区的百姓向地势较高的地区迁移。

乾隆四十六年青龙岗决口期间,大规模的人口迀移主要包括治理过程中为开新引河而不得己施行的考城搬迁和以及决口堵筑成功后因被灾过重、为一劳永逸而进行的沛县迁移。

考城搬迁

乾隆四十七年正月二十五日,据河东河道总督韩鑠、山东巡抚国泰奏称,山东省内黄河西自曹县,东迄单县,共长二百余里,南北两岸河滩宽约二三十里至四五十里。附近共有村庄五百八十五处,其中有三百五十四个村庄“地形高阜,不当冲刷”,其余二百三H个村庄地势低洼,遇黄水盛涨时,易被漫溢之黄水波及。

再加上此地百姓的房屋均为茅棚草舍,“尚不至安土重迁”,乾隆帝览之,谕令其“逐渐移徙,以清水道,不致阻碍”。从此记载中可知,黄河水灾对地势低洼地区的百姓造成的灾害是巨大的,严重者甚至需要全城搬迁。东省地区因属于被漫溢黄水波及,水流流速较缓,冲击不大,故不至于整体移徙,只需将阻碍黄河水道的百姓迁徙即可。

如非万不得已,清廷并不愿大规模对县城进行迀址,毕竟这将会是一件大规模的工程,耗时费力费银。然而在青龙岗决口堵筑过程中,为顺利对其口门进行堵筑合龙,清廷不得不对考城县进行全城搬迁。青龙岗大工屡筑屡蛰,乾隆帝焦急万分,不得己提出可否让黄河在南岸漫口,但这样做会威胁南岸地区的百姓生活。

所以乾隆自己也说,这是“万不得已之计”。前述论及,经朝野讨论,清廷仍然决定全力堵筑青龙岗决口。因黄河北岸地形败坏,青龙岗漫工必须改弦更张,在黄河南岸另开新引河,以扭转堵筑的不利局面。阿桂经过在南岸实地考察后,指出新引河若开在南岸,势必要在兰阳三堡一带大坝以外添筑一道大堤,在堤内开挖一条长约一百七十余里的新引河,然后由此将河水导入引河,再于商邱七堡归入正河。

但是由于考城县城(隶属归德府民权县)距离河身较近,位于新筑大堤以内,向来“漫水经过,淹没城郭”,如今开新引河,则河水“穿入老坝,由城南经过,尤无蔽障”,故此项工程的动工,势必要求考城县内居民需要立即迁徙。

幸而考城县自乾隆四十三年以后,经常被黄水漫淹,居民本就在大堤上居住,迁移之势已存。由于屡被水灾,居民庐舍田地寥寥,所以乾隆帝下令考城县居民的既有民田,“可将旧河身滩地拨给更换,或情愿于新堤外居住者,即将其地照河滩减则,不使稍有扰累失所”。

考城县滨临黄河,四面环水,其迁移成为当时尚为紧急的事务。关于该县城池应移建于何处,必须“相度基址,早为筹画”,然后可商议迁移事宜。况且,现在该县办理地方一切公务,“其官吏人等,亦须安设廨宇,积贮文卷,方为妥协”。乾隆帝对此事甚为关切。在久未等到富勒浑奏报关于其曾否于北岸距河稍远的地方勘定基址、预为筹办一事的情形,于是下旨传谕富勒浑,令其迅速“履勘办理,毋致临事周章贻误”。

乾隆四十七年六月,富勒浑奏,拟将考城县移建于北岸的张村集,至于仪封旧城,因地势本就低洼,城垣±丹塌,将来亦须修建,故此应“另勘商仪适中之地,择其高宽地面,改筹建筑”。仪封建城,亦属目前紧要之事,自当与考城一起迀移。

七月,河南巡抚富勒浑奏陈,考城县城垣拟改建至北堤外张村集,仪封县城垣则拟于新筑南堤外内黄集改建。由于张村集和黄集属于大的村落,若沿村围绕建城,则“盖造衙署仓库,及各庙宇,势须迁动民居,实与民情未便”,故拟于内黄集偏西、张村集偏东的高阜宽阔处建立城垣。据《考城县志》记载,考城县最终迁于北岸仪封张村集迤东的堳阳,距旧城六十余里,由此考城县改隶卫辉府。乾隆四十九年,署考城知县雷逊建筑新域。

沛县迁移

乾隆四十六年黄河于青龙岗溃决,漫口之水下注山东、江苏等省,而江南沛县因正处于下游漫水之地,故被灾较甚,该县城垣被水淹浸,“不无坍损”,田地、住房间有漂没,居民不得不避水移徙。

迨至H月,漫口初合龙,所有被淹地方渐趋涸出,县城城垣、居民住房亟需补葺,当时清廷于两淮盐课内拨银五十万两,用于修葺补筑被淹城垣、田地、民居等,并查明“移徙户口,设法招徕安抚,酌给宁家缮葺资费”。

然而此次沛县不仅被灾严重,其水灾过后的善后工作亦是较为艰难。沛县被淹甚重,水灾过后的修葺工作迫在眉睫。依照清代河工成例,河员专司治理,州县协济夫料。故州县官员在发生水灾之时,须积极参与决口大工合龙工作以及灾后賑恤工作。

时任沛县知县的吴葑于上年十一月内告假回籍,迨假期期满时,因沛县猝被水患,吴葑“在籍迁延”,先是以患病无法启程赶回沛县为理由,“呈请咨部”,后又请“开缺调理”。此称明显为托辞,实则吴葑不愿赶赴沛县处理水灾后的事宜,故吏部请将其革职,并“自备资斧”。沛县去年因被水甚重,人所均知,正是用人之际,吴葑本应赶紧赴任,以图报效,然而现在竟以生病为借口呈请开缺,“全不以官守为念”,此等风气断不可助长。故乾隆帝将其革职,并发往乌鲁木齐效力赎罪,“以示惩儆”。

豫省青龙岗河决,沙淤陷沛县城,仓署坛庙全行沉没,乃迁治栖山。”乾隆四十七年即建县城。咸丰元年,黄河于丰县决口,“沙淤壅遏,县城陷溺,舍此迁治夏镇”。综上可知,黄河水灾对被灾地区的农业生产的破坏力是极为严峻的。漫溢黄水致使农田被淹,因其发生于秋粮收获之际,故粮食产量减少,居民难以维持正常生活。

居住于黄河堤内滩区的百姓则更为严峻。黄河水势上涨,大堤溃决,致使堤内百姓农田庐舍被淹,赖以生存的家园被破坏,百姓不得己迁居堤外。然而迨至黄水退去,涸出的肥沃淤滩再次吸引了百姓的注意力。他们仿若忘记了黄河水灾来临时的恐惧,只图眼前的一时利益,对新淤滩地争抢不休。

同时,水灾造成的城址迁徙问题亦是较为突出。为堵筑青龙岗决口,清廷于黄河南岸修建大堤、开新引河,由此出于全局考量,位于途径之地的考城全县须得迁移。位于黄河下游的沛县连年被淹,被灾尤甚,灾后重建亦是较为艰难,故为一劳永逸,清廷决定迁城,将沛县迁至县西南三十里处的栖山。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不迷路!

0 阅读:4
无花果聊国际

无花果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