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矛”导弹的各种弹头

小小白鼠 2023-11-23 13:08:0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长矛”导弹的战斗部呈流线形,可选用核装药或常规装药并配用点火系统。针对不同的打击目标,战斗部分别装有空炸引信或碰爆引信。根据战斗部的类型,导弹采用两种大小不同的尾翼,各为4片。常规战斗部比核战斗部的重量大许多,因此装的是较小的稳定尾翼,从而使弹的质心与压力中心之间的间距保持比例不变。

MGM-52C“长矛”导弹在设计之初就计划既可携带核弹头又能携带常规弹头,然而,直到1978年国会才资助研发常规弹头,核“长矛”导弹与常规弹头的比例约为3:1。“长矛”导弹在作战时可根据任务需要配备多种弹头(战斗部),包括以下几种:W62、W63、W70(中子弹战斗部)以及最后计划中的W89;核弹头M234,重211千克,核当量约为0.1万吨-10万吨TNT;普通装药的常规弹头M188,重约454千克,装高爆炸药;M251,为集束式子母弹,子弹头为飞行末端可控杀伤体,即860个BLU-63小炸弹,可以毁伤800米直径范围内的各种目标;化学弹头E-27,装有“沙林”毒气,主要用于攻击敌人有生力量集结地域,使其遭受毒气袭击后陷于瘫痪。美军原计划还要装备一种精确制导反装甲子母弹,这种战斗部为TGBM式末段制导子导弹战斗部,内含6个带自动寻的头的导弹,该寻的头可感应目标(如坦克)的热辐射源。每枚导弹重16千克,长90毫米,直径152毫米,4片折叠式尾翼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战斗部威力相当于一枚普通的碎甲或破甲弹。它在敌人坦克集结地域爆炸后,撒出大量小型反装甲战斗部,每个战斗部上都装有目标搜索和跟踪装置,可以自动搜索目标并予以摧毁。但该计划后来废止。“长矛”导弹的战斗部爆炸方式以空爆为主,触地爆炸为辅。

由于MGM-52C“长矛”导弹可带多种战斗部,作战时,指挥员可以根据战场的情况和任务的需要选用合适的战斗部,从而为指挥员提供了更大的使用灵活性。除美、英、德、意等国陆军拥有的“长矛”导弹配有核战斗部(包括W70中子弹)外,其它国家陆军拥有的“长矛”导弹只配有常规战斗部。

1972年5月9日,美军召开了生产有效过程中评审会,专家们建议将“长矛”导弹的型号定为“类型分类标准A(TC-STD-A)”。专家同时建议,根据工程测试/服役测试的结果扩大核弹头的生产量。又经过一次过程中评审后,1973年4月16日,核弹头的类型最终确定为TC-STD-A。

非核弹头项目进展缓慢。由于XM-41弹药的故障率较高,1969财年,美军曾经考虑过用标准的M-40弹药装到“长矛”导弹上。1971年11月,国会取消了对所有非核弹头的资金支持。1973年1月,非核弹头的项目授权重启。到1974年4月,总共完成了10次非核弹头的飞行试验,但是主要的引信需要重新设计和试验。1976年,美军制订了生产360枚“长矛”导弹的计划。

在1976年,为MGM-52C发展一种非核战斗部的计划被恢复。该战斗部是一种集束战斗部,序列号为XM251,使用M-40型子弹药。1978年,M251战斗部进入美国陆军服役。配备常规战斗部(若干种不同战斗部)的“长矛”导弹被许多北约成员国使用。1977年,一种W-70型核战斗部的衍生型号W70-3进入了生产阶段。这是一种增强辐射(中子弹)战斗部,该战斗部有着强大的辐射能力,能够更好地杀死位置更远和掩蔽更好的敌方有生力量,而爆炸和热效应比起一般的热核弹头要弱,能显著降低对民用建筑的破坏。原来这种中子战斗部出于政治原因被取消,但是在1981年开始制造,可是该战斗部从来没有被分发给野战部队。

W-70核弹头是美国专门给“长矛”导弹装备的核弹头,它有4种型号:W70-1为裂变当量可调型,当量在0.1万吨~10万吨TNT;W70-2的当量调节方式有所改进;W70-3是中子弹,威力有1 000吨TNT当量以下和1 000吨TNT当量以上两种;W70-4型具有双重能力,可作标准裂变弹,在插入储氚器后又成为中子弹。

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配备新型弹头的“长矛”导弹曾经在美国和欧洲引发了广泛争议。自从《华盛顿邮报》报道陆军正在开发能装在“长矛”导弹上的中子弹头以后,这种导弹变得声名狼藉。这种弹头称为W70-3中子弹头,更确切地说,它是一种“增强辐射武器”,当量通常在1 000吨TNT左右,其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效应大大削减,而高能中子辐射效应大为增强。中子弹能够杀伤人员而对财物破坏很小。它能在限定的范围内释放出巨量的中子射线,主要攻击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相比传统的核弹头,中子弹的热效应和冲击波效应大为降低,因此减弱了对建筑物的破坏以及对人口聚居区的附带伤害。这种武器可以摧毁大规模装甲集群,杀伤力主要源自短期中子辐射,由于它的附带伤亡小,因此能用于人口稠密区周围以及友軍的附近地区。

表1 常规“长矛”导弹打击的目标

在“长矛”导弹服役之前,它就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携带中子弹头的工具,早期规划的几种中子弹原计划装到这种导弹上。美国官方认为,“长矛”导弹的增强辐射弹头对苏联是个很大的威慑。因为,一旦苏联进攻联邦德国,美军可以在联邦德国领土上使用“长矛”导弹,而且它不会对居民造成伤害。1977年7月13日,美国国会批准了这种新弹头的生产资金,但是1978年4月,卡特总统决定推迟生产中子弹头。

1981年8月8日,为了对付苏联的坦克部队,里根总统稍后又恢复了中子弹的生产。美国决定生产并储存W70-3型中子弹,并首批交付使用,主要部署在美国、荷兰、意大利等国。从造价来看,导弹本身价值16万美元,装一颗普通原子弹头价值24万美元,装一颗中子弹头则要花费50万美元。

中子弹的威力就在于能够产生致命的中子雨,用很强烈的中子辐射杀伤战场上的有生力量。如“长矛”导弹作战示意图所示,中子弹头是由“长矛”战术导弹从100千米外发射的。图中①是爆炸中心区,半径约200米,区内所有人员均被中子辐射杀死,建筑物和车辆被冲击波和热辐射摧毁;②区的半径约为1 000米,中子辐射将使一切生命遭受毁灭,而建筑物和车辆可保存完好;③区的半径约为2 500米,是战术原子弹所摧毁的范围,在此范围内一切建筑物和车辆均无法幸存。

“长矛”导弹的打击目标

对于常规“长矛”导弹,主要打击无装甲防护的武器装备、指挥中心、雷达站、前线机场的机群、集结的部队和后勤设施等所谓的“软”目标,即易损目标。根据目标在战役作战中的重要性,将目标划分为四类,见表1。

表中排列的目标类型的次序,是常规“长矛”导弹战役作战原则的基础,也是火力运用与计划的一般优先次序。军司令部作战计划人员根据“长矛”导弹部队火力支援的作战任务及军指挥官的战役作战意图,具体制定出打击目标的优先次序。

美军《野战教范》明确指出,提供战术核突击火力是“长矛”导弹的主要作战任务。至1983年,美军共部署了945枚TNT当量为2万~15万吨的核“长矛”导弹,约占当时“长矛”导弹部署总数的44.3%。

核“长矛”导弹打击的目标主要是下面3种。首先是攻击敌人的核武器发射系统及其阵地,例如苏联地地战役战术导弹“飞毛腿B”、SS-21和SS-23导弹及其阵地,其目的是摧毁敌方发动战术核战争前的核打击能力;其次是攻击装甲坦克部队和机械化部队,特别是中子弹战斗部对拥有装甲防护的坦克装甲部队更有效;第三位目标是攻击方面军、军与师的作战指挥中心和司令部,目的是阻隔与破坏敌人第一梯队或主要防御部队与后续部队的联系,削弱与破坏他们指挥作战的能力,减弱他们支援前线的力量。

核“长矛”导弹不仅能毁伤、迟滞敌人的后续部队或预备队,而且通过攻击他们,把他们与第一梯队或主要防御地带的部队分隔开来。在进攻战斗中,“长矛”核火力直接攻击敌人沿主要进攻道路前进的、主要进攻方向上的加强火力的部队。在防御战斗中,“长矛”核火力攻击敌人沿主要道路进入的部队。“长矛”核火力攻击的重点是敌人火力支援部队的核作战能力和后续的装甲坦克部队或机械化部队。

“长矛”导弹服役

MGM-52C“长矛”导弹的生产于1970年9月获得批准。“长矛”导弹从批量生产到1980年10月停产,共生产了2 133枚,单价约16万美元(不包含核战斗部)。第一个形成战斗力的“长矛”导弹营在1973年9月部署在驻扎西德的美军部队。此时,该系统达到了初始作战能力(IOC)。两年后,第一个对外国军事销售(FMS)的“长矛”导弹完成了满规模部署。美国陆军共装备有8个MGM-52C“长矛”导弹营,其中6个营配属美国驻原西德陆军,每个营装备有8部发射架;2个营留驻美国本土,共装备有144部发射架。8个营共拥有1 400枚导弹,其余的导弹分别出口到原联邦德国(西德)、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以及以色列等国家。由于整个北约军队都装备了“长矛”导弹系统,因此可以满足武器标准化的要求。在卢森堡的拉姆萨建有一个中心修理和供应站,供装有“长矛”导弹的北约军队使用,并且进行了统一训练操作人员的工作。到1990年,共有88部发射架、300枚高爆弹头以及700枚核弹头部署在北约国家和韩国。

美国陆军共装备8个营,分别如下:

第12野戰炮兵团第1营(1973-1992),驻地: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希尔堡。

第32野战炮兵团第1营(1975-1991),驻地:联邦德国哈瑙。

第33野战炮兵团第6营(1975-1987),后来又重新命名为第33野战炮兵团第6营(1987-1991),驻地为俄克拉荷马州希尔堡,其中一个独立连前沿部署到韩国,但部署在韩国的“长矛”导弹配备的是常规弹头,其核弹头储存在关岛。到1976年12月,共有54枚W70核弹头从美国本土运往关岛,一旦形势需要,这些核弹头随时准备运往韩国。

1 阅读:285

小小白鼠

简介:阿成浅讲军事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