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RPG-7为代表的苏制RPG系列火箭筒,可能是全球最知名也是普及率最高的单兵反坦克武器了,价格低廉威力不俗还能重复使用,可以在任何地点发射,同时射手还能快速机动,忽略精确不太高的缺点外几乎完美。
意料之中的是,技术进步的福泽也荫及了这种诞生超过70年的武器,可意料之外的是,“下料”似乎猛了些,近期在珠海航展上出现了弹头为图像制导的RPG火箭弹,相比起那些命中全靠人品的无制导火箭弹显然要准的多。
(弹体表面似乎有些粗糙,但对消耗品来说不是大问题)
从有限的几张现场照片来看,改动的幅度并不小,首先是弹头部分从原来比较细长的碰炸引信,改为外覆透明罩的图像识别元件,透明罩的材质大概率是树脂或工程塑料,制导组件部分有一个凸出来的黑色圆柱体,猜测是摄像头,摄像头后面应为处理器等部件。
外表上,弹体前部是四片弹翼,应该是由内置中央处理器控制,在发射后调整飞行轨迹,看起来采用了可折叠设计,否则这四片高耸的弹翼也过于妨碍运输和使用。
火箭弹尾部是一根比较细长的部分,应该是发射药管和底火,发射时插入火箭筒的前半部,扣动扳机后底火被击针点燃,随后药管内的硝化甘油发射药燃烧并产生推力,将火箭弹推离火箭筒。发射药爆燃产生的气体同时也推动尾管的涡轮,让火箭弹开始旋转保持弹道稳定,旋转产生的离心力会同步将尾翼打开,进一步保证姿态稳定。而在火箭弹飞出去大约20米后,弹体的火箭发动机才会开始工作,推动火箭弹向预定方向前进。
(美军士兵发射RPG火箭弹,可见硝化甘油发射药燃爆的剧烈程度)
以上这个发射过程是传统的无制导火箭弹,这种新款图像制导火箭弹大概率也不会有根本区别,一定要说有可能也就是弹翼被挪到了弹体前部,考虑到使用方便性,应该也在发射瞬间自动弹开。
最大的不同还是这个图像制导装置,从照片中可以看到完全占据了整个弹头部分的空间,虽说可以更方便地进行制导,但如何进行穿甲或破甲是个有待求证的问题。
但也不妨在这里大致推测一下,穿甲弹头就在制导装置后面,当抵达目标时,穿甲弹头会被激活,击碎制导装置轻而易举;如果是破甲弹头,可能在距离目标几米或几厘米的位置时,引信激活引爆聚能装药形成金属射流,照样可以轻易突破制导装置;如果是高爆弹头就更简单了,引信激活后直接爆炸就可以了,直接省去了穿甲和破甲机制的问题。
(制导元器件也能起到保护弹头的效果)
这么盘算下来,此类火箭弹与反坦克导弹的关系,就像战术导弹与火箭炮发射的制导火箭弹,都是给无制导火箭弹加装简单制导系统,使其具备一定的导向能力并改善命中率——虽说这种改装不一定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单一制导方式非常容易被干扰,战场环境复杂也可能会让制导失灵,更不用说还有复杂化操作流程的可能。
但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最重要的优点,首先是相较于命中率比拼人品的无制导火箭弹,哪怕是一种简单制导方式,也会把命中率提高不少,等于提高了作战效能,特别是针对坦克装甲车辆时。其次是降低了误伤的可能,例如在巷战环境下敌我力量犬牙交错,造成误伤的可能性很高,关于这一点,在加沙战斗的以色列国防军士兵应该很有共鸣。
(全长还没有具体数据,但应该不会超过50厘米)
之后是扩大了攻击半径,射手在更远的位置发射也不用担心火箭弹飞天上,甚至可以预设弹道或曲线飞行。最后则是提高了性价比,虽说增加制导组件会提高单价,但如果能以更高的效率战斗,一枚图像制导火箭弹就能打出三四枚无制导火箭弹的效果,那么反而降低了成本支出,更降低了射手暴露的概率和伤亡率。
说到这里,不难发现这种拥有简单制导方式的火箭弹,几乎就是给那些战斗在加沙的巴勒斯坦抵抗武装准备的。开战一年多以来,全球互联网都能看到他们使用RPG系列和亚辛105火箭筒袭击以军坦克和装甲车的视频,其中一些“反坦克体操”更是刷新了巷战的定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依然是个危险的过程,能看到的是他们成功的袭击,不成功的袭击或被以军反击呢?一定也有,只不过没有被拍下来罢了。
(RPG系列被称为游击战神器,如此改动再战五十年都不是问题)
所以理论上来说,这种简易的图像制导火箭弹应该是他们最需要的武器之一,当然巴勒斯坦和黎巴嫩的抵抗武装能不能得到,这就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