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阁之“邸”:曹操屯田的军政记忆

北方纵览 2024-05-12 10:43:07

文/文哲

底阁镇为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下辖镇(驻地底阁村),是美丽的建材之乡、渔业小镇,素有“枣庄东南门,厚道底阁人”的美誉。《枣庄地名文化内涵初探》指,底阁“原名邸阁。传曹操曾在此屯兵、储粮,故名。后改今名。”《临沂县志》记底阁村作“邸阁”;《临沂县志·古迹》载:该村是汉末存放军粮的场所演变成村的。虽然《资治通鉴》《汉书》和《三国志》等文献缺乏足够且具体的证据显示底阁(或者邸阁)与曹操的历史交汇,但公元196-264年所推行的屯田制度(公元264年曹奂下诏废止,其时曹魏王朝军政大权实际掌控人为司马昭)及底阁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军事需要似能基本确定:底阁应为“邸阁”且邸阁有着实际上的军事政治和经济意义,特别是曹操两次武装征讨徐州及其后的数次征战与长年割据中,底阁作为琅琊国南部、东海国郯城区域的重要平原地带,所经历的战火烽烟、交错管治、刀光剑影的血火沧桑是可以想见的。需要指出的是,根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两次征讨徐州,先屠彭城、下邳两国之间百姓,毁五县,后在琅琊国南部、东海国郯城之东大行杀戮劫掠。

(约公元200年军事割据局面)

(曹操第二次讨伐徐州路线)

(三国时期的东海郡)

无独有偶,开封市通许县邸阁乡与底阁镇相似,同样也有邸阁村。相关资料认为,通许县邸阁村得名有二:一曰因西汉时有古建筑阁楼得名;二曰曹操在此设粮仓而得名。曾使用“邸阁镇、邸阁集、底阁镇”地名。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通许县志》即有“市镇:邸阁、炼城、李佐、竖岗、吴召、小城”记载。清朝、民国《通许县志》亦记有“底阁”“底阁镇”。资料对粮仓说(或者屯兵)进一步佐证:在官渡之战一年多的对峙时,曹操在此屯兵,修建周长12华里、6座门的土寨。官渡之战曹操2万兵力击败袁绍10万大军,以少胜多,曹操撤兵之后,百姓聚居土寨,形成集镇邸阁镇。

(曹操起兵时的征兵范围)

笔者较为赞同粮仓说(如前所述,或曰屯兵),主要源于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形势下,“天下乱离,民弃农业,诸军并起,率乏粮谷,无终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这个时期,田园荒芜,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饥饿成为突出问题,人口急剧下降,黎民痛苦不堪。《三国志》记载:“袁绍之在河北,军人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后汉书》记载:(见)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一斛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在“民多相食,州里萧条”背景下,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于许县(后来的许昌),也是在这一年曹操接受枣祗等人的建议,在许县试行屯田制度,当年“得谷百万斛”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是岁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因为效果显而易见,曹操正式在各地推行《屯田令》。

曹操采用建立大规模农业戍屯军(屯田)的办法来对待已经变化的农业的社会基础。这种制度承认两种发展。第一种发展是贫苦农民不愿意或不能回到荒废的田地上去自己谋生。因为必需求助于掌握社会、经济和政治权力的人们的保护,他们不得不牺牲自己的若干利益和放弃自己的许多自由(包括婚姻),以换取自己的安全或幻想的安全。为了使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到战前水平,曹操或者鼓励地主把他们的依附者安置在荒废的土地上,或者利用行政武装的力量把无地农民集中起来,组成一些聚落,把他们作为割据势力依附农民安置下来。这两种方针他兼而用之。李典(盛年期190-210年,《三国志》卷十八)拥有3000余名依附亲属和追随者,他被鼓励把他们安置在河北南部遗弃的土地上。在其他地区,移居者是由行政机构或者武装力量分配到那里的半复员的士兵。导致这种安置政策的第二种发展是政府需要增加除人头税之外的岁入。忽视大庄园主的经济和社会实力(他们能够全面抗税,同时把大部分税收转嫁到个体农民身上),简直等于减少收入。曹操却另有办法,他模仿庄园主,像他们那样雇用佃户和依附者来获得收入。因此,即使不能完全控制豪右,税吏对他们的财产和田产又无能为力,政府仍然能够从“官田”上获得固定收入。

曹操及其统治集团在其统治区域 12 个州中的11个州推行屯田。不仅与吴、蜀接壤的淮河南北、襄阳以及两北边地天水地区有大量屯田区,而且曹魏统治的腹地,更是屯田的集中地。如前所述,曹操屯田,对军屯和民屯作了明确划分,并分设了管理机构,规定了隶属系统。军屯属于行政财政度支系统,由度支尚书和各统一屯区的武装力量统帅分级进行管理。军队实行劳武结合,“且耕且守”,“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并定期轮换。士兵家属即军户的屯田,也属军屯系统,由负责军户驻地的军事长官组织管理。民屯机构实行准军事编制(50人一屯),对废弃的农田或者荒地重新耕种或者开垦。各级屯官均有武官职衔,并统率士兵,对屯田区实行武装监护。史书记载:曹操颁布“重(禁)豪强兼并”的法令,禁止豪强兼并土地和控制劳动力,使得“流民归还,关中丰实”。曹魏还在中央设立了“典农部”,专门管理屯田事务。伴随着屯田的开展,原本因为战争而遭受破坏的水利,也逐渐得到恢复。可以说,屯田为曹氏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保障。

(陶谦让徐州时的局势图)

(汉末军阀割据图)

曹操是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三国时期魏王朝的奠基者和建国者,精通兵法、善于用人,民生至上、以农为本,并以其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政务活动,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颁《军谯令》《败军令》《建学令》《屯田令》,以及治睢阳渠、祭祀桥玄、巡视四方、吏治改革(九品中正)等一系列措施,使曹操的军事、政治实力得到大幅度的持续提升,并为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当然,对于有些人来说,曹操及其统治集团法统继承的违法性尤其是魏王朝的建立,玷污了曹操及其继承者。

观沧海

0 阅读:9
北方纵览

北方纵览

北方视角 · 文哲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