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 30亿人次。春运,这个被誉为人类史上规模最大的迁徙,每年初都要浓墨重笔地写上一回。
路途远,节日短,抢位难,票价贵……也阻不住Kevin和Mary们返乡变铁蛋和翠花的步伐,北漂如我亦然。
但也有例外。
有几年春节,我用旅游/工作等等借口不回家。真实原因,是不想在近一周的时间里,听着爸妈尤其是老妈念叨:
工作别太累,该找对象/结婚/生娃了,要多吃点,老实点别看别管那些有的没的……
她自以为的关心在我看来,却似折磨人的紧箍咒,让我想逃。
这也是为什么当我看到《囧妈》这组海报后,觉得无比熟悉与亲切的原因。
向来擅于描摹小人物的导演徐峥,精准抓住了“你妈觉得你”和“我不这么觉得”这对母子思维定势间强烈的差异和隔膜,用颇具喜感的方式凸显出孩子的窘迫、无奈甚至是厌烦。
切入生活肌理的真实,盖因电影灵感本就源自徐峥与母亲的一次出国旅行。
两人去玻利维亚看“天空之镜”,他原以为旅途会很轻松。
去了才发现,景点之间离得很远。自己提着两个大箱子,母亲又带了一堆行李,住宿条件也不好,母子俩发生了很多矛盾。
即便如此,徐峥发现母亲还是能够自得其乐,享受旅行的美好。
旅途结束之后,徐峥妈妈抱了抱他说:“谢谢你啊,儿子。”
久违的拥抱和谢谢,让他分外感动却羞于表达。这次通过《囧妈》,他希望让中年男人那些欲言又止的话语找到出口。
建构在公路电影基础上的《囧妈》故事主体并不复杂。
小老板徐伊万(徐峥饰)缠身于商业纠纷,却意外同母亲卢小花(黄梅莹饰)坐上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在旅途中,他和母亲发生激烈冲突,同时还要和竞争对手斗智斗勇。为了最终抵达莫斯科,他不得不和母亲共同克服难关,并面对家庭生活中一直所逃避的问题。片子一开始,徐峥就借妻子袁泉(饰演张璐)之口提出问题:
“以后你见到你妈妈的时候,可不可以先把电话放下?你可不可以抱抱她?”那是陶虹曾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那时他和电影里的伊万一样,经常和妈妈吵架。从自身困境出发,他想问自己也问问大家——
你是如何与妈妈相处的?为什么我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我该怎么办?
更具普适性的亲情,就此在六天六夜的旅途中展开对其的拷问、自省与修复。
有个看似奇怪的现象是,在传统以四世同堂家庭为单位、乡土宗族意识浓厚的中国,家庭电影却不多见,以父子/母子亲情入题的更少。算来能予人深刻印象的,还得推回李安的“父亲”三部曲,迄今已隔近30年。
为啥拍得少?瞅瞅电影里这段妈囧之旅,也许能得出部分答案。因为中国大部分的家庭关系,太难处理。
浮冰藏于水下,非一日之寒。
片中徐峥母子俩的相处日常,有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影子。
徐妈熟悉得就像隔壁老太。
经常发60秒语音方阵给儿子;
迷信各种伪科学文章,并身体力行地贯彻到底——
比如把掉水的手机插米里,
深怕一直打手机会得老年痴呆;
一边嫌儿子胖担心他得脂肪肝,一边又忙不迭地各种投喂。
她缺乏我们年轻人所谓的“边界意识”,什么事儿都要管上一管。
拉着孩子在景点拍照是规定动作;
催生什么的铁定少不了,恨不得打听隐私到卧室里;
分分钟一个电话就打到儿媳妇那儿,不管不顾地说上一通……
总结起来,就是大型明言明语现场。
一个字:烦!
它点出了许多中国亲子关系的共性:被控制的爱的专制。
一句“我是为你好”,就可以把喜好意见人生经验全部加诸在对方身上,对方不听就是不怪不懂事不会体谅。
而另一方被绑架的徐峥呢?从逃避到抱怨到爆发,可怜之人却也有可怨之处。
面对老妈的“无理取闹”,他从自我压抑的忍耐到怒不可竭的恶言恶语,始终欠缺耐心且有效的沟通与理解。
这也像极了你我。从漫不经心的嗯嗯啊啊到“别烦我了行不行”,是最常反馈给父母的姿态。
前不久《十三邀》里徐峥和许知远对谈,直陈中国人情后面其实有很多残酷的东西存在,徐峥甚至用“厮杀和玄机”来形容中国合家欢背后的关系:
“亲人本应该是最亲密无间的,渐渐就变成最没有办法沟通的人,这是中国家庭的问题。”利用人物性格来构建关系情境推动发展冲突,“囧”从偶然变成生命中不可承受的必然,这是一层议题。
更深的一层议题,《囧妈》则在开场通过角色对位关系埋下了引线。
在徐峥和母亲争吵过程中,他基本原封不动搬用了老婆袁泉对他说的话——
幻想的儿子/老婆,锲而不舍地改造,
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
发现没?徐峥在老婆这里,居然成为另一个徐母,成为另一个控制者与改造者。
“一个人与母亲的关系就是与世界的关系”,徐峥如是揭开了原生家庭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
即便徐峥这样的中年有成社会精英,也会存在由此产生的疮疤,也会带来创口应运而生的连锁反应。
好比用力过猛实则缺乏细腻情感交流的婚姻关系,即使彼此深爱,却也免不得难以弥补的伤害。
“成功里面包含的创伤,依然是需要拿出来被抚慰。”电影,就是他用来寻找并解决伤口的那道光。
同样是在《十三邀》,他说:
“中国家庭关系里,最难处理的部分就是,妈妈怎么对孩子说:对不起,谢谢你;孩子怎么样对妈妈说:我爱你。”而一旦找到与母亲的情感出口,一旦看待世界的角度改变,他也自然能找到婚姻关系的出口,拿到开启其他问题的钥匙。
事实上,比起建功立业尽早实现财务自由的难,直面并改变内在自我,并不见得就轻松容易多少。
成为一个好儿子/女儿,好丈夫/妻子,好爸爸/妈妈,是许多人一生的功课。
通过一部电影或者说一段旅程,“完成一次大家的放手,在日常里面建立会心的微笑”,是徐峥希望用《囧妈》来传达的。
突遇众所周知的疾难,他与团队做出史无前例的选择:在春节档全面撤退,大家人心惶惶蜗居家里的档口,《囧妈》成为首部线上首映的春节档贺岁影片。
时势维艰,片方、导演、平台一起发力,何尝不是希望大家能暂时放下焦虑,在困窘日常里仍可会心微笑?
而借徐峥之眼看着电影里的徐妈,看着失魂落魄的她,看着无所适从的她,看着舞台上光芒四射的她,有家而不能归的我,突然格外想念并开始懂得我的妈妈。
在被冠以XX妈之前,她也曾是憧憬爱与梦幻的少女;在成为XX妈之后,她又牺牲了多少自我来换取我的成长与快乐。
我们羽翼丰满越飞越远之际,却往往忽略了背后那个渐行渐远日益佝偻的身影,往往忘记了她们不是无所不知的超人。
面对层出不穷更新越来越迅猛的新事物,囿于其时的成长环境与教育背景,她们的笨拙不应该被漠视和嘲笑,她们的挣扎理应被看见并懂得,她们的自我值得被发现且肯定。
我也想抱抱我的妈妈,对她说:对不起,谢谢你,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