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监管再出重拳!近日,北京市医保局通报了5家定点医疗机构的违规行为,涉及重复收费、过度治疗、耗材加价等乱象,直接损害了参保人的利益,尤其是老年群体。这一消息对退休老人来说既是警示,也是好消息——医保基金正在被严管,看病乱收费的“黑手”将无处遁形。

从通报内容看,这5家机构的违规行为可谓五花八门。比如,北京民众护理院被查出“重复收费”“过度治疗”,明明不该收的钱收了,不该开的药硬开,患者不仅多花了冤枉钱,还可能被过度检查伤身。而朝阳区的康辉老年公寓医务室更离谱,药品和耗材采购不走正规平台,私自加价,甚至内部管理混乱到连基本流程都“一团糟”。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机构中不少是养老机构内设的医务室,本应为老年人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却成了违规操作的“重灾区”。医保局此次不仅追回了违规费用,还对涉事机构亮出“黄牌”或“违约通告”,相当于给它们贴上“失信标签”,未来再犯可能面临更严厉处罚。
为什么这些乱象屡禁不止?背后暴露的是部分医疗机构“薅医保羊毛”的侥幸心理。医保基金是老百姓的“救命钱”,但有些机构却把它当“唐僧肉”,通过虚增项目、小病大治等手段套取资金。比如,给患者开高价耗材时偷偷加价,或是把一次检查拆成多次收费,这些行为看似隐蔽,实则严重侵蚀医保基金的安全。北京市医保局这次通报特别提到,违规行为“导致医保基金损失,破坏定点机构形象”,直接点明了问题的严重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问题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24年11月,北京就曾曝光8家医疗机构伪造会计凭证、欺诈骗保,其中两家直接被解除医保协议。而2023年4月通报的12起典型案例中,甚至有医院虚构诊疗项目、冒用医保卡骗取基金,涉案金额高达数万元。对比来看,此次被罚的5家机构虽未涉及伪造文件等恶性行为,但重复收费、管理混乱等“小动作”同样危害深远。尤其是养老机构内设的医务室,本应成为老年人健康的“守护站”,却因监管漏洞沦为“收费陷阱”,更需引起警惕。
监管如何“堵漏洞”?此次处罚释放了明确信号:医保监管正在从“被动抽查”转向“主动亮剑”。通报中提到的“黄牌警示”“违约通告”等措施,相当于给医疗机构戴上“紧箍咒”。未来,这些机构若再违规,可能面临解除医保协议、甚至被踢出医保定点名单的风险。例如,2024年处理8家骗保机构时,直接解除协议的处理就起到了强震慑作用。此外,追回违规费用的措施也直接减少了基金损失,2023年某医院因虚构诊疗被追回9万余元,并处以罚款,可见经济处罚与信用惩戒“双管齐下”的成效。

对老年人而言,选择医疗机构时更要擦亮眼睛,优先选择信誉好、管理规范的定点单位。同时,医保部门也呼吁全社会监督,一旦发现乱收费、过度治疗等行为,可及时举报,共同守护“救命钱”。毕竟,医保基金的安全不仅关乎个人利益,更是全社会健康保障的基石。
信息来源:北京市医疗保障局官网《关于2025年2月定点医药机构动态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