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是高寒地区的特有牛种,它适应高寒生态条件,耐粗、耐劳,善走陡坡险路、雪山沼泽,能游渡江河激流,有“高原之舟”之称。牦牛全身都是宝,牦牛肉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在市场上颇受消费者喜爱;牦牛奶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牦牛的毛可做帐篷等,在藏区,牦牛毛帐篷保暖性能极佳;牦牛的皮可以用来制革。牦牛在高原地区的畜牧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青海玉树的一些散养牦牛的场景中,冬季牦牛的养殖面临着诸多挑战。就拿牦牛越冬棚来说,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牦牛虽然适应高寒,但是冬季的恶劣天气仍然给它们的生长和健康带来威胁。
在一些小型的牦牛养殖场景里,比如在西藏那曲某个小村庄里养殖牦牛的卓玛一家。她家牦牛数量不多,几十头牦牛就散养在村后的山坡上。以前到了冬天,很多牦牛因为没有合适的越冬场所冻伤的情况时有发生。而且在一些无人区附近的牦牛养殖场景下,这个问题更加严重。我们知道羌塘无人区是非常寒冷且环境恶劣的地区,这种地区的牦牛养殖,对越冬棚的要求就更高了。
在设计牦牛越冬棚时,抗风结构是很关键的一个部分。从立柱间距的计算法来说,这个数据不是随便定的。比如在内蒙古草原地区,养殖奶牛(虽然和牦牛是不同品种,但养殖的原理有相通之处)时会发现,如果立柱间距过大,棚的稳定性就不好,容易被大风掀翻。而在羌塘无人区这样风力强劲的地方,对于牦牛越冬棚来说,就需要更科学地计算立柱间距。
根据一些养殖经验,像在甘肃甘南地区,有个养殖了3年牦牛的扎西大哥,他说他在改造牦牛越冬棚的时候,发现立柱间距在3 - 4米左右的时候,棚的抗风能力还可以提升。不过这个数据也不是绝对的,要根据实际的地域、地形地貌等情况调整。比如说在四川西部的山区养殖牦牛,山地的坡度比较大,可能立柱间距就要适当缩小。
这里给大家分享几个绿植的不同品种对比(在牦牛养殖的场景周边也可能会种一些绿植,虽然是为了改善环境和一定的辅助作用)。
首先是马唐属植物,有两种比较冷门的品种。一种是普通马唐,它的叶子比较宽阔,植株相对较高,一般能长到半米多高。它比较耐旱,但是对土壤肥力的要求相对高一些。还有一种是毛马唐,它的叶片边缘有毛,在水分比较少的土壤里也能生长,但是它生长速度相对较慢。
还有一些冷门的绿植比如地梢瓜和蛇莓。地梢瓜的藤蔓比较发达,在一些有草丛的地方可以覆盖很大的面积,它的果实可以给牦牛提供少量的营养补充,但是如果牦牛吃多了也可能会引起一些轻微的肠胃不适。蛇莓是一种比较矮小的植物,它的果实看起来很像草莓,但是味道比较淡,它的耐寒能力比较强,在寒冷的北方草原地区都能生长得不错,而且它能起到一定的固土作用,防止牦牛不小心踩踏造成的水土流失。
再看牦牛养殖的南北地域差异。在北方的黑龙江,虽然在南方地区也有养殖牦牛(通过改良品种或者特殊的养殖方式),但是北方的气候干冷。在黑龙江的一些牦牛养殖场,冬季的时候,越冬棚的建设更注重保暖性。他们会在棚内增加一些干草、牛粪等隔热材料,防止牦牛被冻伤。而在南方像云南的部分地区,这里是湿热的环境,牦牛养殖规模虽然不大。当地的牦牛养殖户会把牦牛圈舍建设在稍微高一点、通风较好的地方,而且越冬棚的通风口更大一些,防止牦牛因为湿热加上闷热的环境生病。
从经济效益上来看,牦牛的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它不仅仅是在本地市场有需求,在一些大城市的特色肉类市场也有很大的份额。但是养殖牦牛也面临着很多风险。就像前面说的青海玉树的一些养殖户,冬季要是牦牛的越冬棚没建好,牦牛冻死冻伤,那经济损失就很严重。而且牦牛的养殖周期相对较长,一头牦牛从出生到出栏,如果按照正常的冬季养殖情况,没有个3年是很难达到较好的市场体重的。
在这里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网友的故事。这个网友在网上分享他去西藏林芝旅游的经历。他看到当地的牦牛养殖户,在冬季的时候,除了关注牦牛的食物供应,还特别用心地在搭建和维护越冬棚。他们会定期检查越冬棚的抗风结构,在发现立柱有松动的时候,马上进行加固。这个网友说他还看到养殖户在周边种了一些当地的绿植,就是前面提到的类似地梢瓜和蛇莓的植物。他说他当时看到牦牛在旁边自由自在地吃着草,周围有那么一片小小的生机,觉得很有温度。
在牦牛的养殖中,还有饲料供应的问题。在青海湖周边的牦牛养殖场景中,在夏天的时候,草原上的草很茂盛,牦牛可以吃到足够的食物。但是在冬季,随着气温的下降,草的质量和数量都会下降。这个时候就需要养殖户合理规划饲料的储备和供应。有些养殖户会自己种植一些耐寒的黑麦草等,在冬季的时候可以收割一部分来喂牦牛。这也和越冬棚的设计有一定关系,越冬棚的空间如果足够大,就可以储存更多的饲料,也能更好地保护饲料不被冰雪浸湿。
我们再回到越冬棚的抗风结构参数这个问题上。在一个位于西藏昌都的牦牛养殖场景中,有一位养殖多年的老牧民。他告诉我,在他们当地,每年冬季来临之前,大家都会聚在一起讨论越冬棚的加固问题。他们会根据当地多年的气象数据,特别是冬季的风力数据(比如多年来冬季平均风力是多级,最大风力能到多少)来调整越冬棚的结构。而且不同年份,根据天气的实际变化,也会对立柱间距等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牦牛养殖的天气应对,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的牦牛养殖中,他们发现牦牛在寒冷的雨雪天气里,更容易生病。所以他们的越冬棚不仅要防风,还要考虑到防水的问题。比如棚顶的材料要选择防水性能好的,而且要有一定的坡度,保证雨水能快速流走。这一点和新疆阿勒泰地区牦牛养殖有点类似,虽然阿勒泰的冬季气候更加寒冷,但是在越冬棚的建设上,防水和防风都是重要的考虑因素。
还有牦牛的养殖密度问题。在青海祁连山的牦牛养殖场景中,如果没有合理规划养殖密度,牦牛之间的相互竞争可能会导致身体发育不良。在冬季,养殖密度过大会让牦牛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动不开,影响它们的血液循环,进而影响生长。这也和越冬棚的设计相关,合适的养殖密度需要合适大小的越冬棚来支撑。
牦牛养殖中还有繁殖的问题。牦牛的繁殖比较复杂,母牦牛的孕期较长,一般是259天左右,而且牦牛的繁殖率相对较低。这对于养殖户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在四川凉山的牦牛养殖中,养殖户为了提高繁殖率,会采取一些特殊的养殖管理方法,比如在冬季给牦牛提供更优质的营养,来提高母牦牛的身体素质。而这一过程中,越冬棚的作用又凸显出来了,因为优质的营养也需要有合适的储存和供应环境。
在牦牛养殖的时间元素上,从牦牛的出生到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西藏阿里地区的牦牛养殖为例,牦牛犊在出生后的几个月内,需要特别精心的照料。冬天出生的牦牛犊,如果越冬棚不够完善,牦牛犊很容易夭折。而且在牦牛成长的1 - 3年里,养殖户需要不断地为牦牛建造合适的养殖环境,包括越冬棚的优化。
最后我想提出一个开放式的 问题:在如今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牦牛养殖在应对各种养殖痛点,比如改善牦牛越冬棚的抗风结构方面,如何更好地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养殖经验相结合,同时又能保留牦牛养殖的地域文化特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