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屡屡被罚,未成年人短视频“种草”能否根治?

news新闻 2022-02-14 08:26:28
以“种草”(宣传某种商品的优异品质以诱人购买的行为)出圈的小红书,近日因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被罚的消息引起关注。

2月7日,未来网记者就“面对处罚的具体举措、涉及未成年人内容的审核难在何处等问题致函小红书科技有限公司,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对方的回复。

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

小红书被罚30万

近日,小红书关联公司行吟信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因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被上海市黄浦区文化和旅游局罚款30万元。该消息一出立马登上微博热搜。

微博热搜截图

对此,小红书回应称:该处罚系因2021年12月份央视报道提及的未成年信息审核漏放问题。小红书将持续提升对不良信息的识别能力,持续提升平台治理能力。用户可通过平台举报渠道,对不良信息进行举报,小红书平台将重点处理此类举报。

但不少网友对其回应并不买账。纷纷表示,小红书已经多次因含有不适宜的内容以及存在销售假货的现象,被相关部门警告,并无悔改之意。

天眼查App显示,具体处罚事由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发现用户发布、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信息,没有立即停止传输相关信息,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处置措施。

2021年12月未来网曾报道一文指出,在含有未成年人的短视频中暴露未成年人隐私部位,还有大量的用户留言、弹幕,有的留言带有强烈的性暗示。甚至还有家长收到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推送。

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去年9月,四川成都的小学生家长蒋先生在“小红书”App上搜索亲子乐园时发现,这个App不时给自己推送含有大量未成年人生活的短视频,起初蒋先生以为是平台推荐了一些青少年用户的体验,但越来越多明显泄露未成年人身体隐私的视频被推送过来。

据悉,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及相关法规政策,小红书先后成立了多个未成年治理专项,包括升级和优化青少年模式,严禁未成年人直播、打赏,严禁炒作“网红儿童”、诱导未成年人打赏及其他不符合正向价值观的内容等。

“这样危害未成年人并传播未成年人隐私的事件影响极坏。”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王贞会在接受未来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实际上还是说明网络平台对信息管理和内容审查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尤其是一些以商业营利为主要目的的网络平台,在流量即为利益的情况下,为了寻求更大利益,可能会为了增加流量而放松对内容的审核把关。”

去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出台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市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严禁借“网红儿童”牟利,严管严控未成年人参与网络表演,对利用儿童模特摆出不雅姿势等吸引流量、带货牟利的账号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未成年人无小事。2021年7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报告显示,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连续两年保持增长。

报告指出,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的低龄化趋势更加明显。目前,听音乐和玩游戏依然是未成年网民的主要网上娱乐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网上娱乐方式受众持续递增。

面对体量如此之大的未成年人群体,小红书此举更有网友疑问:是小红书故意无视政府部门的监管,还是其固有的商业模式使得它不可避免地犯下这些错误?

估值1200亿

“种草”平台存隐患

“2亿人的生活经验,都在小红书。”

在最新的宣传文案里,小红书这样表述。

小红书APP截图

天眼查显示,此前小红书共有6轮融资,最新一轮为2021年的11月8日,投后估值超过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67亿元),由淡马锡(市值约2210亿美元的新加坡一家控股公司,由新加坡财政部监管,私人名义注册,并经营新加坡开发银行等23家企业)和腾讯领投,阿里、天图投资、元生资本等老股东跟投。

此前有消息称,小红书原有的社区部和电商部合并为新的社区部门。

有业内人士指出,小红书一言难尽的审核难问题,或与其经营模式相关。

事实上,小红书早有此布局,在2021年8月2日正式推行“号店一体”机制,将内容号和店铺打通。

此前,小红书用户账号分为企业号、个人号等,而推行“号店一体”机制后,只有专业号和非专业号,专业号可以零门槛开店,取消之前博主开“薯店”(“小红书店铺”)1000粉丝的限制。

这意味着,既可以降低博主开店的门槛,也引导商家通过做内容来吸引用户交易,让个人、中小商家等都可以零门槛开店。

但同时存在质疑的,是个人、商家账号为获取流量,发布内容参差不一。

多项违规行为在小红书中,由于分享者与发布者相互影响,“种草经济”流行,也因此滋生了代写代发等黑产,因而被网友诟病充满了消费主义的味道。

此前央视点名批评小红书等电商平台上有刷评论、刷点赞等违规行为,暴露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

1月,小红书再度出手治理“虚假营销”,封禁39个涉嫌违规营销的医美机构和医美用品品牌。在首批封禁29个消费品牌后,小红书治理范围也从线上扩展至线下商业实体,其中不乏爱孕诚、婴舒宝等多个母婴类品牌。

对于封禁处罚,小红书表示专项治理是对代写代发、虚构真实消费体验等行为进行严厉打击。未来网记者搜索发现,被通报的68家品牌或机构在小红书页面搜索时,结果显示为“该品牌涉嫌违规营销,相关内容不予展示。”

1月19日,小红书对外宣布,正式对微媒通告、成宝、南京贻贝等4家通告平台和MCN机构提起诉讼,称这些机构从事“代写代发”虚假种草笔记的业务,帮助商家及博主进行虚假推广,对平台内容生态和平台信誉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严重损害了用户的合法权益。为此小红书要求上述机构立即停止针对小红书的虚假推广交易等行为,并赔偿小红书经济损失1000万元,赔偿金将用于平台虚假种草治理。

此外,广告是小红书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小红书投放广告已经从KOL(关键意见领袖)进化到KOC(关键意见消费者)。目前小红书博主接广告都需要通过小红书官方平台“蒲公英”,小红书在2019年1月推出“品牌合作人平台”,品牌方、内容机构、博主在这个平台上交易,2021年1月该平台更名为“蒲公英”。小红书会从交易商单中抽取10%的服务费。另外还有开屏广告、主页广告以及定制类服务这样广告模式。此前,小红书2022商业生态大会上,小红书发布“IDEA营销模型”,持续加速商业化服务。

人民日报评论称,“种草”还是“种韭菜”。种草也好,测评也好,本质上是从消费者的视角来提供产品更为客观全面的信息,因此也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好感和亲近感。这种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行为,成为连接产品和消费者的一种新方式,本该成为各方“皆大欢喜”的良性循环。

然而当越来越多品牌方安排素人博主发软广,营造“有大量普通人在使用”的虚假氛围;当越来越多的博主瞄准不菲的推广费,在笔记内容、视频作品中夹带私货,令人真假难辨;更有甚者,由于一些博主没有专业能力对产品功效进行甄别,一些“三无商家”便见缝插针,过分渲染夸大功效,诱导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仅污染了互联网生态、降低了平台的用户体验,也给消费者权益留下了隐患。

0 阅读:1

news新闻

简介:中央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