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在我东北蓄意制造的重大事件,也是日本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的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次日,日军侵占沈阳,之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被日军占领。由于张学良执行“不抵抗政策”,至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开始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殖民统治。
很多人都知道,当时在沈阳北大营挑起事端的日军只有一个中队,事变发生当夜,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根据张学良指示,命令东北军“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其结果当然令人大跌眼镜,北大营8000多名守军被只有300多人的日军击溃。第二天,日军就乘势占领了沈阳全城。
对于这样的严重后果,张学良态度依旧,他住在北京协和医院,对天津大公报记者说:“吾早下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既然是不抵抗,多少兵力和什么装备都归零,什么结果都不奇怪。唯一奇怪的是为什么不抵抗。其实,个中原因说来也并不复杂,一是张学良认为打不过,二是他希望国际联盟会出面调停。
然而,事件的走向并不以张学良的意志为转移,日军得寸进尺,胃口迅速膨胀,不到半年时间就占领了全东北。
那么,如此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日本人动用了多少军队呢?其实发动事变时,关东军总共只有1万多人,尽管后来日军不断增兵,但直到半年后占领锦州,日军的总兵力也只有2.7万人,而东北军的总兵力足有20多万人。既然兵力对比如此悬殊,从事变发生至今,自然不断有人假想:如果东北军不放下武器,坚决抵抗了会怎么样?
历史没有如果。可对于“九一八”当日及其后,我们为什么不能“如果”一下呢?如果抵抗了,会怎样呢?没有反思,就会有历史重演,这不是我们希望反复看到的历史。
还是先从兵力对比开始。
事变前,日军在东北有正规军一个师团和六个独立守备队,约1.4万人,在乡军人(退役军人)1万余人,另有警察3000多人。
东北军有正规军约16.5万人,非正规军4万人,其中仅北大营7旅就7000多人。尽管东北军散在东北各地,但日军也并未集中优势兵力攻击北大营和沈阳城,而是在炮轰北大营后,在沈大、丹沈铁路沿线10余座城镇,陆续发起攻击。当时日军第2师团主力还在辽阳,攻击北大营的,只是第2、第5两个守备大队的1000多人。
东北军从克虏伯公司进口了野战炮当然,战争不是“10个打1个”这种简单的数字游戏。从总体上讲,装备当然是日军好,但北大营的7旅一点儿也不比日军差。旅属战车队、迫击炮连、重机枪连,有轻型坦克12辆,84毫米迫击炮6门,马克沁重机枪12挺。团属迫击炮连和重机枪连,还有个装备4门34毫米口径平射炮的平射炮连。每个连有捷克式轻机枪12挺,同式步枪120支,掷弹筒12具。操持这些装备的许多军官是陆军大学、保定军官学校、东北讲武堂毕业生,还有留学英美和日本的,士兵几乎没有不识字的,基本都是高小以上文化。
在构成战斗力的诸多因素中,必不可少的还有士气和精神的力量,而且是最重要的。而这些因素,东北军没开打就已经输掉了。张学良自己就认为日军的战斗力太强了,我们根本没法比,更没法打。他也把这种观念灌输给了部队,所有的中高级军官都认可这个观念,一旦开战那还能打吗?
但下层军官和士兵并没受太大的影响,事变当晚,在“不抵抗”造成的混乱中,独7旅旅、团主官都不在位,许多官兵奔向枪械库踹门砸锁,他们不想执行“挺着死”的命令。实际上,东北军也并非是大难临头就炸营的乌合之众。北大营的驻军从起床到全副武装集合完毕,只用了10多分钟,尽管不许他们还击,但可以说明,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这一点,连对手也十分清楚,他们并没有必胜的把握,但关东军的士气却明显占了上风。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在给关东军的秘密报告中写道:
须知,“九一八”迄今之帝国对华作战,中国军因依赖“国联”而行之不抵抗,故皇军得以顺利胜利……倘彼时中国军民能一致合力抵抗,则帝国在满势力行将陷于重围。一切原料能否供给帝国,一切市场能否由帝国保持,偌大地区,偌多人口能否为帝国统治,均无确定之把握;同时反满抗日力量集结,实行大规模之游击扰乱,则皇军势必苦于应付。
攻击北大营的日本关东军再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的河本大作是怎么说的:
如果当时奉天军敢于试图公然反抗,则敌我兵力相差悬殊,日本方面的夜袭必败无疑。只有等待次日,即19日由辽阳赶来的第二师团主力的到来,再次发起攻击。那样,战局就将再起波澜,陷于复杂的状态,决不会几天内便相继占领奉天、长春以及吉林的结果。
所以,事变第二天,日本发表声明,称“帝国在9月19日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了竭力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的方针”。从会议决定看,日本国内对日军的行动并不完全认可,也绝没想到中方尤其是东北军的反应会软弱到如此程度,也生怕事态扩大给自己造成巨大损失。发个声明既要稳住中方,又是投石问路,试探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反应。
还有一个细节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刚开始攻击北大营的日军,炮弹是没有引信的,子弹也是空包弹。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关东军也是走一步,看两步,因为他们对攻击北大营完全没有把握,所以做了两手准备:东北军如果抵抗,关东军抗不住,那就服软,说黑灯瞎火搞演习弄错了地方,不管这谎话在多少漏洞,他知道,中国人不会和他叫真,双方心照不宣;而东北军如果不抵抗,关东军当然乐见其成,就势必一打到底。
事变当晚,最后撤离的620团3营,迎头撞上埋伏在围墙外面的日军,子弹打得墙头灰土迷眼。担任掩护的9连,几门小炮一阵轰击,就将对手压制住了。其实,挑衅的日军确实不强。如果东北军的长官下令打,攻击北大营的几百日军如果不想被全歼,就只能把进攻打成“演习”,认个误会,先收手,再图他策。
攻入东北军司令部长官公署的日军如果抵抗,接下来的形势预测起来并不难,双方都清楚,绝非自嗨。如驻辽阳的日军第2师团北上,吉林、黑龙江的东北军就可以南下,这是常规战,不需要高超的指挥能力。天亮后,东北军还可以出动飞机。如果日本驻朝飞行队越过鸭绿江北上,那就首先打一场空战。很多人不知道,东北军的空军实力在当时全国是最强的,当时蒋氏掌握的部队也要甘拜下风。公开资料都说,东北军的飞机是二三百架,就算200架,空中也是优势。日本人敢炸北大营、沈阳城和南满、安奉铁路沿线城镇,东北军即便不敢与之空战,但可以炸日本的军队、大营和南满、安奉铁路,以及一切可以打炸的目标。特别是作为日军主力的那个第2师团,无论还在辽阳,或是北上途中,都可以把它炸个一塌糊涂。
事实上,日本驻朝飞行队越界当天,第39旅团也进抵到鸭绿江南岸。其实主要是威胁、恫吓,也是观察东北军的动作、反应。
当然,日军当时在东北虽然只有一个师团,但还有隔条鸭绿江的驻朝军队,还有全国的军队可以源源而来,大打起来,凭东北一隅之力,确实难以抗对日军。可是东洋再近,也要漂洋过海,远水难解近渴。如果当时东北军奋起抵抗,短期内,即便不把日军打垮,也完全可以把它打得暂时收手。那时候,不用我们请求,日本人一定会主动要求坐下来谈判。到这个节骨眼上,再按张学良的设想,把“国联”代表,或调查团什么的都找来,不管仗打成啥样,总比一枪不发地谈要主动得多。日本人短期内用枪炮讨不到便宜,再迫于国际上的压力,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求缓和。
尽管,日本还有可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但当时的条件并不具备,否则他也不会推到六年以后。而一旦日本在东北先碰了钉子,那么下次从哪下手也很难讲了。
总之,如果东北军在“九一八”直接抵抗,历史肯定是要改写的,写成什么样虽然更难预测,但可以肯定会比后来实际发生的要好得多。
另外,九一八事变,日本方面一直说是关东军“独走”(擅自行动),其实就是关东军一些好战分子绑架了日方,现在揭秘的大量史料都证明了这一点。果然如此的话,东北军如果奋起抵抗,就相当于在日本关东军、军部和日方高层打进一个楔子,会使它们意见分歧加剧、莫衷一是,矛盾重重,日本国内会成什么样也未可知。就算日本军政一致,决心在1931年就与中方全面开战,提前实行它的国策,那么,有整建制的20万东北军奋勇抵抗,日本人显然不敢像1937年那样猖狂,更不敢叫嚣3个月就可以完全占领中国。
所以,年复一年,每每谈到九一八事变,东北军不抵抗,都不能不让人产生联想。日本人评价东北军是“勇于私战,怯于公战”,可这回,日本人直接打的就是东北,对东北军来说,保卫东北就是保爹保妈,保卫老婆孩子,不管你张作霖、张学良,不管你叫地方军阀,还是叫张家官,张家军,人家抢你的地盘你还不跟他玩命!连打的胆气都没有,一根筋就指望“国联”调解,国联有多大能耐,见过它办成啥事?能要回中国的领土,张家的地盘吗?。
东北军的老兵说得非常实在:日本人就是给脸蹬鼻子,上边就知道往后退,俺们当兵的不管这一套,可上边总熊你,就像孩子在外边打架,不管有理没理,回到家爹妈再给你几巴掌?那真是憋气窝火呀!要是大帅还活着,事变时一声“妈个巴子”,那火气就放出去了。不管日本人多厉害,咱不说保国保家,就说保卫爹妈和老婆孩子,也得和他拼命!就是一些被熊得胆小怕事了的军官,那工夫也咬牙切齿地骂着“妈个巴子”,可骂不管用,上边就是不让打?
唉!一声叹息后,老兵们说:什么叫“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看看九一八就明白了。我们作为后人也只能说,这个东北军真的是徒有其名。张大帅几十年出生入死打下的基业,一枪未放、拱手相让,炸碎的骨头也会从黑土地下蹦出来。
1950年,最先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是我们的东北边防军,他们就从这片土地出发,把世界上的头号强敌及来自16国的所谓联军彻底打败了,一直打过三八以南,美联军被迫签字停战。同样是从东北走出的军队,这才是东北军人应有的模样。东北军与日本关东军相比,无论是装备,还是战力确实要差一大截,但这个差距与志愿军和美军相比显然要小得太多了。同样都是黑土地上的东北军,差距实在是太大了。
主席在决定出兵援朝时说美军是“钢多气少”,一语中的。毋庸讳言,张少帅的东北军,最缺少的就是“钢少气多”的这股子“气”。
当时,无论柳条湖事件,还是北大营争端,想说明事实真相,赢得国内外舆论的同情、支持,包括“国联”的同情、支持,是必需的,但是,首先你得亮剑,用你的胆气和豪气打起来。同样的问题,主席的理解是:以战求和,则和平存;以和求和,则和平亡。
被软禁的张学良如果你依然认为九一八是蒋氏下令不抵抗,那你看的史书一定是旧版。九一八当天,蒋氏在庐山,并不知道具体情况。几十年后,张学良在美国也亲口否认了这个说法。
事实上也本该如此。1930年前后,蒋氏还未完成北伐,势力有限,奉系像所有大大小小的军阀一样,张学良并不是什么都听命于蒋氏的。东北易帜后和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前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不是这样,中原大战时,蒋与阎、冯和李宗仁等相持不下,也用不着挖空心思地拉拢张学良。
张学良在耄耋之年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这一生没有上级,张作霖只是父亲,不是上级,所以,那个在西安跟他耍上级威风的人被他抓了。
当时的东北军政自成体系,收入也是独自处理。他们不向易帜后的财政部解款,上头也不接济东北财政。张学良对东北的决策,是有相当自主性的,甚至是绝对的控制权,军政官员唯其马首是瞻,明里暗里,所有的文官武将都是老张家的人,所以,抵抗与不抵抗,张学良完全可以自行主张,不需要听命于任何人。
事变后,直系军阀吴佩孚到北平,在车站见到前来迎接的张学良,厉声问:“为何不打?”张学良说:“实力不足,打不过。”吴佩孚说:“现在我来了,实力就足了!军人最大的实力,便是一个死字!”军阀之中,也有一些军阀有气节,特别是在抵御外族入侵时,抵抗是实实在在的,尊严也是不带一点儿虚妄的。即便是曾经的对手,也会赞你是条汉子。
据说,自1939年至1945年日本投降,张学良每本日记的开篇日期,都是9月18日,可这又有什么用呢?张家的不会失而复得,东北已经成为伪满,“九一八”注定成为国耻。这也许就是他至死不再回归祖国的原因吧。
好在流亡关内5年后,在所有的骂名让他实在无力背负的时候,张学良终于想明白了,但这已经是太晚太晚了,尽管他抓了蒋,对促成全民抗战有重大历史贡献,可以说再一次改变了历史,但前一个改变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最无耻的是还栽赃给光头[笑着哭]
不忠不义不仁不孝
东北丢失,在老远的西北喊杀回老家去?挺感人的。花花公子而已,东北军工厂的武器裝备到了鬼子的手里。而自己私人用品鬼子并未扣押。
十九路军也打不过,但是没有不战而逃[得瑟]
虎父犬子[得瑟]
张作霖活着,日本人绝对不敢发动918!
还能指望一个纨绔子弟救国吗?[吃瓜]
要是抵抗了多好,至少后来就不会牺牲那么多人,日本打进来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东北军武器资源被用在了侵华,就因为东北军不抵抗,士气大损影响了初期的局面
民族英雄张学良
我们川湘桂就是死也一定要打
抗日英雄张学良
抗战英豪张小六!
东北无数百姓受到残害
有满鞑子里应外合
民族英雄孙殿英,忠心爱国张学良[点赞][点赞]
鬼子咋就驻扎一万多人?这个来历有没人科普下,知识断层,[汗][汗]
卧槽!当时主要还是不统一,你打就消耗的实力,然后别人吞并,所以换谁都差不多[得瑟]
东北人长得很壮的,人高马大吃得又多,我在电视上见的不知道真假
所以关在台岛一辈子也是天意!
张学良当年手握25万的东北军,只要抵抗的话,小日本绝对不会那么轻松拿下东北,而且自身也损失很大,只可惜他不抵抗
他享福的
张学良只做对了一件事
肯定打不过,国军东北军那会确实打不过鬼子,看看淞沪会战就知道了。不过该打还是要打,保存实力是典型的军阀作风,不过后来的西安事变说明思想上有了转变
日本在占领东三省前根本没有实力打持久战
为啥等调停就不能打
他不打是怕死人,第二打仗要钱,他可能是想蒋校长拨款下来,还有粮食,物资,军火都没,打仗需要这些东西,还有一点他怕伤亡太大,不利于他当东北王,他需要兵力争王争霸,兵打没了他拿什么争
如果当时集中全部兵力进攻日本国土!现在就没有日本这个字了
张作霖就是让日本鬼子👻给谋杀的。😭
这事儿要怪只能怪老蒋,是他不让抵抗,张学良是他手下。
当年肯定打得过
没有冤枉老蒋,蔡英文不是公布了蒋介石不抵抗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