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曹菲
“李老师,车轮车床设备故障无法修复,麻烦你来看看。”“你先把故障位置拍张照片发给我,我马上就来。”“李老师”名叫李尔呷,是个彝族小伙,也是成都动车段设备车间的一名技术人员。4月29日,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他依然穿梭在动车检修车间,处理着各种“疑难杂症”。
2015年毕业的他,只身一人从攀枝花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茅坪子村来到离家700公里外的成都工作。“不磨不炼不成好汉”是一句彝族谚语,李尔呷把这句话视为自己从事动车设备检修工作的座佑铭。工作七年,他从班组设备维修人员成长为车间技术人员,在岗位上积极开展技术革新,不断磨炼着自己的职业意志,也实现了自己的岗位价值。
成都动车段成立之初,因受综合技术实力所限,大量工装设备需依靠厂家进行协作检修,一边检修设备,一边培训职工。凡有协作厂家检修设备的现场,无论与李尔呷的工作是否有关,他总会在现场帮忙搭把手,虚心请教设备故障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流程、技艺等。一次在检修车轮车床时,江西中机厂一名高级工程师曾打趣地说:“李尔呷,你这不叫偷师学艺,而是在明抢咱们的饭碗。”
首列CRH380A型动车组2.5级修、动车组轮对立体存放仓库由于设备滑触线设计缺陷出现故障……无论是面对新的挑战还是突发状况,李尔呷都会带领技术骨干一一攻克。
如今,已经工作7个年头的彝族小伙,凭借着一股钻劲和拼劲,业务技能得到了迅速提升,他牵头创新设计、改进制作了“下穿涵排水控制系统”“轮轴分解设备输送车托举机构”“动车组蓄电池充放电设备系统”“架车机集水基坑联控排水系统”“轮对立体存放库滑触线”等30余项广泛应用于现场生产、提高设备运行性能、保障动车组检修效率和质量的技术创新项目。
“工作七年,我走出了攀枝花的大山,成了家,有了小孩,他们就是我工作的动力。”李尔呷一边说着,一边打开抽屉,里面放着他收集的厚厚一叠火车票,“以前回家,要坐一整天火车,还要再坐半天汽车才能到。2020年,‘复兴号’开进了攀枝花,一天时间就能到家。而现在,新成昆铁路全线通车,我半天就能到家,通勤更加便利了。”
五一“小长假”已经到来,在新成昆铁路的加持下,李尔呷家乡也将迎来大批游客。作为一名动车机械师,他也将坚守在岗位上,以自己的方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