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市面上,越来越多的奶茶店层出不穷,其中还有许多网红打卡地。再加上奶茶本来就香甜醇美,吸引了许多年轻人购买,甚至产生了成瘾的症状。
你可能觉得奶茶令人上瘾的说法过于夸张,不过最近清华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共同发表于《情感障碍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奶茶令人上瘾真不是夸张,这种饮品甚至可能导致抑郁。
研究人员注意到奶茶在国内乃至整个亚洲地区近些年来飙涨的人气,于是展开了这项调查。他们调查了北京5281名大学生,利用学术界公认的成瘾量表作为衡量,结果发现其中已经有一部分年轻人达到了成瘾的标准,接近一半的受试者表示每周至少喝一杯奶茶,每年至少喝6~11杯奶茶的人数达到了77%。
本次研究采用的调查方法叫验证性因子分析(CFA),该量表是根据美国医生通用的DSM-5物质使用指南编制的,只要根据与奶茶相关的数据进行调查即可得到本次研究结果。研究人员从饮用频率、依赖性、有意停止、无法停止、耐受性和内疚感等多个方面对受试者进行了衡量,发现受试者奶茶成瘾的程度越高,患抑郁症、焦虑症或者产生自杀倾向的风险就越高。
话虽如此,很多人还是不理解:喝太多奶茶顶多也就是导致生理上的问题,为什么会扯到心理问题上来呢?
实际上,二者之间也是有关联的。大家都知道,奶茶的含糖量比较高,过多饮用就会导致肥胖、蛀牙等问题,这些就有可能进一步导致饮用者产生焦虑的心理,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加剧成抑郁的症状。
不仅如此,高果糖饮食会升高皮质醇水平,后者可能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失调。HPA轴具有帮助人体管理压力的功能,经常喝奶茶导致糖类摄入过多,就可能会影响HPA轴对人体情绪的调节,最终引发抑郁和焦虑。
奶茶含有咖啡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可能导致成瘾的物质。还有奶茶中添加的糖,也会在大量摄入之后导致成瘾。有家长报告称,他们的孩子由于摄入过多添加了咖啡因的含糖饮料,在被限制后产生了阶段症状,比如头痛、情绪低落和社交孤立的问题,严重者还有可能产生自杀的想法。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进行相关研究并得到相同的结论了,英国研究人员曾经跟踪了8000名男性在22年间的饮食习惯,发现在5年的时间尺度下,每天摄入不少于67克糖的人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每天摄入不到40克的人提高了23%。
2015年,一项针对7万名女性的调查结果也指出,糖和抑郁症之间存在关联,而且导致这种风险的就是饮品、甜品中的人工添加糖,而不是水果或者蔬菜中所含的天然糖。
不仅如此,此前还有研究指出:压力以及孤独等负面情绪,往往是导致一个人购买奶茶的原因之一,他们会通过奶茶带来的满足感来进行一种自我安慰。这和所谓的“借酒浇愁”有些类似,研究人员将这两种饮品相提并论,可见他们对奶茶可能造成的危害的担忧。
这么说来,负面情绪和奶茶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情绪越低越倾向于借助奶茶来自我安慰,而奶茶喝得越多就越容易带来新的心理压力。
有数据表明,有83%的奶茶消费者每个月喝5~14杯奶茶(数据来自36氪研究 | 2019新式茶饮消费白皮书),其中70%是女性,年轻人占消费者的58%左右。根据上面提到的奶茶隐含的风险,我们可以说,年轻人以及女性是奶茶导致抑郁的重点群体。
关于女性比男性消费奶茶更多的原因,目前还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相比于男性偏好咸味的食品,女性更喜欢甜品,因此更爱喝奶茶。也有人认为,在面对压力时,女性更倾向于借助甜品来缓解压力或改善负面情绪。
至于为什么年轻人更爱喝奶茶,研究人员认为,青春期本来就是一个敏感的阶段,青少年更喜欢尝鲜,所以很容易进行奶茶的初次体验。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人对物质奖赏的敏感性又特别强,因此更加容易成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无法自拔。
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成瘾行为与焦虑、抑郁和自杀之间存在正相关。有人曾经在实验中给小白鼠喝了大量的奶茶,小白鼠同样产生了焦虑和类似抑郁的行为。
奶茶给年轻人带来的风险已经值得重视,这种饮品日益升高的人气值更加令人担忧。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报告(2022年),我国已经拥有超过48.6万家奶茶店。此外,国内某外卖平台发布的一项数据指出,我国奶茶市场产值从2017年的422亿元飙升至2022年的1040亿元,并且每年仍有大量的新用户涌入,奶茶的平均消费频率提高更加明显。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本次研究的目的并不是确认奶茶是导致抑郁的原因,但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的微妙关联已经值得我们重视。考虑到奶茶的人气仍然在不断攀升,其带来的危害恐怕还将日渐加剧。因此,未来研究人员确实需要更大规模、时间跨度更大的研究,确认二者之间的关联,从而防止这种饮品给更多人带来危害。
研究人员也呼吁,目前奶茶市场的监管仍然不够完善。除了在食品安全方面提高重视之外,奶茶可能在生理方面给人们带来的影响也应该被重视。尤其是在面向年轻人的奶茶广告方面,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限制,并且应该提供关于奶茶成瘾可能造成的心理危害的课程。
看到这项研究成果,你下一次喝奶茶的时候,会不会有所顾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