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监护室里他们与“死神”搏斗,与时间竞赛;急诊室里他们“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陀螺般连轴转忙个不停;产房里他们为爱“托举”,用满满的爱意迎接一个个崭新的小生命到来……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工作中护士是医生的最佳拍档,他们以高超的护理技能为患者护航。他们心怀仁爱,努力抚平病痛给患者带来的苦痛,化解患者家属的焦灼。
人们常常以“白衣天使”“白玉兰”等圣洁词语代指一袭白衣用双手护佑生命的他们。今天是第112个国际护士节,在这个特
殊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可敬可爱的人儿,倾听他们的故事,向平凡而又不凡的护理工作者致敬。
第101期《南方日报·高州视窗》二版报道。
早上7时15分,急诊室相对安静,而物资室渐渐响起了声音,一个穿着白色工衣的身影在其中走动。他手中拿着清单一一清点,检查药品、耗材以及仪器,开始了一天平常而又不平常的工作。
这个身影是高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主管护师杨载欣。对他来说上班时间从来不是医院规定的8时,而是7时15分。在8时前,杨载欣已经完成抢救物品的清点、工作交班,车班(随救护车出车)的护士已经在接病人的路上。
“我们这个科室,就一个字‘急’。”杨载欣说,把一切准备工作挺在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是急诊科护士应有的自觉。
“医生、医生,快来人啊,我老公叫了没反应……”一声急促的呼叫声突然在急诊科留观病房响起,听到声音的杨载欣第一个冲过去。看到患者面色紫绀、室颤,他唰一声翻开床头的病历卡,病人有胸痛胸闷的病史,高度怀疑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杨载欣连续多年获得茂名市急救技能竞赛一等奖,急救技能像刻在骨子里的本能。他马上与赶到的医生一起,气管插管、电击除颤、静脉输液,终于在第三次电击后患者恢复正常的心律。随后杨载欣拨通介入手术室电话,开启胸痛绿色通道,将患者转运手术。
看着患者的车床渐渐消失在手术室门后,杨载欣悄悄地舒了一口气,随即马不停蹄转身回急诊科继续工作。
急救科护士和科室病房护士不一样,参与抢救是常态。高州市人民医院是国家级标准版胸痛中心、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不仅急诊医生,每一位急诊护士都必须熟练掌握胸痛、卒中的处置流程,能独立进行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术、电除颤、海姆立克法等抢救技能。“我们个个精通‘十八般武艺’。”杨载欣直言,虽然护士每天都分胸痛班、卒中班、抢救班,专人专职,但人人技术全面过硬,确保随时顶上。
“有时接诊到病情凶险的患者要抢时间,恨不得自己长了双飞毛腿。”杨载欣说。
急诊科的患者病情多数危急重、复杂,处处都是“地雷”。作为一名急诊科护士,不但要急救知识丰富、急救技术过硬,还要有一双“X光”一样的眼睛,能精准识别表面轻实则非常危急的高风险病人,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
下午2时,120救护车接回一名一侧肢体偏瘫的中年保安,初步怀疑卒中需要急查颅脑CT,由杨载欣建立静脉通道。当一摸上患者的手臂,湿冷的触感让杨载欣瞬间警惕,他一边拿起床边的血压计重新量起血压,一边开口询问:“阿叔,你手脚不能动之前有什么其他症状吗?”大叔想了好一会儿才说:“大概12点的时候我心口突然剧痛了一下,一下子又没事了。”听到这话,再看到血压结果显示低压,杨载欣便马上汇报给值班医生,立即加做胸部CT检查,结果提示主动脉夹层、脑部血栓。
杨载欣的“X光”眼让患者及时得到相应的救治,最后在各科室的协同抢救下,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
作为医院第一批招聘的、分配到急诊科的两个男护士之一,杨载欣已经坚守了12年。在急诊室的12年里,经历多少次生死一线的惊险时刻,又有多少次化险为夷,他已经数不清。
“骄傲!”谈及男护士这个身份,杨载欣直言。急诊科一线工作给了他极大的职业成就感,能将自己掌握的能力、特长服务于患者,让他看到自身不断成长的人生价值。每次成功抢救患者的喜悦和自豪让他更加强大,患者的谅解和感谢让他充满力量。
[采写]邱茜
[通讯员]林楚娴林巧文
[作者]邱茜
[来源]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