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分层理论”:为什么说永远不要对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太好

妞妞谈情感 2025-01-21 05:41:1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人有亲疏之分这句话你一定听说过。

它反映的是人际交往时的真实现状。

尤其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

学会处理好各类人际关系能让你在生活中轻松不少。

然而总有一类人际关系处理起来较为棘手:那就是兄弟姐妹家的孩子。

对他不好吧,亲戚间面上实在说不过去。

对他太好吧,到底是隔了一层关系,谁知道是不是白眼狼。

说句不好听的:人活这一辈子,还是要学会有边界感。

心理学上有种“人际关系分层理论”的说法。

看完你就懂为什么不要对亲戚家的孩子太好。

什么是人际关系分层理论

人际关系分层理论是心理学家马克·L·纳普在其著作《谎言与欺骗》中首次提到。

该理论认为,人的社交关系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会逐步形成四个较为稳定的圈层。

这四个圈层分别是亲密层、生活层、人脉层和社交层。

亲密层理解起来很简单。

我们的父母、妻子或丈夫以及自己的孩子都可以分类到这一层。

它是我们人际关系中最为亲密的一类圈层。

也是最值得我们去投入精力的一种关系。

生活层比之亲密层档次要低些。

一般指的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朋友或同事。

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的比重甚至比亲密层还要大。

处理好这类人际关系,可以让我们在生活中免受很多波折。

人脉层指的是那些不常见面,但又与我们维持相当程度的亲密关系的人。

多年未见的老同学,或是从小玩到大只不过后来分开了的伙伴都可以归类到这一层。

人脉层因为不常见面在我们生活中起到的更多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当然,少有的关系十分亲密的人也会有雪中送炭的奇效。

社交层则是指的那种仅仅是点头之交的人了。

这类人与我们的互动更多体现在朋友圈点赞或者是网络上聊过几句天。

处于仅仅是认识的程度。

这类关系最不需要我们去费心思处理,一切顺其自然便可。

需要注意的是,四种圈层里的人群并非是完全固定的。

比如你突然有一天和自己的一个同事结了婚。

那么他就会从生活层上升至亲密层。

同样的道理,社交层里的人关系深了也可以上升至人脉层。

为什么不要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

将人脉关系分层理论套用到我们的兄弟姐妹身上。

就可以很直观的发现:

与我们看似存在血缘关系的亲近姐妹实则只是出于人脉层当中。

而兄弟姐妹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可能连社交层都算不上。

知乎上曾有过一则高赞问答:为什么不要对兄弟姐妹的孩子太好?

里面很多网友分享出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比如有人说自己的妈妈将两个侄子辛辛苦苦从小养到5岁。

平常衣食住行哪样也都没缺了。

结果当网友的妈妈不小心歪了脚在家养伤,让侄子带一瓶云南白药来。

侄子竟连57块钱的药钱都让网友的妈妈报销。

还有人说自己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给侄女零花钱。

生日有五六百,过年则有一千,平常更是经常送各种礼物。

而当网友发烧在侄女家,侄女连一口水都不给倒,还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其实在讲究家族延续的古代。

兄弟姐妹的孩子跟我们还算是“一家人”。

老一辈更是常说与个人的得失相比,家族才是最重要的。

但在现代社会一家一姓的背景下。

我们跟兄弟姐妹分了家,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两家人”了。

所以,兄弟姐妹家的孩子,不必对他太好。

否则到时候受伤害的还是自己。

当然,这里也不能一杆子打死。

那种知恩图报的兄弟姐妹家的孩子还是有的。

这种的可以适当对他好一些,但也要有个度。

起码要在照顾好自己家庭的情况下,不能本末倒置。

人要学会有“边界感”

在网上看到一个故事:

一位北京公司的高管给自己从小地方来的婆婆立下了5条“家规”。

这5条家规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归根结底都是让自己的婆婆要学会有“边界感”。

通俗点说就是别拿儿子的家当自己家。

比如上厕所要关门,别打听儿子儿媳的私事等等。

当然,这位高管儿媳做得还是稍显过分。

但话糙理不糙,学会“边界感”在这个社会真的很重要。

再说明白点就是要学会平衡好自己的人际关系。

每个时期所处理的人际关系都不一样。

学生时期我们要担心的事同学之间相处是否融洽。

步入社会后我们则要注意会不会给同事带去不好的体验。

而年老了,连孩子都成家了,就要学会“放手”。

除此之外,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我们生活中其实存在很多“假性亲密关系”。

具体来说就是很多你自认为关系十分亲密的人,在他看来其实一文不值。

兄弟姐妹家的孩子就属于这种假性关系。

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做好平衡,做好甄别。,

不要白费心思去捂一颗你注定捂不暖的心。

——THE END——

参考资料:澎湃新闻——建立高质量的人际关系,离不开这六点 | 长江读书420期

0 阅读:12
妞妞谈情感

妞妞谈情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