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行业,画质竞争从未停歇。从等离子到液晶,从量子点到OLED,每一次技术迭代都在试图突破人类对视觉体验的想象边界。过去一段时间,OLED凭借像素级控光与极致对比度坐稳高端市场,韩国双雄LG与三星主导的WOLED和QD-OLED路线之争,几乎定义了行业的技术叙事。

然而,如今海信推出的RGB-Mini LED电视UX系列,却以一场技术革新打破了固有格局——首创的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不仅在画质关键数据上全面超越OLED,更在量产端解决了LED技术长期存在的寿命与色偏难题。这背后不仅是屏幕技术的跃迁,更是一场从底层光学架构到芯片设计的系统性革命。

要理解这场革命的意义,首先要拆解OLED与RGB-Mini LED的底层差异。当前OLED阵营的两大技术分支中,LG的WOLED采用白光光源+RGB滤光片的二次显色方案,优势在于高亮度和技术成熟度,但受限于滤光片损耗,色域覆盖始终存在瓶颈;三星的QD-OLED改用蓝光光源+量子点技术,实现了更广色域和更高色彩精度,但量子点和OLED材料的寿命衰减和稳定性仍是行业痛点。

两种方案本质仍是“单光源+转换层”的妥协式设计,而海信的RGB-Mini LED则彻底重构了光学路径——直接将红、绿、蓝三色LED作为独立背光源,跳过传统液晶的滤光片和OLED的色彩转换层,从源头实现三原色精准控制。
这一颠覆性设计从三个维度重构显示体验。在色彩上,RGB-Mini LED通过三原色光源独立控制,不仅大幅扩展色域边界,更以精准的原生色彩还原能力,实现了更优秀的渐变过渡精度。在亮度上,精密分区控光与动态调光算法协同,使画面既能迸发极具张力的高光冲击力,又不丢失暗场中的纹理细节,突破传统背光技术“亮则过曝、暗则死黑”的桎梏。更具革新性的是三色架构的光源光学重构——消除滤光片的光效折损后,整机在呈现高动态画面时,既能保持视觉震撼力,又能显著优化能效表现,为超高清显示技术探索出更节能的进化路径。

技术参数的突破背后,是海信在芯片与光学协同设计上的“双芯战略”。与传统电视SoC芯片不同,UX系列搭载的全球首颗RGB光色同控信芯AI画质芯片H7,将光学控制精度提升至3×26bits,配合15680点的高精色彩控制,色彩表现力实现了指数级提升。另外自研的高性能RGB-Mini LED发光芯片,则专注于提升发光效率、控制色偏率、延长寿命,彻底击穿“Mini LED不如OLED耐用”的行业认知。

海信UX系列的诞生,某种程度上折射出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进化轨迹:从供应链的跟随者,到核心技术的定义者。当全球显示行业困于OLED量产成本与液晶技术天花板时,RGB-Mini LED提供了一条更可持续的升级路径——它既保留了液晶产业链的成熟生态,又通过光学架构创新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对于科技从业者而言,这场技术跃迁的启示或许在于:在硬件创新逐渐触及物理边界的今天,系统级协同与垂直整合能力,正成为破局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