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中国一直面临着与美国在芯片领域的激烈竞争,这场老美单方面发起的所谓的“芯片战”持续了几十年。美国还组建了“四方同盟”和“三方协议”等联盟阻挠我们在芯片领域的发展。
中国面临缺“芯”问题,美国就通过芯片限制措施不断制约中国的发展,卡我们的“脖子”。每次当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时,美国又会利用自己的芯片制造实力对中国进行打压,滥用自己在芯片领域的实力。即使中国能够自主实现芯片制造,美国也会通过控制制造设备、材料和软件等手段来对中国施加控制。近期日本跟紧美国步调发布的新型半导体管制措施就是一个例子。
缺“芯”之痛,让我们意识到中国的芯片之路注定是一条充满曲折和挑战的道路。然而,我们决不会屈服于困境,而是坚定地走向自主创新的道路。
目前,全球广泛采用的芯片仍然是基于硅基材料的硅基芯片。这种技术已经发展了几十年,人们一直在不断将更多的晶体管集成到微小的芯片上。正如摩尔定律所述,每隔大约18个月,晶体管的数量就会翻倍,从而使芯片性能提升一倍。如今,芯片技术已经进入到10纳米以下的技术节点。台积电和三星已经实现了5nm的芯片量产化。
而我国虽然已经研发出了7nm的芯片,但是苦于没有相对应的光刻机,至今无法实现量产,在硅基芯片这条道路上我们显然已经落后了一大截。然而,在10纳米以下的技术节点,传统的硅基材料显然已经接近了其物理极限,面临着能耗、热量等问题。既然如此,我们就换一个路子,使用其他材料为基底制造芯片,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或许可以实现弯道超车。
碳纳米管成为了最好的材料选择,它可以实现将一块单层的石墨片卷成一个空心的圆柱体,这种材料可以实现直径只在1-2nm。碳纳米管具有良好的导电性以及高强度等性能,其强度甚至比钢材还大。使用这种材料可以使性能大大提升,最高可以达到传统硅基芯片的十倍左右,而功耗只在其十分之一。
然而理论毕竟是理论,想要真正实现,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碳纳米管想要做成晶体管就必须进行掺杂处理,然而如果进行掺杂处理,晶体管的性能将会大大降低,这就形成了问题闭环。谁能破解这个问题,谁就在碳基芯片上拥有话语权。
在碳基芯片的研究道路上,中美两国已经赛跑了十几年。这场比赛的决战对手是我们国家的北京大学以及美国的麻省理工。这场比赛我们有胜算吗?
早在2007年,彭练矛院士带领的北大团队就已经展开了对碳基芯片的研究,经过努力,他们创造性的研发出了一套高性能碳管CMOS器件的无掺杂制备方法,简而言之就是放弃了对碳纳米管的掺杂处理,转而寻求其他方法调控。经过十年的日日夜夜,他们在碳管制备技术、碳管器件物理、性能极限探索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突破。北大团队成功制造出了纳米碳纳米管CMOS器件,这个材料的性能是现在美国英特尔商用硅晶体管的两倍,能耗却只有其四分之一。
与此同时,美国的麻省理工团队也在研究碳基芯片,对比我国,他们拥有美国国防部相关部门支持的6100万美元。在巨大的资金支持下,他们发明出了选择性清洗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将单根晶体管留在芯片上,而不是一大团有混合物的晶体管。2019年,自然杂志上报道了Shulaker团队研发的包含14000个碳晶体管的微处理器,并成功利用其输出程序。此外,麻省理工团队还采用了MIXED技术用于解决碳纳米管的掺杂问题。这种处理方法可以让碳纳米管实现更加复杂的电路,也可以更快实现产业变现。
我们输了吗?
尽管MIT团队拥有包含14000个碳晶体管的微处理器,但是因为MIT团队仅仅只是将传统硅晶体管替换成碳晶体管,其工作性能甚至达不到原有的硅基芯片。他们走的是实用路线,而我国走的是创新路线。2020年5月,北大团队取得重大突破,制备出纯度接近100%的碳纳米管溶液,由此制备出排列整齐的高密度碳管阵列。该碳管制备工艺不仅性能上优于硅基芯片,而且可以实现量产。
此场战役,我们已经超越了美国,以明显的优势将美国甩在后面。但是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努力,积极与国内的产商合作形成完整产业链,实现碳基芯片的商用,进入芯片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