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但凡提到“票”,前面都要加一个“抢”字,除了演唱会、音乐节,电影票也是要抢的,这里指的是上海国际电影节。走出疫情阴霾,时隔两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于上周五回归,全面恢复昔日规模,不止众星云集,还有全民参与。这场光影盛宴不仅“满汉全席”,而且“烟火气十足”。
对江浙沪的观众来说,“没有上海电影节的夏天是不完整的”。6月2日开票首日的一组数据,可以证明大家是有多期待:开票1小时,25.6万人同时参与,出票量达30.9万张;多部热门影片开售即罄,1小时内售罄425场。随后社交平台和聊天群内,“朋友,票子有伐”“求换票”“求XX场票”等信息瞬间刷屏。
6月的上海,还是那么炎热。电影节主会场上海影城焕然一新,厅内总是人山人海。正在参节的影迷们跑影院看电影之余,也在网上回忆起那些印象深刻的“上影节时刻”,而且大家的互动不仅仅在电影本身,电影之外的大量实用信息也被完善和分享,包括影厅效果的好与坏,各大影院的转场和换乘地铁的时间方案,甚至附近餐厅住宿咖啡馆的各种推荐,全部汇总的话可以编纂成一本SIFF(注:上海电影节英文简称)本地百科指南。
到今年,上影节就已走过了30个年头。上影节官方在4月发出征集,征集过去30年间与上影节相关并具有纪念与收藏意义的物件。结果收到最多的就是票根——从30年前第一届电影节的小票张,第二届首次出现“上海国际电影节”字样,2006年开始有了电脑机打热敏纸电影票,到后来,不同影院推出的个性化定制票根等等。
这一张张票根,承载了多少场满怀热情的奔赴,见证与电影相关的那些热爱、时光和记忆呀。甚至有影迷收集了每一届的票根、展映片单,他们叙述关于每一张电影票的回忆时,那些时光仿佛来到了眼前。
当然了,逛节的还有电影人们,他们大多携作品而来。去年上海电影节缺席,所以今年铆足了劲,6月9日-18日的10天电影节期间,上海41家指定展映影院放映超过400部电影,放映场次超1400场,甚至有网友做了一个“惊人”的统计:如果要把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所有电影看完,共需要约42349分钟,等于不睡觉整日整夜看29天半。而这还没有算上“一带一路”电影周在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合肥五座城市的展映。
这是一场十足的“满汉全席”,有即将上映的院线电影,也有经典影片重映,同时还包揽各国佳片,上影节的选片特色一直为影迷称道,也助力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市民电影节”。
开闭幕影片均立足于现实题材,展现人间百态,带着浓浓的烟火气。开幕片《我爱你!》是行业稀缺题材,聚焦老年情感。闭幕片《热烈》则聚焦这些年很出圈的街舞,讲述小人物热血追梦的励志故事。
再看今年入围主竞赛单元的3部华语片,《不虚此行》讲述写悼词的人;《第八个嫌疑人》根据1995年震惊全国的“1500万运钞车劫案”真实案件改编;《寻她》讲述了陈凤娣(舒淇饰)在意外丢失女儿后,面临家庭的质疑、世俗的偏见,依然勇敢追寻自我,以“我想重新活一次”为信念与勇气,逐渐走出困境。而入围“亚新单元”的多部华语新片中,《白日之下》通过记者视角揭开一宗轰动社会的残疾人院虐待案;《喜欢高兴爱》以近似纪录片的手持长镜头对准一名敢爱敢恨的女子;《梅的白天与黑夜》聚焦于擅长花式吐槽的玉梅阿姨的住房问题和多段荒诞的相亲……
这些影片气质全然不同,但以多元化的影像魅力,见证、记录、呈现了我们正在经历的时代,更是涌动着温暖、勇敢和治愈,也如金爵盛典上周润发和杨紫琼合体一般“藏龙卧虎”。
更暖心的还有“向大师致敬单元”,5月8日著名藏族导演万玛才旦因病去世,5月16日上影节就宣布新增一个子单元怀念这位上影节老朋友,并新设“特别纪念”系列,以一人一部代表作的放映方式,向黄蜀芹、秦怡、何平、坂本龙一等过去一年中离开我们的电影人致敬。
当然,电影市场的新风向、新潮流也没落下,短片、纪录片、科幻片都专设论坛或活动。这些年短视频、短片频出佳作,上影节2017年就首设金爵奖短片单元,2019年又创设了短视频单元。另外,纪录片数量也增加不少,纪录片单元征片时就提出“见证永不停止的反思与力量”的主题,比如《焦虑贝鲁特》《为了翅膀》讲述黎巴嫩首都动乱时刻、《永恒的记忆》关注罹患阿兹海默综合症患者、《恶魔遁形》展现印度环境污染情况,都在关注现实。今年上影节首次设立“科幻电影周”,郭帆、王红卫、陆川等中国科幻电影人,国际知名视效艺术家彼得·贝布等参与论坛,探讨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发展。
一个有吸引力的电影节,由多个维度组成,从世界各地相约而来的电影人与观众相见,一张张电影票让全国各地影迷相聚在这里。电影是造梦的艺术,为期十天的电影节,虽短暂却丰富,如影片一样,有时长,却余味无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孔小平
校对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