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春分”,老话“春分不雷,遍地坟堆”啥意思?有道理吗

青丝评文化 2024-03-15 08:23:53

春分,作为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使用的节气之一,它每年出现在3月20日或21日。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0度,正对赤道,导致南北半球的昼夜时长一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春分的解释是,由于春分处于90天的春季时间中点,故此得名。“分”在这里指的是一半,春分因而意味着春季的中间阶段。它紧随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每个节气约15天,加起来正是春季的一半,春分因此象征着春天的中分点。

现代天文学将春分定义为春季的开端,这一点与二十四节气将其定位为春季中分点的观念不同。不过,不管是按现代天文学的理解还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分类,两者背后所依循的天文学基础和对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识别都是一致的。

春分夜晚特征在于北斗七星斗柄指向正东方向,即卯位,这个时间通常处于农历二月,亦称作卯月。利用古代的圭表在正午测得的日影长度为一尺二寸四分,折合现代长度约为1.78米。有一条民间谚语“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描述的便是春分和秋分时昼夜等长的现象,因此春分被称为日夜均分的时间点。过了春分,太阳的直射点向北方移动,使得北半球白天延长,俗语中有“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的说法。在《易经》中,春分对应大壮卦,卦象显示二阴四阳,意味着阳气占据了上风,天气开始转暖,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古代神话与小说常以生动的形象描绘春分季节:风神、雨神、雷公和电母齐聚,给春天注入勃勃生机。此时正逢“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的季节,标志着农耕的开始。古人相信,春分期间地下的冻层已经完全融解,土壤变得透气且温暖,适宜于播种。春分的第二个物候是“雷始声”,意味着不仅是天空中雷声的开始,也象征着大地阳气的觉醒和能量的释放。

虽然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经常与雷电现象相联系。但事实上,春分节气也同样与气象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期间的两个候象中分别提到了“雷”与“电”,这与春分时节大气环流形态的变化紧密相连。

在古代,人们认为惊蛰标志着春雷的首次鸣响,唤醒了冬眠中的昆虫。然而,我国各地春雷开始的具体时间差异较大。惊蛰节气期间,春雷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南方,北方的许多地区此时还没有经历春雷,所以“惊蛰始雷”这一现象更多地适用于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在惊蛰期间,如江南、云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贵州的南部地区,会频繁出现雷声,这些地方的平均雷暴日数通常在两天以上,而湖南和江西的一些地区雷暴日数可以超过三天。长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例如合肥、南京、杭州等地,是“惊蛰始雷”现象的典型代表,而上海的年度首次雷声也通常在惊蛰时节附近。

春分节气的“雷乃发生”和“始电”两个物候分别指出,随着春分的来临,雷电现象开始更加频繁,不同于惊蛰时期那种需要等待“初雷始鸣”的情况,雷声将在春分变得更常见。虽然雷和电一般同时发生,但有时由于雷声微弱,古人可能只能见到电光而未能听到雷声,因此他们将雷视为阳,将电视为阴。这种对雷电的阴阳认知体现了为何在春分的三候描述中,雷电要被分别提及。

电闪雷鸣是自然界中阴阳相交、冷暖空气剧烈对流的结果,通常伴随着降雨现象。所谓“始电”,实际上意味着雷雨天气开始频繁出现。俗语“春雨贵如油”反映了春季降雨的珍贵,而无雷则可能导致降水减少,这就是“春分不雷,遍地坟堆”谚语的来源,其含义与“惊蛰闻雷米如泥,春分有雨病人稀”相同,都强调了雷雨对春季农作物生长和粮食收成的重要性。

1 阅读:365

青丝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