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周热点】AI医疗助手患者服务系统上线,复星医药替那帕诺获批
宇康康
2025-03-04 08:53:46
1. 有机光酸染料分子体系为肿瘤治疗提供新方法近日,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张隽佶教授团队在肿瘤治疗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红光响应有机光酸染料分子体系(PBI-PAG),为肿瘤的光协同治疗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 研究背景
有机光酸染料(PAG)是一种光控pH调节及质子释放的关键分子工具,广泛应用于电子化学品等高端制造领域。然而,传统PAG分子存在激发波长局限(集中在紫外或深蓝光区域)和功能单一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 研究成果
张隽佶教授团队开发的PBI-PAG分子体系实现了全光谱光响应放酸,具有较高的光释放效率、反应专一性以及近乎当量反应的高光转化率(>99.3%)。更重要的是,PBI-PAG在光反应中生成的蒄类衍生物(CBI)具有光敏剂的功能,能够用于光动力治疗。
### 实验结果
研究团队制备了光酸胶束试剂,并将其与肿瘤细胞共孵育。实验表明,在红光照射下,光酸胶束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迁移能力,细胞迁移能力仅为光照前的1/10。同时,释放的光敏剂对肿瘤细胞活性的抑制率超过70%,显示出强大的光动力学治疗效果。
此外,PBI-PAG还展现出多学科交叉应用的潜力,例如在光聚合功能材料领域以及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杀菌抗菌效果方面表现出色。
### 研究意义
该研究不仅解决了传统PAG分子的局限性,还通过多功能协同作用为肿瘤的光协同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这一成果为肿瘤治疗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并为未来相关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2. 精准抑制细胞衰老可缓解酒精性肝病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浙江中医药大学和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在酒精性肝病(ALD)治疗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发现,通过靶向抑制肝脏细胞衰老,尤其是补充烟酰胺(维生素B3衍生物),可显著缓解酒精性肝病的进程。
### 研究背景
酒精性肝病是由长期饮酒引发的肝脏疾病,初期表现为脂肪肝,随后可能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尽管戒酒是首选疗法,但多数患者难以坚持,现有激素药物疗效有限,且肝移植面临成本高、肝源短缺等难题。
### 研究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体外实验发现,酒精代谢产物乙醛(ACH)和活性氧可直接损伤肝脏细胞,导致肝细胞和肝星状细胞衰老。利用酒精液体饲料构建的小鼠模型进一步证实,持续饮酒会诱导肝脏细胞衰老并降低肝功能。
### 精准抑制策略
此前,研究团队开发的衰老细胞清除剂ABT263虽能减少肝脏脂肪沉积,但会误伤具有保护作用的衰老肝星状细胞,并引发血小板毒性等副作用。相比之下,补充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前体物质烟酰胺,不仅能增强酒精代谢,还能有效抑制细胞衰老。实验表明,烟酰胺干预24小时即可阻断乙醛诱导的细胞衰老及炎症因子分泌。在酒精性肝病小鼠模型中,烟酰胺显著减轻了脂肪堆积和炎症反应,并恢复了肝功能,且副作用更小。
### 临床应用潜力
研究强调,烟酰胺需在酒精性肝病早期或进展期使用,若细胞已完全衰老则难以逆转。与直接清除肝脏衰老细胞相比,抑制肝脏细胞衰老是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未来,开发如LIVTAC系统等肝靶向技术或特异性清除有害衰老细胞,有望在提高药效的同时降低器官毒副作用。
烟酰胺作为一种安全性高、易获取的维生素B3衍生物,具有快速临床应用的潜力。目前,研究团队正在推进器官靶向递送技术研发,以实现精准治疗,并为缓解细胞衰老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3. 上海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启动2025年2月28日,在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之际,上海市罕见病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重点实验室(筹)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正式启动。该实验室依托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和复旦大学,聚焦罕见病的基因编辑、基因治疗与细胞治疗三大方向,致力于罕见病致病机制研究、基因靶向治疗技术开发及临床转化应用。
实验室的启动标志着上海市在罕见病研究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将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推动罕见病诊疗技术的突破与转化,降低罕见病的发病率与治疗成本。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指出,罕见病虽名为“罕见”,却关乎千万家庭的幸福与希望,上海市将继续支持实验室在基因编辑和细胞治疗领域的创新研究。
此外,实验室还举行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将携手推动罕见病诊疗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复旦大学校长助理彭慧胜院士强调,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技术的发展为罕见病治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复旦大学将全力支持实验室的建设。
实验室的成立不仅是《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重要实践,更是我国医学研究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未来,实验室将致力于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诊疗方案,把实验室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新质生产力,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4. AI医疗助手患者服务系统上线近日,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宣布其AI医疗助手患者服务系统正式上线。这一系统是我国东北地区首个将DeepSeek技术与医疗信息系统深度融合的智能化平台,旨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
### 系统功能
该AI医疗助手患者服务系统具有以下三大核心功能:
1. **智能导诊**
系统通过人机对话的方式,根据患者的症状描述,快速推荐最合适的科室和医生,并提供科室介绍、专家信息及门诊安排等详细内容。
2. **智能预问诊**
患者在挂号后,可通过系统填写预问诊表单,系统会模拟医生的问诊思路,帮助患者梳理病情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同步到医生端,从而提高医生问诊效率。
3. **智能报告解读**
系统能够快速解析影像报告、检验结果和病理诊断等非结构化文本数据,将复杂的医学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并提供异常指标标注及临床建议。
### 技术优势
该系统基于DeepSeek技术,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医学知识图谱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够高效解析医学报告,辅助医生快速决策,同时降低患者理解医学术语的门槛。
### 未来展望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计划进一步升级互联网医生端,打造医生专属AI工作站,并拓展远程会诊模块,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周期智慧医疗服务体系。这一举措将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便捷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行业的智能化转型。
5. 国家医保局推动药耗追溯码应用近日,国家医保局加快推动药品耗材追溯码的全流程、全量采集和全场景应用,旨在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药品和耗材的监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 推动背景
药品耗材追溯码是每盒药品或耗材的唯一“电子身份证”,具有唯一性。通过追溯码,可以实现药品从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过程追溯,有效防范假药、回流药以及药品串换等违法违规行为。自2024年4月起,国家医保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药品耗材追溯码信息采集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 进展与成效
截至2025年2月22日,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已累计归集药品耗材追溯码219.36亿条,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药品追溯码已接入88.9万家定点医药机构,占定点医药机构总数的95.6%,其中定点医疗机构接入占比92.82%,定点零售药店接入占比98.18%。
此外,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的“医保药品耗材追溯信息查询”功能已正式上线,患者通过扫描药盒上的追溯码,即可获取药品的详细销售信息,了解药品的“前世今生”,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 监管升级
从2025年1月1日起,国家医保局全面推进“码上”严监管,充分发挥药品追溯码的数据价值,构建大数据模型,拓展监管应用场景。通过追溯码,医保部门可以精准打击串换倒卖医保药品、空刷套刷医保卡、伪造处方等违法违规行为,进一步规范医保基金的使用。
### 未来展望
国家医保局计划在2025年6月底前实现药品追溯码的“应采尽采、应扫尽扫、能接尽接”,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此外,医保部门还将加快推进医保基金智能监管子系统的建设应用,实现监管关口前移,从源头上减少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
药品耗材追溯码的全面推广,不仅是医保基金监管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推动医药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6.NMN和辅酶Q10组合缓解心脏病发作后心律不齐近期,尚科生物的研究团队发现,NMN(烟酰胺单核苷酸)和辅酶Q10的组合使用能够有效缓解心脏病发作后的心律不齐,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 研究背景
心脏病发作后,心脏在恢复过程中容易出现心律不齐(心律失常),这主要是由于再灌注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活性氧(ROS)对心脏细胞造成损伤。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中的NMN和辅酶Q10含量显著下降,导致线粒体功能受损,进一步加剧了心律不齐的发生。
### 研究方法与结果
研究团队通过老年大鼠模型进行实验,发现单独使用NMN或辅酶Q10时,虽然对心律不齐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然而,当两者联合使用时,能够显著减少老年大鼠心律不齐的次数和持续时间,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心律不齐完全消失。
### 作用机制
NMN通过转化为NAD+,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而辅酶Q10则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和降低ROS水平,进一步提升细胞的抗氧化能力。两者的协同作用能够有效减轻心脏细胞的压力,保护心脏免受缺血再灌注损伤。
### 临床意义
这一发现不仅为心脏病发作后的心律不齐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还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干预手段。未来,NMN和辅酶Q10的联合应用有望在临床中进一步验证其对心脏病患者的保护作用。
7. 复星医药新药替那帕诺在华获批2025年2月26日,复星医药宣布其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获得独家开发和商业化许可的全新机制降磷创新药盐酸替那帕诺片(中国境内商品名:万缇乐®)正式获批上市。该药物用于控制对磷结合剂疗效不充分或不耐受的慢性肾脏病(CKD)成人透析患者的血清磷水平。
### 药物背景
替那帕诺是一种First-in-class(首创新药)口服肠道钠/氢交换体3(NHE3)抑制剂。它通过抑制小肠和结肠上皮顶端的NHE3,使细胞间连接变得紧密,降低肠道磷酸盐吸收的主要途径——细胞旁途径的磷酸盐通透性,从而减少磷酸盐的吸收,降低血磷水平。
### 临床研究与疗效
一项在中国开展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CTR20202588)评估了替那帕诺治疗终末期肾病(ESRD)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替那帕诺治疗4周后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磷水平,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此外,替那帕诺还可协同降低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助力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紊乱(CKD-MBD)关键指标的综合达标。
### 临床需求与意义
我国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达标率低于国际水平,截至2023年底,我国维持性透析患者已突破100万,且每年以约10%的速度增长。其中76%的患者存在高磷血症,而血磷整体达标率仅为39%。替那帕诺的获批为这一群体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有望显著提升患者的血磷控制率。
复星医药执行总裁、全球研发中心首席执行官王兴利表示,万缇乐®的获批开启了多种机制协同降磷的新时代,为我国透析高磷血症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