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10 月 16 日 - 18 日,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 3 人赴某省两县区调研劳务品牌建设,却出现省、市、县、乡层层多人陪同,一个调研点有时近 10 人陪同的情况。不仅如此,部分调研点与主题不符,本该调研劳务品牌,却考察文化景点,这种形式主义调研问题被中央层面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等通报。
事件分析这事儿乍一听,着实让人觉得离谱。好好的基层调研,咋就变成了这样呢?首先,调研的初衷本是深入基层,了解劳务品牌建设的实际情况,看看基层有啥困难,有啥需求,好为后续工作提供依据。可这层层陪同,一下就把味儿给变了。
为啥会出现这么多陪同人员呢?一方面,可能是各级都觉得重视调研,多派人跟着显得 “有诚意”,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许是担心上面来的人不满意,想全方位 “服务”,结果就造成了人满为患的局面。
再看调研点与主题不符这事儿,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明明是去调研劳务品牌建设,怎么就跑到历史文化名城、明清古街这些地方去了呢?这说明在安排调研行程的时候,根本就没走心,没有紧扣主题,完全把调研当成了走过场,甚至可能是打着调研的幌子,去游山玩水。
这种 “前呼后拥” 又偏离主题的调研,真的是让人又气又无奈。调研本应是为基层解决问题的好机会,现在却成了基层的负担。这么多陪同人员跟着,基层工作人员得花多少精力去应付啊,哪还有时间好好准备真实的情况汇报。而且,在这种压力下,基层可能就不敢说实话了,那调研得到的结果能是真的吗?肯定不能啊,这样的调研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和资源。
那些参与调研的人,真该好好反思反思。调研可不是去摆架子、图享受的,是要实实在在为基层做事的。如果都抱着这种形式主义的态度去调研,那基层的问题永远解决不了,政策也没法真正落地。我们的干部,必须得树立正确的调研观念,要真心实意地去了解基层的困难,把自己当成基层的一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 “视察者”。
对于这种情况,相关部门也不能坐视不管。必须加强管理,制定严格的调研规范,明确到底该怎么调研,陪同人员应该限制在多少。要是有人违反了,就得严肃处理,不能让这种歪风邪气继续蔓延。
事件影响及总结这起事件影响可不小。它破坏了基层的工作生态,让基层干部对调研产生抵触情绪,以后可能都不愿意配合调研了。而且,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也让群众对政府工作产生质疑,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我们必须要明白,基层调研是连接上级决策和基层实际的重要桥梁。只有把调研做扎实了,政策才能符合实际,才能真正推动发展。所以,无论是调研的人,还是基层配合的人,都要端正态度,让调研回归本真。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能越来越好,基层的发展才能更有希望。让我们都行动起来,拒绝形式主义调研,真正为基层办实事,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