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车展23号就开幕了,26号结束,一直说想早点来探下展,没办法公司事情太多,只有周末来看看。
怎么说呢?也许是我误会了,个人感觉本次的成都汽摩联展重点还是在汽车馆。
整个摩托车领域的展出内容、宣传力度、官方协力等相较重庆车展、北京车展等组织规模确实有一定的差距。
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以前成都可没有这么大规模关于摩托车的展出的,所以我们不能要求头一遭就跟国内顶级车展甚至米兰车展这些影响力相当,路还是要一步一步走的,大多数城市还没有摩展呢,还是要知足。
相较于其它品牌,这次赛科龙展台明显是用心的,旗下热门车型及即将发布的主流车型几乎全部悉数登场。
有科幻气息十足的RA900。
有主打复古时尚的YAMI猎装版。
RX6、RX401、RT1、普通版YAMI、RC401赛道版、RA250、优米UMI125….
但最吸引我的还是三台新品:RC250、RA401、森蓝ES5。
RC250,一听就是跟之前那台阿普利亚GPR250R有着极深的渊源,特别现场这台红色的RC250我总觉得跟CBR500R真是挺挂相的。
之前普通版RC401话题性不少,但是谁能否认这是一台设计感极好的产品呢?动不动张嘴就是磨排气,试问你如果是个老手,你会选择这台车吗?新手有几个上来就开始极限压弯?
好看、价格实惠、好起步好换挡、坐姿舒适就完了嘛,具有强烈家族设计气息的RC250同样如此。
之前重庆车展期间这台RC250在当地展出时我还没注意,今天我才注意这台RC250的最大功率和最大扭矩居然都要比同样使用这台代号为172MM发动机的GPR250R大。
最大功率转速提高了500转,最大功率提高了1Kw来到了21.5Kw,最大扭矩也提高了1牛米来到了22.5牛米。
座高大幅降低,从820mm来到了780mm。我172cm,72kg,我骑这类小车妥妥的双脚全脚掌踩地膝盖还有一定弯曲。
我这个独行侠平时试车都是单打独斗,今天好容易在现场我还邀请了好友“梨落三三”同学帮我演示了下座高,骑手身高152cm,双脚脚尖点地。
侧身的话单脚全脚掌落地完全不会有压力。
此外,太多的细节都有提升,配置方面居然还有行车记录仪、TCS、滑动离合、单摇臂、单向电子快排…我个人并不反对堆配置,我只是在意这些配置好不好用。
回头实车我也会拿一台来测评看这台车到底能不能打~这台车很快就会发布上市价格,根据赛科龙近年来的定价策略,我想大概率又会是一个比较惊喜的价格。
旁边的RA401纯粹是因为之前一个车友给我拍的照片。
之前总说给奔达的设计师加鸡腿,现在看来赛科龙的设计师们鸡腿也不能少啊。
这台定位为美式巡航车的小车还是搭载的TC400发动机。
搭载这台发动机的车我之前也基本都骑过了,我认为这台发动机还是更适合偏低扭的车型,美式巡航定位问题没有问题。
老规矩,骑起来咋样咱测评聊,今天就看车,这个定位的车最主要还是要骑范儿,精致感、细节做工、高级感还是更重要的。
宗申专注新能源的子品牌森蓝这次现场也展出了三台新车,运动踏板ES5、RT3的电动版“E-RT3”以及电动版YAMI“B1蓝调”。
我个人目前确实对电动两轮兴趣不是很大,去年试驾的几款电动摩托车也总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我把我自己想象成车主,就发现之前没有任何一台车能够同时解决续航问题、储物空间以及充电问题。
很意外,完全没想到居然森蓝ES5看起来能同时处理以上三个问题。
ES5其实去年7月就已经上市了,但是因为口罩原因我一直没现场体验过。
就在不久前的3月中旬,ES5又推出了快充版,车身内集成一个2.2KW的车载快充器,插入任意家用电源插座,即可进行2.2KW快充。
同时,快充版还带有汽车充电桩接口,可以对接任意汽车充电桩进行快充。这个还真是不错!
我之前一直就不理解为啥电动摩托车就不能做一个跟汽车充电口能够共用的版本,这东西多方便啊。
从零到满电只需要3小时出头,30%充电到80%只需要一个半小时。
同时还有新品期间优惠1000元,如果选最大续航230公里的三块电池的巡航快充版,则实际只需27980元。
新品介绍网上都有,我着重描述下现场体验。
首先整体造型ES5是迄今为止我个人看着最顺眼的,科技感和精品感兼备。
其次前期我见过所有主流电动摩托车上最为欠缺的“储物空间”,ES5做得最好。
如果选择购买的是双电池版,那么两个电池是被布置在脚踏位置的,这和之前不少品牌将性能和操控置于第一优先级的做法不同。
打开座桶,一个可以容纳一顶几乎不考虑大小的全尺寸头盔的很规整的储物空间让我眼前一亮。
车身左侧,一个跟电动汽车完全同款的充电口,光看就解决了不少里程焦虑症。
而宣传上,最大230公里的续航里程,虽然不能跟大多数燃油车相提并论,但是绝对是一个一年四季理论上都可用的数值了。
而动力、操控、制动等方面,我反而不是那么care。
之前不少电动车,跑不了多久就要喘半天甚至完全歇菜,最基本的功能性都欠缺的话还有什么可比性呢?
评判一台车的综合实力,当然不能靠车展上的眼缘脑补,后面有机会我也会去拿我自己感兴趣的车,或者各个平台后台留言关注度高的车型进行测评。
还是老规矩,一台车最客观的实际表现到底咋样,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我的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