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末蒋捷最经典的五首词,篇篇都是千古名篇,第五首封神

谢小楼 2022-10-27 18:43:46

宋末词人蒋捷,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浙江宜兴)人,他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为“宋末四大家”。蒋捷有《竹山词》一卷,存词九十余首。

蒋捷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然而不久之后,南宋朝廷覆灭,蒋捷从此过上了四处漂泊的生活,因此,蒋捷的词中,往往充满了对人生失落与世事无常的感伤。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蒋捷最为经典的五首词。

一、《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剪梅·舟过吴江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公元1276年,元朝的军队攻破临安,从此蒋捷开始流浪,在行舟经过吴江县的吴淞江时,他写下了这首经典词作。

蒋捷怀着一片春愁,行舟吴淞江上,在萧瑟的风雨中,驶过秋娘渡与泰娘桥。舟行飘摇,象征着词人漂泊的人生,酒楼上的酒旗招展,勾引着词人渴望借酒浇愁的内心。秋娘与泰娘,都是歌伎的代称,这两个以歌伎名命名的地名,在古代文人那里,本来会引起美丽的遐想,然而,在经历国家沦丧与漂泊无依的蒋捷这里,只会引发他更多伤感的情绪,在萧萧风雨中,寓意美丽的秋娘渡与泰娘桥,都变得凄迷伤感了。

国已经没了,家成了他内心最向往的地方,他多么希望,能回到家里,跟妻子一起,点着熏炉里心字形的香,调弄镶嵌着银字的笙篁。然而时光无情地流逝,他依然漂泊在外,无法归家。

最后三句,是描写时光的千古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春去夏来,樱桃成熟,变得殷红,芭蕉从绿变成深绿。蒋捷用“红”、“绿”两个鲜明的颜色,写出了时光对世间万物无情的改变,抒发了他对年华消逝的慨叹。一个“抛”字,传达出了一种人生在世身不由己的无可奈何之感。

二、《梅花引·荆溪阻雪》

梅花引·荆溪阻雪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漠漠黄云,湿透木棉裘。都道无人愁似我,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这首词是写词人行舟荆溪,被风雪所阻,于是停舟忆旧,感慨万千。

词的开篇以白鸥发问起笔,词人本是因风雪所阻而泊舟,却故意借白鸥之口发问,是为何停舟?是身不由己而停留,还是心甘情愿停留?若是心甘情愿停留,又为何眉头紧皱?词人写问不写答,因为答案尽在不言中。江上的风吹拂着船上的帘幕,灯火在风中摇曳,词人一个人冷冷清清地对着自己的影子,回忆起昔日旧游。

词人多年前也曾在这一带游历,然而今昔异境,如今国已不在,他也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进士。下阕顶针,连用两个“旧游”,一种物是人非的破灭之感漫天袭来。当年的花外楼、柳下舟还在吗?还是当年的模样吗?词人同样只问不答,因为答案同样尽在不言中,即使一切还在,他的内心已经没有了当年的心绪,他只想在残梦依稀中回到那个一切尚美好的旧游中去。

可是,梦也不随人愿,连梦都回不去了,他只能孤寂地着空自流的一江寒水。那漠漠黄云,夹杂着湿气,浸透了他木棉裘。寂寞、孤独、冷。

在最后,词人忽然抽离视角,不再写自己有多愁,而是写那不惧严寒的梅花,恐怕也跟词人一样愁。在今夜大雪之中,惟有梅花与词人共情,在这样的意境中,词人的愁绪不是怨妇式的,而是有了高洁的意趣。

三、《声声慢·秋声》

声声慢·秋声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宋玉《九辩》有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天在诗人那里,大多是悲凉的。蒋捷的这首词,以种种秋声,来诉说他内心的凄凉愁若。

词人寓居黄花深巷之中,红叶掩映的低窗外,传来一片凄凉的秋声。本是豆子开花的季节,却传过来了下雨的声音,中间还杂着风声,豆子刚向世界展现美丽的花朵,便要经受秋风秋雨的摧残。深夜的铜壶滴漏,已经漏下二十五点,那高高的谯楼大门,为什么锁不住那更夫打更赶声音?提醒我已经到了五更。

词人为什么能听到五更的更声,那是因为他满怀愁绪,睡不着。他在想什么呢?词人听到了玉佩的声音,恍然间以为是故人来了,仔细一听,原来是秋风吹动屋檐下的铃铛发出的声音,原来他在思念故人。

明月下沉,黎明到来,军营里出操的号角传来,军营里的人马骚动起来,忽然四周又传来了悲凉的笳声。对于国家破灭的蒋捷来说,这军旅之声,无疑更让他心痛。邻居的灯光闪烁,还传来捣衣的声音,她为整夜捣衣呢,是不是因为思念远行的丈夫而整夜难眠呢?

最后,词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愁绪移植到蟋蟀上,他说蟋蟀一夜叫到天亮,是在诉说愁绪,到了天亮还没诉说完毕,于是分一半秘绪,给了雁。

这首词堪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媲美,是描写秋声的千古名篇。

四、《少年游》

少年游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元初,曾有多人举荐蒋捷入仕,都被他拒绝,他写下这首《少年游》明志。

枫林红遍万山,傍晚之时,烟霭青青,亡国漂泊,客居江湖的蒋捷,愁思迷漫在鸥鸟栖息的汀洲之上。漂泊二十年,没有地方种竹,却借竹作为自己的号。蒋捷以家乡“竹山”为号,竹是国画四君子之一,它在文人的内心中代表着高尚的节操,蒋捷以竹为名,就是在表明自己要不做二臣的高尚节操。

二十多年来,他饱尝漂泊之苦,无家种竹,但仍不改他以竹明志之心。

春风还未吹了,秋风又吹到,时光飞逝,步入老年的蒋捷,看轻了世间一切尘缘,只将自己这一生的经历,谱成一曲渔人的歌曲。

五、《虞美人·听雨》

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以“听雨”为线索,串起了蒋捷一生的心路历程,用简练的笔调,写尽了人的一生。

少年时代,意气风发,无忧无虑,整日流连于歌馆酒楼之上,沉溺于红烛罗账的温柔乡中,那时听雨,只是一种惬意的情趣。

到了壮年,听雨的场景转变客舟之中,看到的是广阔的江面,低垂的云幕,失群的孤雁,凄紧的西风。因为这时有了责任,要为了家庭而奔忙,要为了生活而漂泊。此时雨中的况味,是人生的孤独无依与前路的茫茫之感。

如今,两鬓斑白,年已老迈,既不能意气飞扬地在歌楼上听雨,也不会茫然凄凉地在漂泊的客舟中听雨,而是超然地在僧庐之下听雨。

僧庐有宗教场所,是超然的存在,而词人此时已遍历红尘,此时听雨,便有了一种超脱的感悟。在历经人世间的种种悲欢离合之后,终于明了了道家的太上忘情,佛家的一切皆空。

清人许昂霄《词综偶评》中说:“'悲欢离合总无情',此种襟怀,固不易到,然亦不愿到也。”

0 阅读:56

谢小楼

简介:阅读经典,品味人生。精读《唐诗三百首》;古典文学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