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左权之女,12岁时被毛主席拉着合影,陈赓破例让她进哈军工

郝逸舟阿 2025-04-02 16:14:41

1960年,时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校长的陈赓,为一位来自山西、年仅20岁的女学生做了担保,使她得以顺利入学哈军工。

那时,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因其严谨的规章制度而闻名,校长陈赓更是以身作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对待所有人一视同仁,不曾因个人原因放宽尺度,也未曾给予任何人特殊关照。

为何陈赓此次会做出例外决定?这位女学生究竟拥有何种身份及经历?

一、左权的女儿,拥有双亲之爱左权的女儿,成长于两位父亲的关怀之下。她的生命中,有着两位至关重要的男性,为她撑起了一片天。第一位,自然是她的亲生父亲左权。左权是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他的精神与品质,深深影响了女儿的成长。尽管他或许无法时刻陪伴在女儿身边,但他的言传身教,早已在女儿心中种下了坚韧不拔的种子。而第二位父亲,则是她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或许不是她的亲生父亲,但却如同亲生父亲一般,给予了她无尽的关爱与支持。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他始终陪伴在侧,为她遮风挡雨,让她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两位父亲的共同呵护下,左权的女儿茁壮成长。她学会了坚强与勇敢,也懂得了感恩与回报。她明白,无论未来遇到多少困难与挑战,都有两位父亲在她身后默默支持着她,让她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

名为左太北的女孩,是前副参谋长左权之女。

1940年,左太北来到了这个世界,她那响亮的啼哭声在武乡八路军总部上空回响,但遗憾的是,她未能在第一时间见到自己的父亲。这皆因左太北的出生恰逢其时,她的父亲左权正忙于筹划“百团大战”。

左太北在未能等到父亲的情况下,哭声逐渐减弱。在她竭力哭泣之际,彭德怀夫妇迅速赶到,接手照顾这个年幼的孩子。

面对眼前骤然现身的不熟识身影,左太北的眼神里满是困惑,心中暗自揣摩:这两位莫非就是我的爹娘?

不过,两家的人均未察觉到,正是那次短暂的对视,使得他们的命运从此紧密相连。

接着,左权工作繁重,返回家时瞧见女儿满脸喜悦,但他不得不暂别家庭温馨,继续投身于后续的任务中。

数日后,左权的忙碌状态引起了彭德怀的注意,他注意到左权的女儿尚未取名。于是,彭德怀主动找到左权,问起了给孩子起名的事情。但左权因事务繁多,尚未顾及此事。看到这种情况,彭德怀便提议说:“孩子出生在武乡,武乡也属于太行山区域,干脆就叫她太北吧。”

左权当时并未想好一个名字,便接纳了这个提议,因此,“左太北”这个名字诞生了。

左太北的成长之路因父亲繁忙而显得与众不同。在她仅三个月大的时候,由于左权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她,她便被安排到了延安生活。

左太北对父亲的记忆颇为模糊,脑海中更多的是母亲的形象。但实际上,父亲早已离世,他的生命在战场上英勇地献给了国家。

那时,左太北年仅两岁,对这些事情全然不知,仅仅感觉到父亲没有来看望她,也没有给予她应有的关注。

尽管左太北对此毫无了解,但曾与左权并肩作战的彭德怀却心知肚明。为了不让小太北感到沮丧,彭德怀担当起了类似父亲的角色。每当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带上小礼物,或者领着她四处逛逛,陪伴她度过欢乐的时光。

随着时间的推移,左太北心中除了对亲生父亲的深切怀念,也开始热切盼望彭德怀这位“父亲”能早日探访。命运似乎既在回应她的期盼,又带来了一丝波折:鉴于母亲事务繁多,她不得不被安排到幼儿园,但这也让她频繁有机会回到彭家。

左太北深受彭德怀夫妇的喜爱,尤其是彭德怀,他在左太北面前总是展现出温柔体贴的一面。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左太北逐渐察觉到,那位如父亲般的彭德怀身影,渐渐不再出现。

二、母亲再婚,搬至彭家居住

左太北多次表达了想见到彭德怀“父亲”的愿望,然而,她的多次尝试均未如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53年。

那一年,左太北与母亲刘志兰共乘一车出行,路上,刘志兰轻抚着左太北的头顶,轻声告诉她:“很快,你就会见到彭伯伯了。”

那个被称为“彭叔叔”的人物形象,再次浮现在她的脑海中,让左太北心中充满了期盼。

左太北下车后,一眼就看到了彭德怀。她心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身影相融合,给左太北带来了喜悦。自那以后,他们之间的联系日渐增多。

看到左太北如此开心,刘志兰母亲心中充满了满足,她默默决定要更加勤奋地工作,以便为女儿提供更好的照顾。

刘志兰原本已打算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重任,但彭德怀夫妇对此持不同意见。鉴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女性单独养育孩子面临着诸多不易。鉴于此,他们决定为刘志兰物色一位合适的伴侣。

在得知那对夫妇的计划之后,刘志兰起初感到为难。但当她听到“北北也需要一个完整的家庭”这句话时,她开始有所动摇。经过长时间的内心挣扎,她最终决定接受再婚。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她选择与曾担任彭德怀秘书的陈守忠结为夫妻。

结为连理后,左太北的生活经历了一些转变,但这种愉悦的状态并未持续太久。

1957年,左太北的继父陈守忠因职务变动需前往内蒙古。为了能给左太北创造更佳的学习条件,陈守忠和刘志兰商议,考虑询问左太北的意见,看她是否愿意继续留在北京。

那时,左太北已满17岁。在得知继父与母亲即将调动工作的消息后,她表现得十分成熟,主动提出希望留在北京。

对于女儿的抉择,刘志兰内心深感不舍。但为了左太北的将来考虑,她毅然决定放手,着手为左太北准备住宿学校的相关事宜。

此时,彭德怀获悉了该消息,随即找寻到刘志兰,直接说道:“无需为北北办理相关手续,她可以住在我这里。”

最初,刘志兰出于不想给彭德怀带来不便的考虑,拒绝了提议。但在彭德怀的一再恳求下,她最终点了头。就这样,17岁的左太北住进了彭德怀的家里,随后被当作亲生女儿一般教育和抚养。在彭德怀夫妇的认真关照下,左太北的知识日渐丰富,同时品德也十分出众。

三、陈赓获特例,与主席同框留念

1960年,在与“父亲”彭德怀商量后,她决定申请就读哈军工学校。凭借出色的成绩,她成功通过了学校的入学考试。但令人惊讶的是,由于政审方面的原因,她最终未能如愿进入哈军工学校。

彭德怀的养女,同时也是烈士后代,竟在政审过程中被判定为不符合要求,这听起来颇为离奇。为何烈士的后代会面临政审难题?问题出在填写个人社会关系时,左太北坚持实事求是,把曾在国民党工作的“二伯”也如实填报了上去。

左太北得知那位从未见过的“二伯”在大学志愿填报时错失良机,心中深感遗憾,但她并未因此轻易退缩。

左太北在考虑是否请求“父亲”彭德怀的帮助时,获悉哈军工的校长陈赓已从北戴河归来。因此,她鼓足勇气,直接前往陈赓的住处,向他阐述了自己遇到的难题。陈赓在了解情况后,立刻给出了明确的答复:“别担心,哈军工会录取你的。”

在陈赓的协助下,左太北顺利入学哈军工大学。回顾左太北的人生历程,她因父亲的身份而备受关注与喜爱。

1951年的儿童节,左太北有幸受到了毛主席的亲自接见,那时她年仅十二岁。毛主席以和蔼的态度询问了她的日常生活,并对她的未来表达了诸多希望。那时的左太北对这些期望并未完全领会,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她慢慢体会到了其中的含义。

审视左太北的成长历程,她曾与毛主席留下合影,并由陈赓将军出面担保。尽管这些经历与她的父亲有所关联,但更重要的是她个人的不懈奋斗。

进入哈军工大学后,左太北持续沿着父亲的道路前进,她下定决心,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国家的发展事业。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