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最有智谋的五个人,诸葛亮在他们面前就是个“弟弟”

香巧说过去 2024-12-14 04:38:53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裂时期,在这个政治动荡、军事冲突频繁的时代。各地群雄割据,民不聊生,但也孕育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谋之士。

其中,诸葛亮由于在小说《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大书特书,因此其足智多谋的形象深入人心,被无数小说粉丝视为智慧的化身。

然而,尽管诸葛亮的智谋在小说中广受赞誉,但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并不以智谋见长。

以下五位人物才是三国时期智谋之士的代表,诸葛亮在他们面前就是个“弟弟”!

第五名:庞统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荆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

庞统在刘备集团中地位显赫,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而他最重要的谋划就是在刘备攻取益州的过程中,提出了著名的“取西川三策”。

上策:挑选精兵,昼夜兼行直接偷袭成都,可以一举而定。

中策:装作要回荆州,引杨怀、高沛轻骑来见,将其擒杀,而后进兵成都。

下策:退还白帝,连引荆州,慢慢进图益州。

刘备经过思考,选择了中策,之后他依计而行,斩杨怀、高沛,挥兵直指成都,一路势如破竹。

然而,庞统在率众攻打雒城时,不幸中流矢而死,年仅36岁。

庞统死后,刘备悲痛欲绝,亲自挑选墓地,后将其葬在了落凤坡。

虽然,庞统死了,但是他的取益州之计为蜀汉政权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是毫无疑问的蜀汉奠基人之一。

第四名:贾诩

贾诩(147年-223年),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

贾诩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军事战略家,曹魏的开国功臣,他以其深邃的智谋和狠毒的计策闻名于世,因此被称为“毒士”。

贾诩先后效力于多位主公,包括董卓、李傕、张绣和曹操等。他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势力中生存并发挥重要作用,依赖于其超凡的政治洞察力和出色的军事谋略。

在董卓当权时期,贾诩曾跟李傕、郭汜一起征讨孙坚,并在梁东大破其军。

但是,就当贾诩在前线作战时,董卓被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一党也遭受王允清算,李傕、郭汜心怀不安,打算各自逃跑。

贾诩得知后,跟李傕、郭汜说,现在逃跑,就算一个亭长也能把我们抓住,还不如集合兵马杀回长安去,如果打不赢,再逃也不迟。

李傕、郭汜采纳他的计策,收复兵马一路杀回长安,结果大破吕布,攻下长安。

然而,李傕此人凶狠异常,他在攻下长安后大开杀戒,一时之间长安血流成河,官民被杀者过万。

贾诩此计本来是一条保命的计策,结果被李傕实施成了天下第一大毒计,贾诩自知杀伐过重不会有好结果,于是主动脱离李傕,后来辗转投奔了张绣。

而李傕也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因为引起了人神共愤,最后兵败身死,被夷三族。

后来,曹操征讨张绣,贾诩在分析敌我形势后,劝说张绣投降。

没想到,曹操在纳降张绣之后,竟然强纳张济(张绣叔叔)的遗孀,这令张绣感到异常屈辱。

贾诩于是给张绣献计,让他将军队迁移到野外,途经曹操营屯,然后趁机袭击之。

张绣依此计行,大破曹军,并且将曹操的爱将典韦、爱子曹昂、爱侄曹安民悉数杀死,真不可谓不毒啊!

建安三年,曹操再次征讨张绣,但是曹操因袁绍欲袭许都而突然撤军。

张绣见状,打算去追,贾诩劝阻,张绣不听,结果遭至大败。

然而,张绣刚败,贾诩却又建议再追,结果张绣大获全胜。

张绣不解,贾诩解释道:曹操会突然撤退,肯定是后方出事,但是以他的智谋,肯定亲自断后,所以张绣必败;曹操在击退张绣后,必然留其他将领断后,自己全力撤退,这时张绣再追则能胜。

张绣听后,恍然大悟,对贾诩钦佩不已。

建安四年,袁绍试图拉拢张绣,并给贾诩写信结援。

张绣本想答应,但贾诩当面拒绝袁绍的使者,指出袁绍不能容人,并建议张绣归附曹操。

贾诩提出三个理由: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不会介意以前的私人恩怨。

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

曹操对此大喜,亲自接见贾诩,称赞他使自己的信誉扬于天下,并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同时,曹操拜张绣为扬武将军,并让其子曹均娶张绣之女为妻。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时,曹操军粮用尽,正欲退兵,贾诩则力劝曹操坚持。这时,正好许攸来曹营,告诉曹操袁绍将粮草屯于乌巢,于是贾诩力劝曹操全力攻打乌巢,焚尽袁绍粮草,曹操采纳了其建议,并最终战胜袁绍。

除了这些著名的谋划外,贾诩还在曹操征韩遂、马超时献离间计,最终帮助曹操大破韩马联军。

之后,贾诩又在曹操立储事件当中以袁绍、刘表为例,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从而暗助曹丕成为世子。

在曹丕称帝后,贾诩位列三公,但深居简出,不攀附权贵。

最终,贾诩安度晚年,于公元223年去世,享年77岁。

第三名: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音乐家。

周瑜与东吴的实际奠基人孙策关系极为密切,他们自幼相识,在孙坚讨伐董卓时,孙策曾住在周瑜家中,而周瑜也登堂拜见过孙策的母亲。

在孙坚去世后,孙策以传国玉玺换取袁术兵马回到江东创业,而周瑜在这时坚定不移地支持了孙策,并为孙策制定了接下里的方略,两人联手仅用五六年时间就统一了江东。

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又率先对孙权施以君臣之礼,从而稳固江东了基业。

之后,周瑜率部征讨黄祖,并最终将其消灭,不仅为孙权报了杀父之仇,还为东吴吞并荆州扫清了障碍。

不过,在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天,由于曹操的南下,周瑜夺荆州的计划不得不暂且搁置,而是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

在接下来的赤壁之战中,周瑜精心设计火攻战术,利用曹军船只相连的弱点,成功烧毁曹操的水军,大破曹军。

这一战,不仅使周瑜名扬天下,还令孙权坐稳了东南,同时也拯救了即将覆灭的刘备集团。

值得一提的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基本没有参与,什么“舌战群儒”、“智激周瑜”、“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都是罗贯中编的。

周瑜这么大的功劳都让罗贯中送给了诸葛亮,这实在不公平。

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又与曹仁大战于南郡,最终将曹仁部下杀伤大半,逼其退兵,一举拿下南郡。

这里需要提到的是,在历史上,诸葛亮也没有“智取南郡”,这也罗贯中编的。

在夺取南郡后,周瑜为了实现他的二分天下之计,决定征讨益州。当时由于荆州借给了刘备,他是从荆州借道走的,并没有所谓的“假途灭虢”的说法。

但是,周瑜在征途中不幸染疾去世,年仅36岁(不是被诸葛亮气死的)。

周瑜的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的功绩足够辉煌,特别是辅佐孙策打下江东基业并且在赤壁之战中大破曹军,足以见其雄才大略!

如果天能假年,待周瑜打下益州,恐怕刘备即便不想还荆州也得还了,到时二分天下,甚至统一中原也不是不可能。

第二名:郭嘉

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曹操帐下著名谋士,官至军师祭酒,封洧阳亭侯。

郭嘉早年是在袁绍那里工作,但在看出袁绍不能成大事之后,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曹操得到郭嘉后非常器重,称赞他“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郭嘉与曹操脾气相投,因此与曹操极为亲密,地位远超其他谋士。

在曹操征讨吕布时,当时吕布坚守下邳,曹操一时难以攻克,打算回师。

但是,郭嘉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此时正是吕布最困难的时刻,如果放弃,等吕布缓过劲来,日后想打就更加困难。

于是,郭嘉为曹操制定了掘泗水和沂水来淹城的计策。最终,曹操凭借郭嘉此计,一举生擒吕布。

官渡之战中,郭嘉的智谋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大战前夕,曹操想要先征讨刘备,以解决后顾之忧,但是又担心袁绍突然发兵两面夹击。

这时,郭嘉告诉曹操,袁绍这个人性格迟疑,肯定不会立刻发兵,而刘备才刚刚起势,人心尚未归附,能速胜。

郭嘉的话为曹操坚定了决心,之后战事也如他所说,刘备被曹操一击即败,逃到袁绍那里去了,而当时袁绍还没有发兵。

之后,袁绍举大兵征讨曹操,这时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之说,不但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帮助他一举击溃了袁绍。

袁绍在失败后不久便病逝了,曹操本想趁此机会讨伐袁谭、袁尚。但是郭嘉却说,这两人本来就不和,如果你去打他们,他们反而同仇敌忾,如果你不去打,他们就会为了抢地盘而内斗起来。

而结果也如郭嘉所说,二袁在内斗中打得两败俱伤,曹操在此时出兵,一举拿下了冀州。

之后,郭嘉又为曹操制定了北征乌桓的策略。在进军途中,郭嘉建议留下辎重,轻装急进,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曹操照做,率军直捣乌桓的老巢柳城,最终在白狼山下大获全胜,完成了统一北方的历史任务。

郭嘉在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后,他自己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公元207年,郭嘉病逝,年仅38岁。

郭嘉在病逝前,留下遗计,让曹操不要去追讨跑到辽东的袁尚和袁熙,辽东太守公孙康自己会把两人的头颅送过来。

果然,袁尚和袁熙到了辽东后,设计夺取公孙康的地盘,被公孙康识破。公孙康因此主动设下“鸿门宴”,在宴席上将二人杀死,人头被公孙康送给了曹操。

这就是著名的郭嘉遗计定辽东。

毫无疑问,郭嘉是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功臣,而他由于英年早逝,未能跟随曹操南下。

如果曹操在南下途中有郭嘉辅佐,赤壁之战胜负就不一定了!

第一名: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从入曹操丞相府后,在曹操身边整整12年,历任文学掾、东曹属、主簿、军司马,参与了许多重大的战略决策。

司马懿的政治声望在魏明帝时期急剧上升,他先后出镇中南和西北战场,负责对吴、蜀的战争,成为魏国公认的最杰出的军事统帅。

在对抗诸葛亮时,司马懿展现了其卓越的智谋。他深谙“相互牵制”之道,明白自己在朝中地位敏感,太过强势会引来忌惮,太过软弱又容易被取代。

而诸葛亮的存在,恰恰给了他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每当朝中有人策动对他的弹劾时,司马懿就把诸葛亮搬出了,给他们一个必须任用自己的理由。

在与诸葛亮的多次交锋中,司马懿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险中求稳”的战术:看似危险实则早有准备,既能显示自己的勇气,又不会真正冒险。这样的战术既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又没有过分打击蜀军的士气,可谓是“以敌为盾”的绝妙运用。

因此,司马懿在对抗诸葛亮时,多次只守不攻,并不是怕了诸葛亮,而是要和诸葛亮形成相互牵制的局面。

没了诸葛亮,司马懿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倒不如和诸葛亮打的有来有往,偶尔还能展露几次足智多谋的场面,证明一下价值。

然而,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牵制点。就在他犯愁时,又出现了辽东叛乱和孙吴伐魏,他利用这两起事件又给自己争取了不少时间。

而当彻底稳定了边疆之后,司马懿深知自己的处境,便对大将军曹爽多次忍让,后面更是称病不出。

不过,司马懿在背地里却一点都没有闲着,他积极扶持自己门生进入朝廷重要机构,并且培养死士,为其夺权做准备。

嘉平元年正月甲午日(公元249年2月5日),司马懿趁着魏帝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拜魏明帝高平陵,大将军曹爽、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从行的机会,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掌控了朝中政权。

此后,司马懿逐渐架空曹魏宗亲,为后面司马炎篡位建立晋国铺平了道路,他也因此成为了三国的最后大赢家。

结语

其实,纵观整个三国历史,智谋之士比比皆是,诸葛亮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只不过,诸葛亮相比与上述五位,还是相形见绌。

理由有三:

一、诸葛亮过于谨慎,不敢出奇谋,导致北伐久战无功。这与罗贯中小说中描述的奇计百出的形象截然相反,以至于小说写到后面时,罗贯中自己都圆不回来,只能编出一个所谓“天命”来搪塞读者。

二、诸葛亮不善于处理内部矛盾。当时,蜀汉内部有三股势力,一股益州本土势力,一股刘璋的残留势力,一股刘备的势力。这三股势力之间矛盾重重,诸葛亮不知道该如何化解矛盾,只想出了一招北伐。要是北伐成功了还好,可是北伐一直不成,导致矛盾逐渐激化,以至于蜀汉在诸葛亮死后变得极其不团结。

三、诸葛亮不会用人。这一条恐怕是三国迷们公认的,马谡失街亭就是最明显的表现。自从任用马谡失误后,诸葛亮就变得谁都不信任,总揽蜀汉大权这么多年,只挖掘出来一个姜维,还是从魏国骗来的。以至于到最后,蜀汉的事,事无巨细都得他自己来管,最后活活累死了。

因此,诸葛亮虽然被《三国演义》吹得天花乱坠,但是他的智慧还是有限的,并不及上述五位,否则统一三国的就应该是他,而不是司马氏。至于罗贯中所谓“天命”的鬼话,恐怕也只有鬼才信。

0 阅读:27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