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史上,白起是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名字。
被誉为“战神”的他,以战无不胜的传奇成就赢得了秦国的无上荣耀,却也因手段过于残酷,背负上了“人屠”的骂名。
然而就是这个威震七国的战神,最终却在权力的斗争中遭遇了悲剧性的结局。
为了避免战争后的潜在威胁,白起做出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决定,至今仍让人心惊胆战。
究竟他是天才的军事家,还是冷血的杀戮机器?是英雄,还是恶魔?
伊阙之战,初露锋芒
关于白起早年的经历,史书语焉不详,有人考证他出身楚国没落贵族,其实也不是空穴来风。
秦昭襄王嬴稷年少登基,朝政大权最初是掌握在他母亲宣太后手里。
所以说白起确实有可能是楚国老乡,跟当时的宣太后沾亲带故,宣太后的弟弟穰侯魏冉那时候掌权,所以白起受到重用也不奇怪,白起一开始官职不大,相当于现在一个中层小干部。
史书上第一次提到他,是他带兵去打韩国的新城,当时他的官位是左庶长,在秦国的军功爵位中排名第十。
按照商鞅变法“军功授爵”的规定,斩杀一个敌方军官就能升一级,那白起这左庶长的爵位,可是至少砍下过十个敌将的脑袋。
秦昭襄王在秦国历史上“超长待机”的前期虽然号称百万雄兵,但其实日子并不好过。
就在白起崭露头角的三年前,秦国被齐魏韩三国联手暴揍了一顿,函谷关都被攻破了。
秦国被打得鼻青脸肿,不得不割地求和,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白起横空出世,伊阙之战就是他一战成名的时刻。
当时韩魏两国联军正气势汹汹压境,准备给秦国点颜色看看。
两军对峙于伊阙,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阳附近,伊阙这地方两山夹一谷,中间还有一条河流穿过,易守难攻,韩魏联军仗着地利,好不嚣张。
白起仔细观察地形,又分析了敌军的兵力部署和心理状态,发现韩魏两国貌合神离互相猜忌,都不想先出头,于是他决定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策略,先集中兵力猛攻兵力较弱的韩国军队。
等到一举击溃韩军,然后再调转枪头对付魏军。
而且在这次大战前夕,白起还颁布了一条奇葩的禁令,禁止全军按照以前的饮食,只能吃牛肉干。
士兵们都懵了,他们打仗以前吃的都是羊肉,是补充体力的好东西,这打仗不吃羊肉吃啥?
大伙议论纷纷,不少人心里犯嘀咕,一位胆大的士兵忍不住问道,“将军,这羊肉可是咱们的军粮啊,凭为啥不让吃?”
白起并没有直接解释,而是让士兵走五十步再回来,士兵虽然不解,但还是照做了。
五十步外,士兵闻了闻自己身上的衣服,竟然闻到一股淡淡的膻味,他恍然大悟,原来将军是担心羊肉的膻味会暴露军队行踪,这下士兵们心服口服,再也没有人抱怨了。
白起就是这么一个心思缜密的人,他总能从别人注意不到的细节入手,出奇制胜,用兵如神不说还无一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可胜利的背后,是尸山血海和无数生命的消逝。
血染沙场
伊阙之战后,白起的名声在七国之间迅速传开,公元前279年,他率领秦军浩浩荡荡地杀向了楚国,目标直指鄢城。
鄢城这地方地势低洼,易受水患,白起一眼就看出这地方的弱点,于是决定用水攻。
他命人筑坝拦水,待水位上涨后,掘开堤坝,滔滔洪水瞬间吞没了鄢城,后世《水经注》里描述当时的画面,说城里的老百姓被洪水卷着,就像一片片树叶,顺着水流往下游冲,光是在城东淹死的就有几十万。
城破之后,白起没有丝毫停留,率军乘胜追击,直捣楚国国都,还一把火烧了楚王的祖庙,楚国上下一片哀嚎,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四年之后赵魏两国联手攻打韩国,韩国眼看就要顶不住了,赶紧向秦国求救。
秦昭襄王一听,觉得这是个好机会,于是派白起率军增援韩国,这回战场设在了华阳,赵魏联军虽然人多势众,但他们哪里是白起的对手,白起巧妙地运用战术,把赵魏联军打得落花流水,斩首十三万。
这还不算完,他还把两万赵国俘虏押到黄河边,活活推到河里淹死了,接连的胜利,让白起在秦国的威望达到了顶峰。秦昭襄王为了表彰他的赫赫战功,封他为“武安君”。
“武安”二字听着霸气,意思是说,他能安抚军士,又能保境安民,在战国时期,能获封“武安君”的,那都是一等一的牛人,不过这个称号似乎也带点魔咒的意味。
在白起之前,纵横家苏秦也曾被封为武安君,后来却惨遭刺杀,而白起之后的另一位武安君,赵国名将李牧,最终也落得个被冤杀的下场,“武安君”这三个字,既是荣耀,也是诅咒,似乎预示着白起最终的悲剧命运。
从辉煌到毁灭
公元前262年,韩国的上党郡成了香饽饽,这块地方夹在秦赵两国之间,战略位置相当重要,韩国一看秦国来势汹汹打不过,干脆把上党献给赵国,想祸水东引。
赵孝成王年轻气盛,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几斤几两,竟然一口答应下来,派人接收了上党,这下可把秦昭襄王惹毛了,这不是摆明了和自己对着干吗?于是一场大战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这场大战,史称“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惨烈的一场战役。
战争初期,秦国派老将王龁出战,赵国则派名将廉颇挂帅,廉颇经验丰富,深谙兵法,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
秦军在城外叫阵,赵军就是龟缩不出,摆明了要耗死你,秦军着急不已,粮草一天天减少,仗却打不下去,这可怎么办?
这赵括是哪位?就是那个“纸上谈兵”的家伙。他父亲倒是厉害,但赵括书看了不少,实战一点没有,偏偏赵孝成王就吃这一套,居然真把廉颇给换了,让赵括当了主帅。
白起一看机会来了,偷偷接替了王龁的指挥权,他将计就计,故意示弱,引诱赵括出击,赵括这果然上当,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杀了出来,白起早就在暗中布下了天罗地网,把赵军团团包围。
赵括战场上哪是白起的对手,指挥起来乱七八糟,左冲右突,始终突不出包围圈,最后被乱箭射死。
白起为了避免后患,竟然下令把四十万赵国降卒全部坑杀!
白起也因此背上了“人屠”的骂名,让后世不管再怎么提及他的功绩,都伴随着“不仁”的攻击。
可是盛极必衰,他的悲剧命运也就快要到来,长平之战后,秦昭襄王想乘胜追击,一举灭掉赵国。
但白起却认为士兵疲惫,需要休整,建议暂缓进攻。
秦昭襄王不听,派其他将领进攻邯郸,结果大败而归,这下秦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让他挂帅出征。
白起依然坚持之前的建议,不肯出兵,这让秦昭襄王很不高兴,觉得白起功高盖主,不听号令。
这时丞相范雎在秦昭襄王耳边煽风点火,说白起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迟早会成为心腹大患。
范雎和白起素来不和,早就想除掉他,秦昭襄王本来就对白起有所猜忌,再加上范雎的谗言,最终下令赐死白起,一代战神就这样悲惨地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历史的评价
在秦国官方的记载中,他是战无不胜的战神,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受万民敬仰。
可在民间,尤其是在六国百姓的口中,他却是嗜血成性的“人屠”。
这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反映了白起复杂的历史形象。
一方面,他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指挥若定,料敌如神,一生大小七十余战,从未败绩。
他开创了步兵集团作战的先河,对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指挥的每一场战役都堪称经典,凝聚着军事智慧和胆略,他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但另一方面,他杀伐过重,手段残酷,长平之战坑杀四十万降卒,更是成为他一生无法洗刷的污点,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但他的行为无疑加剧了战争的悲剧性。
他把战争的残酷性推向了极致,也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
结语
从初出茅庐的愣头青到战无不胜的“杀神”,再到被赐死的悲剧结局,白起虽然厉害,可杀戮也太重了点,四十万降卒说坑就坑,想想都觉得后背发凉。
这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个问题,恐怕永远都难有定论了。
信源
上观新闻2023-09-29国学成语番外篇|白起:一生指挥七十余战杀害百万性命的“杀神”
澎湃新闻 2022-02-18 一代杀神:他是功臣,还是罪人?
人民网2017-05-04 战国名将白起为何特别关注部队战前吃牛肉还是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