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书协主席孙晓云明确反对将书法视为“纯艺术”,引起了一些专注书法艺术“大咖”的不满和反驳,或许有建设性的批评与交流,也难免带有自我感情和艺术认知甚至个人偏执的“有色眼镜”来看待。持反对意见的曾翔,甚至批评孙晓云不懂笔法,引发关注。

曾翔在最近一则视频中,委婉地评价“孙晓云不懂笔法”,他称:“新任主席用手腕写字,手腕一挑一挑。而他们则是篆籀笔法,如荡桨,用的是整个胳膊的力量。”

这种观点比较符合曾翔先生自己的大字书写习惯,但是孙晓云偏向写字的自然书写,她是在运腕,写小字就需要运腕,不需要动整个胳膊。运腕还是运臂完全看写字的实际需要,并不是运臂就是所谓的篆籀笔法、就要低一级。
从实际的书写效果来看,曾翔先生运用篆籀笔法,写的是大气磅礴以及庙堂气象,倒不是二王一类魏晋韵致,不是传统意义的经典技法和流脉,与孙晓云沿着二王、董其昌一路帖学不是一个路线,二者审美框架相去甚远。所以曾翔对孙晓云的批评略显武断,就好像点评苹果与开心果谁好吃。

曾翔作品
在当代书法圈,古典与创新确实有一些争议,向曾翔、沃兴华等人虽然古法功底扎实,但是不断打破传统、颠覆了传统,宣称“写字要从笔尖用到笔根,这样线条才丰富。”这种对传统运笔运腕的挑战,与合理以及相关的理论依据的可信度,都在经历历史的考验,虽然现在没有定性,但是我们也值得关注和期待,两者都不可否代表着书法的前景。

孙晓云
笔法是传统书法的核心,在传统书法角度看来,书法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对笔法的掌握,而且笔法具有一贯的稳定性,并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书法不断变化的是点画和结体。传统书法变和不变的因素古人早有论述,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在他的《兰亭十三跋》里就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需用功,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
如果把不变的变了,那就会动摇书法的根基。实际上,创新书法就将不该变的笔法给变了,从沈鹏提倡书法创新以来,体制内的创新书家为了让书法与西洋美术接轨,美其名曰拓展毛笔的表现力,将古人谨守的三分笔理论完全抛弃,代之以画画式的涂、抹、擦,从笔尖一直用到笔根,这种蛮力涂抹写出来的字充其量叫美术字,他们自己称书法艺术或者艺术书法,实际是在画字。


孙晓云作品
擅长乒乓球的朋友都知道,乒乓球不能用蛮力打的,一定是球拍与球的精准、巧妙的摩擦发力打出旋转与弧度才能制敌。有时很轻的力量也能令对手难以琢磨。如果只是用蛮力,很容易被对手扳回,自然打不好乒乓球。
同样,蛮力在书法技法中也没有太大意义。
传统书法严格遵循“用笔三分”原则,所谓的三分笔,指的是将毛笔的笔毫分为笔根、笔肚、笔尖三个部分,从笔尖到笔肚又分为三个部分,依次叫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一支笔在写书法的时候,顶多用到三分笔。越往上用尽只剩下蛮力,体现的不是笔力,没有笔力的点划漂浮在纸面,点划根本就没有厚度。创新书家的字普遍点划单薄,缺乏厚度就是最好的证明。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载图文、视频等均出于公益传播目的,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我们尊重原创,所使用图、文、视频等内容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者联系,如版权人认为本次转载行为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自:书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