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石破茂想从这位老政治家身上寻得智慧

亚太说 2025-01-14 17:00:45

最近,日本第55任首相石桥湛山(1884年9月25日—1973年4月25日)的名字在日本相当火。现任日本首相石破茂就是个知名的“湛山粉”,去年11月29日,石破茂在国会发表就职演说时,开头就引用了石桥湛山的话。

长期以来,日本政治家一直在寻找一种本土的政治外交思想资源。

第二届石破茂内阁中,有包括石破茂及外相岩屋毅在内的5人是“石桥湛山研究会”成员。石桥湛山研究会是日本国会跨党派议员联盟,2023年成立初期仅40人,此后阵容迅速扩大,现约有100人。它的成立不仅是向石桥湛山致敬,更反映出日本政治外交亟需汲取突破困境的智慧。

石桥湛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其魅力在哪里?

石桥湛山是日本唯一出身于媒体人的首相,二战前曾在《东洋经济新报》任职,从记者到主笔(总编)和社长,执笔30余年。面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疯狂对外扩张,他提倡“小日本主义”,主张放弃一切殖民地。

战后石桥湛山从政,虽然只当了两个月的首相,但在日本历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被誉为“名首相”之一。

1963年,毛泽东主席会见石桥湛山(左二)

反对军国主义,主张放弃所有殖民地的“小日本主义”

石桥湛山不是一般的媒体人和评论家,他是个有主张的思想家。石桥的思想包括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国际和平主义,其最为著名的主张就是以全面放弃殖民地为核心的“小日本主义”。

二战前日本的社会风气是言必称“大”,国名称“大日本帝国”,宪法称“大日本帝国宪法”,军队也要称“大日本帝国陆军”“大日本帝国海军”。

在“大日本”横行的二战前,主张“小日本主义”属于“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与军国主义“对着干”、是货真价实的“反潮流”。

“小日本主义”是《东洋经济新报》的传统主张,最早出现于1910年代至1920年代。1913年《东洋经济新报》发表过一篇评论,题目就是《大日本主义乎小日本主义乎》,提倡由产业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三大支柱的“小日本主义”,以此对抗由军国主义、专制主义和国家主义构成的“大日本主义”。

1924年,石桥湛山就任《东洋经济新报》主笔后,把“小日本主义”的主张发展成为全面放弃殖民地的理论。

石桥湛山主张的“小日本主义”,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是批判日本的殖民统治。1919年3月1日,朝鲜半岛爆发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三一运动”),石桥撰写社论《对朝鲜人暴动的理解》,将“朝鲜人的暴动”定位为“世界范围内新民族运动的一部分”,认为“自古以来,任何民族都鲜有以成为其他民族的属国为乐的”,并要求日本承认“独立自治要求”。

二是主张“全面放弃殖民地”。 石桥主张允许朝鲜、台湾等地“自由”,放弃日本在中国东北、山东等地的一切特权,“全面放弃殖民地”。

三是认为,日本发展所需要的与其说是领土,不如说是资本,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扩张(资本输出)上,主张对中国大陆、台湾和朝鲜实行“自由解放”政策,与它们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

四是反对日本与中国人民为敌、与世界列强为敌。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舆论一边倒地支持战时体制,只有石桥湛山主张“国防线到日本海足矣”论,质问“与中国全体国民为敌、与世界列强为敌,益处何在?”甚至痛骂军方是“细菌”。

第五是反对军国主义分子镇压日共,主张言论自由。1933年1月,石桥在《东洋经济新报》的社论中,就镇压日本共产党事件发表评论,主张给日本共产党以谈论共产主义的自由,认为“镇压毫无益处”。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开始后,石桥湛山和《东洋经济新报》依然坚持自由主义、反对对外扩张的立场,成为军方的“眼中钉”“肉中刺”。石桥湛山认为,“抛弃传统和主义,迎合军部,只保留《东洋经济新报》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如此丢脸,不如干脆自爆而亡”,颇有“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气魄。

在战争扩大、政府管控趋紧的形势下,石桥湛山和《东洋经济新报》也讲究策略。杂志为许多难以署名的自由撰稿人提供匿名评论的场所,石桥湛山和匿名撰稿人的论调以冷静的分析为基础,具有委婉、隐秘启蒙读者的特点。为此,《东洋经济新报》虽然经常被政府和内政部列为监视对象,墨水和纸张的配给也受到很大限制,但没有停刊。

其实他也做了最坏的准备:杂志停办,卖掉公司拥有的土地和建筑物,作为社员的退休金分给大家。据石桥湛山的孙子、“石桥湛山纪念财团”理事长石桥省三回忆,当时石桥为了预防遭到袭击,书房前门装有厚铁板。作为媒体人,石桥是冒着生命危险向社会“发声”的。

致力于中日合作的政治家

东京大学教授加藤阳子在《尽管如此,日本人还是选择了“战争”》一书中指出,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希望战争的并非只是一部分政治家和军方,而是包括当时的国民”。而石桥湛山自在《东洋经济新报》当记者时起就一直对日本侵略中国的行径说“不”,表现出了令人敬佩的良知和勇气。二战后石桥湛山从政,他作为政治家更关心对华关系,特别是经济贸易关系。

1952年1月,石桥湛山组织了超党派的“国际经济恳谈会”,该“恳谈会”以扩大对“共产圈”贸易和中日关系正常化为目标,其中不少参加者后来都成为了促进中日友好的重要力量。

1954年12月,鸠山一郎组阁,石桥湛山任通产省大臣。鸠山一郎要改变吉田内阁“对美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推进与苏联建交,同时谋求发展中日贸易。

鸠山内阁的动向引起美国的警惕,美国国务卿杜勒斯警告说“与中共建立通商关系将给美国的对日援助计划带来障碍”。据说美国的强硬表态曾让鸠山发生动摇,石桥湛山则建议“不予理睬”。

在担任通产省大臣期间,石桥湛山干了一件重要实事,那就是签订了“第三次日中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5月)。这个协定与前两次有明显的不同,加强了“官方色彩”,使民间的贸易协定变成了“半官半民”的贸易协定。

新的贸易协定包括设置通商代表部、缔结政府间协定等,同时决定秋季在东京举办中国商品展览会,表明日中关系以经济关系为中心出现改善迹象。1956 年 6 月,石桥还在《日本经济新闻》发表题为“促进日中贸易”的论文,主张利用日中贸易以振兴日本产业。

1956年12月,石桥湛山就任首相,虽然只在任两个月,但是多次明确表达了重视发展日中关系的热情:

在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他强调“推进自主外交”,表示要与美国合作,但“不能向美一边倒”,今后将“与中国加深经济关系” ;

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关于对华政策,他表示“在与联合国及自由主义各国协调之后,推进与中国恢复邦交”“要更加积极地扩大与中国的贸易”;

此外,他还提出了包括缓和“对华出口限制” “在自民党内设立促进对华贸易的新机构” “谋求统一日本民间对华贸易窗口” “在不久的将来交换民间通商代表部”等一系列具体方针。

1972年9月,田中角荣为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访问北京,出发之前,他特意拜访了石桥湛山,对躺在病床上的石桥说:“石桥先生,我要去中国了!”

1973年4月25日,88岁的石桥湛山结束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周恩来致电表示哀悼,电文称“石桥先生是日本有远见的政治家,多年来为中日友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石桥先生为之奋斗的中日邦交正常化已经实现。中日两国人民将永远纪念石桥先生。”

文:马成三(日本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名誉教授)、卞毓方(原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0 阅读:281
亚太说

亚太说

《人民中国》是面向日本出版发行的外宣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