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在那个年代,人的命就像风中的火苗,随时可能熄灭。
但总有人会站出来,用血肉之躯扛住命运的狂风,甚至为此付出生命。1938年3月,山东临沂的葛沟村,一场被历史遗忘的惨烈阻击战,像一场地狱般的磨难,把一群普通士兵推向了永恒的英雄之列。
日军的重兵压境,第40军的一个连却硬生生在这里顶住了九昼夜的疯狂进攻,硬是用血拼出了最后的胜利。
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几乎整连官兵的牺牲。
当时的局势堪称绝望。
徐州会战已经打响,敌军第5师团从鲁南一路南下,妄图一举突破中国军队的防线。
第40军接到命令,必须在葛沟一线坚守,掩护主力部队的集结。
这个小村子,原本不过是地图上的一个不起眼的点,却因为这场战斗,成为了中国军人用鲜血书写荣光的地方。
连长王景洲接到任务后,带着全连赶赴阵地。
人手少,装备更差,连一门像样的炮都没有。
士兵们甚至只能用卸下的铁轨打成刀,用来应对可能的近距离白刃战。
面对装备精良的日军,他们没有退路。
3月9日,日军次进攻。
三百多敌人仗着步骑炮联合作战的优势,对葛沟发起猛攻。
中国士兵没有退缩,他们用沙袋、村里的墙壁做掩体,硬是顶住了敌人的冲击。
日军付出了几十人的伤亡,却始终无法拿下阵地。
到了晚上,敌人终于暂时撤退,阵地上满是硝烟与血迹。
可胜利的代价是惨烈的,太多兄弟倒在了血泊之中。
天,日军卷土重来,带着飞机和装甲车。
村头的大树被炸断,麦秸垛燃起了大火,战场成了一片废墟。
炮弹在阵地上炸开,泥土和血肉一起飞溅。
士兵们用鲜血和生命守住阵地,连长王景洲更是以身作则,亲自率人冲锋。
在一次次的拼杀中,他不幸被刺中十余刀,壮烈牺牲。
他的牺牲没有白费,士兵们用大刀与敌人短兵相接,硬是砍倒了几十个日军,逼得敌人再次后撤。
接下来的几天,战斗愈发惨烈。
日军接连发动进攻,每一次都带着更重的火力和更多的士兵。
士兵们已经连续作战多日,饥饿和疲惫快要压垮他们。
村民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红苕饭和水,可还没来得及吃,子弹就夺走了他们的生命。
战场上,连红苕饭的香味都混着血腥味,让人窒息。
有一次,敌人在夜里发起偷袭,企图一举突破防线。
面对这样的危机,李宗岱主动请缨,带着二十名精锐组成敢死队,趁着夜色绕到敌人背后。
他们手执大刀,腰间插满手榴弹,悄无声息地摸到敌人阵地。
几十米的距离,像是跨越生死的鸿沟。
等到接近敌人时,李宗岱冲在最前,举着大刀一刀砍下去,直直劈翻一个正在挖掩体的日军。
接着,手榴弹的爆炸声打破了夜的寂静,敢死队员像猛虎下山,冲进敌阵,展开了近身搏杀。
这一战,敢死队砍杀数十名敌人,缴获机枪和弹药,成功扰乱了日军的部署。
李宗岱的这一战,成为全连士兵的精神支柱。
可是,这样的胜利终归是短暂的。
日军的进攻一波接一波,连长换了一个又一个。
到3月13日,两个连的官兵加起来只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人。
阵地上,枪声和喊杀声已经变得稀疏,但剩下的士兵依然在咬牙坚持。
日军的尸体横七竖八地堆在阵地前,可士兵们知道,他们的任务还没有结束。
终于,3月17日,第59军张自忠部队赶到,彻底击溃了日军的攻势。
葛沟战役胜利了,但当李宗岱率领仅剩的29名士兵撤离阵地时,眼前的景象让人心碎。
满地都是牺牲战友的遗体,他们中最小的只有15岁,最大的也不过45岁。486名士兵长眠在葛沟附近,他们用生命换来了战场上的这一点微光。
几十年后,老兵李宗岱在回忆文章中写下了这段往事。
他记得当年那些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记得那些用大刀拼命的兄弟。
他说,那些牺牲的年轻士兵,他们的笑容和呐喊声,永远留在了那个春天的战场。
而我们今天能够安稳地读着这段历史,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无名英雄的名字早已被岁月埋在尘土之下。
有人说,历史从来不会忘记那些为它流血的人。
但也有人说,真正的遗忘,是连提及他们的勇气都没有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