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南坪镇刘坪村史馆落成开馆暨《刘坪村志》修竣庆典仪式侧记

善举之行 2024-12-05 12:04:38

存一方之史 续百年春秋

——庄浪县南坪镇刘坪村史馆落成开馆暨《刘坪村志》修竣庆典仪式侧记

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文 张树珊/图

刘氏先祖与一座村庄的不期而遇,一块坪地与一条洛河的“坪”水相逢,造就了人杰地灵的“刘坪村”。这里有流传千年的历史,有晴耕雨读的坚守,有祖祖辈辈憧憬着的乡村梦境。

刘坪村地处庄浪县东部,距县城10公里。一个只有478户2056人的村庄,看似寻常,却呈现出一山一坪三沟二梁一河之格局,涵盖了黄土高原的大部分风貌。从关山山脉自东向西绵延伸展出来的一条支脉,被南坪人称为南山。在南山山腰,陡峭的山势瞬间变得平坦起来,形成一字排开的八块扇状坪地,成为天设地造的“八扇屏”。刘坪村则居于“八扇屏”之第二屏。美若画屏的刘坪村,被顺南山而来的南洛河温柔地呵护了万千斯年,成就了一方水土的古老文明和盛世繁华。

在这里,岁月从未走远。4000多年前朴拙的红陶双耳罐,木质雕花的窗户,铺满东方美感的每一条小道;高耸的屋脊,夕阳下的山峦,在时光的更迭流转中,容貌依旧,酝酿成一种醇厚的乡愁。

12月2日,庄浪县南坪镇刘坪村史馆落成开馆暨《刘坪村志》修竣庆典仪式在村民的热切期盼中隆重举行。

一座村史馆 连接过去现在未来

初冬的刘坪村,远山苍茫,河流清浅,美如画屏。

在刚刚布设完成的村史馆内外,人气鼎沸,热闹非凡。

走进村史馆,就仿佛走进了一场溯洄寻梦的旅程。在这里,触摸祖先,叩问岁月,找寻村庄的前世今生。序厅内,曾经的农耕文化一幕被生动还原:枝繁叶茂的大榆树下,手握旱烟锅的老翁坐在石磨盘上,身边围着三个眉目清秀的娃娃倾听着、沉思着,一种亲近、温暖的气息,包裹着每个人,刘坪村的故事就这样娓娓道来......

早在43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村史馆内,代表齐家文化的红陶双耳罐首次展出,它以素面朝天之姿,彰显了先民们“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哲学思想,以及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生活态度。这只红陶双耳罐,2005年出土于刘坪村刘堡坪。刘堡坪是齐家文化的典型遗址,分布面积40万平方米,先后出土高领大耳罐、双联罐、人足罐、响铃豆等文物。2011年,刘堡坪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据村中耆老追忆,当年刘坪村建有“兴隆寺”,寺前所植古柏、古槐,“文革”期间砍伐时直径达两米有余。由此足证这里的人文历史,源远流长。

在村史馆,边看图片和老物件,边听讲解,尘封已久的过往,变得栩栩如生。

刘坪村有着怎样的历史变迁?讲解员告诉记者,有文献可稽考者,约于明清之际,刘坪村刘氏已为当地的著姓望族。其始祖原籍陕西长安,宋末农民起义,群豪蜂起,庶民惊窜,刘氏先祖遂流落至陇山之西。初“择于幽深旷野之处,辟土为室,结草为庵”。后因世事沧桑,刘氏一族曾数次迁徙:先居于水洛城之南鸾沟,又迁至老庄沟;继迁聂郡(今韩店镇辖域),居处南川之坪,即今刘坪村。至顺治十八年(1661),已至“瓜瓞编延,烟户百家”,成为蕃然大族。

清康熙年间,政府采取休养生息方略,发布“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遍招黎庶,安育子民”,奖励移民择地占业。刘坪人顺应时势,其矢志创业、踔厉奋发之赋性愈益发扬,遂向官府申报获准,开荒垦土,领佃执照,依亩纳粮。至雍正二年(1724),已拥有耕地数百亩。嗣后分枝散叶,以四房分割田产,照额纳赋,赓续世代,绵延于今。其间,又有柳、杨、李诸姓人家陆续迁入,一村四姓十社之格局渐次而成。

村史馆分为村情概况、村史溯源、山川地貌、风土人情、家风家训、家书情深、乡村新貌等19个单元,用图片、文字、实物、场景复制等方式,将村庄记忆搬进展厅,再现了厚重的历史底蕴。

唤起乡土回忆,怎可缺少乡土文化的重要收集者、创造者——村民以及在外游子的参与。一年多来,人们对村史馆的建设给予了极大的热情,从齐家文化陶罐等文物,到近代的农耕用具、家居百货,村民把自己压箱底的“宝贝”都捐了出来。

李金桥是征集和捐赠老物件的“积极分子”,齐家文化红陶双耳罐、汉代灰陶罐、宋代灰陶罐、模印花卉纹砖等,均由他捐赠。“捐赠这些老物件,不仅能够丰富村史馆的馆藏资源,实现村民乃至公众共享的目的,还能让它们得到专业的管理和保护,为历史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我觉得这是值得的。”他表示,老物件的珍贵程度并不取决于年代远近,所有反映本土文化风俗的器物,所有记录着祖祖辈辈生活痕迹的文字,都延续着乡土文化基因,是村庄的根和魂,值得爱惜和珍藏。

打造村史馆,就要主动发掘有特色的乡土文化,避免与其他地方村史馆的同质化,刘坪做到了。

村史馆内,还原了一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大院。庄浪境内的民居文化,体现了古人道法自然与阴阳和谐的理念,它能结合不同的自然特点来确定其方位、方向和区域布置,使得整个村庄和院落如“星罗棋布”。复原的民居以实物和图片形式,展示出其四门八窗、透花雕琢的“锁子厅”土木结构特色,让我们感受到了根植本土、遵循自然的定力。实际上,这样的民居并未成为记忆,在现代化的刘坪村,你仍然还会看到这种建筑风格的传承、延续和创新,时不时来一场审美暴击。

在村史馆,人们试图寻找刘坪人的精神谱系。大家觉得,比起有形的物件,无形的东西更珍贵。

“你要申请加入党组织,走向更加光荣的历程,成为一名永远听党话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已故村民刘顺先当年写给儿子刘满勤的家书复原图上,这句话热切而真挚,饱含着一位父亲的殷殷期望,读来意蕴深长。1985年,刘顺先鼓励儿子刘满勤参军入伍,在儿子参加自卫反击战以及后来的军旅生涯中,他先后写下了124封家书,教忠教孝,情切切,意浓浓。2005年,这些书信全部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收藏证书陈列在刘坪村史馆。在这些书信中,《你梦不算,我在放心》这封书信还被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编入《红色家书背后的故事》一书。公而忘私、国而忘家,见诸每一封家书的字里行间。正是这种以天下苍生幸福为念的心胸和品格,鼓舞着儿子勇往无前,征战沙场,书写下温暖人心的中国故事。

一封信笺,是亲人间的心灵交流,更是一次志向的传承。

刘顺先何许人?他曾是村里教书先生,也是南坪乡政府文书,他才华横溢,诗书画戏样样精通,吹拉弹唱一应俱全,还擅长竹编、木雕、剪纸、工艺品创作等,村史馆许多单元都有他的作品照片或实物,展示着他超高的艺术水准、审美趣味。他在戏曲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传播民间戏曲文化,整理编绘秦腔脸谱,完善修补、编撰秦腔剧本,设计戏服及舞台布景和道具,实现着乡村戏曲事业的“高台教化”。正是像刘顺先这样的“乡贤”,以自己的学养、品格和言行,把传统文化的精粹留给了这个村庄,留给村庄的后来者。

让刘满勤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创编的新秦腔剧目。“我们村耍的夜社火闻名整个庄浪县,而夜社火里最亮眼的当属父亲编的新秦腔剧目。这些剧目中,有媳妇孝敬公婆的戏,有夫妻相濡以沫的戏,都是弘扬真善美、鞭笞假丑恶。父亲希望他的戏能有益于世道人心,使人的情感得以抒发,让人重拾对生活的信心。”谈起父亲,刘满勤充满骄傲和温暖。他继承了父亲对戏曲、书画的那份痴爱,和同龄的刘居昌一起扛起了振兴刘坪村文化事业的大旗,带领着村里的自乐班到处演出,所到之处圈粉无数。值得一提的是,村里新修的戏台设计出自刘满勤的手笔,飞檐翘角,雕刻精美,古朴典雅。

随着这些年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刘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亲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房屋越来越漂亮,道路越来越宽敞,苹果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村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与此相得益彰的是,“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始终未变。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村里走出去一批又一批优秀学子。“金榜题名”版块将村庄的这一文化特质进行强调和渲染。考取清华大学的刘通、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刘亚萍、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刘莉、瑞典延雪平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刘潇锘、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工艺与设计大学在读的刘佳乐、同济大学在读的刘思睿等优秀学子的简介都“光荣上榜”,带给人感奋和希望之意。“这些娃娃是我们村的骄傲。”村民刘来仓夸赞道。

老农辛勤山中种树,果实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些大山之腹的土苗苗,正在超越他们的父辈,走出大山,让花儿开遍世界。在人们普遍浮躁的今天,刘坪人坚定地诠释着“读书改变命运”的真理。

“在家务农的乡亲们即使手中宽裕了,也总是精打细算,粗茶淡饭,把钱花在刀刃上,投资教育,投资产业……”通过种苹果发家致富的种植大户刘鑫海边参观边感慨道,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儿子现在在庆阳油田工作,女儿已步入美满的婚姻。

村史馆没有宏大叙事,多见真情实感和细微生活。

“文脉传承”版面收录了刘坪村诗人刘世文撰写的组诗《咏庄浪梯田》,刘廷璧的诗集《微雨尘梦》、散文集《素履》;民间书画家李金桥画的《寒梅图》,刘田荣的白描《仕女图》;刘满勤书写的草书、刘继荣的行书;刘默、刘伟兄弟的篆刻等,这些文艺作品承载着乡愁乡情,涵养着乡风文明。

荣誉墙上,是刘坪人一路行来的光辉足印——

有刘博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庆典的荣誉证书和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军乐团演奏获得的感谢证书;有刘浩军获得全国铁人三项洲际杯赛个人冠军、团体冠军奖杯;有老党员获得中组部光荣在党50周年的纪念章……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侯冬赞道:“国有史、郡有志、家有乘,历史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籍此可以观风俗、知薄厚、鉴得失。刘坪村史馆隆重开馆,所以存人、存事、存心,功莫大焉、善莫大焉!”

村史馆是有限的物理空间,然而里面浓缩的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是悠长而无尽的。刘坪村党支部书记马喜瑞说,打造村史馆的初衷就是为了以物寻根,不忘来处,守护好刘坪村的历史文化根脉,让乡亲们得以再次触摸历史,在对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激发出创造新生活的动力。

一个“百宝箱”,唤醒乡村内生动力

一座村史馆,一座容纳过去现在未来的“百宝箱”。在村史馆中,设计体现着其独到旨趣和较高的品位。

刘坪村村史馆的设计总监,由平凉市美协原主席王顶和担纲。王顶和说,“村史馆不仅是一个展示乡村历史和文化的场所,更是一个让人们感受到乡村记忆与传统文化的温暖空间。对刘坪村史馆,我在总体按照展陈大纲指导设计时,先是看分区布局的独立性和合理性,是否便于观众理解和参观。再看色彩搭配上的协调性,采用了暖色和灰色等,体现乡村的自然气息和历史感。在村史馆的入口处和重要展区,设计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大榆树、石磨盘、耕读大门等,使观众在参观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物我两忘的融合性。”

平凉文化学者李世恩说,村史馆的设计与布展充分体现了文化创意,展现了对村庄历史的理解与尊重。馆内的序厅设计独具匠心,先声夺人,就像一篇文章有了一个精彩的开头,为整个展馆确定了一种厚重大气总基调。整个展厅布局合理,从古至今脉络清晰,仿佛一条流动的历史之河,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领略刘坪村的文化底蕴与发展历程。这样的村史馆,就是一个村庄的精神高地,值得推广。

“我是刘坪村人,但因为不在这里出生,对很多历史并不了解。”回乡参加庆典仪式的90后晚辈纷纷说,“刘坪村文化底蕴深厚,我们刘氏一脉不管走多远,时时受到它的熏陶和滋养。”这番话,许多人感同身受。不少回家的游子到村史馆边看边拍,陌生而又熟悉。“生在这里,感觉很骄傲。在外面,也能向别人讲讲我们村里的故事。”

记忆的闸门一瞬间被打开,崆峒区文化馆馆长刘建安百感交集,他说,“我是刘坪村的外甥,小学的一大半在这里度过。那时候,外爷是最忙活的人,成天忙活着他那些喜好,写字、做文、画画,雕木雕、粘戏帽、做戏靴,还抄剧本、写春联,没个闲时候。每到春节,我也跟着一块儿写春联,我是在这样的熏陶中一天天长大的。这里有我最快乐温暖的童年!刘坪村的变化令人惊叹,以往的深沟大壑,如今变成了烂漫的休闲花园;曾经令人为出行发愁的河道之上,架起了通途便民桥;新建的村史馆与戏楼,极大地提升了村子的文化底蕴;新编的村志以及拍摄的专题片,留存住时光印记,传承延续着文脉。这一切,都镌刻着时代的变迁,凝聚着游子的深厚情怀。我祝福刘坪村越来越好,乡亲们越来越幸福!”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志强表示,好的村史馆,能够增强村民继承和发扬公序良俗的信心,形成村庄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也是保存一方之史的可贵举措。庄浪县刘坪村村史馆以耕读传家、史为镜鉴为主题,发掘本村的历史文化资源,别出心裁地呈现了刘坪村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和深厚文脉,构思精巧,重点突出,让人肃然起敬。尤为可贵的是,该村有识之士还编纂出40余万字的《刘坪村志》,足见其在乡村文化建设和保存地方史料方面的深入认识。存一方之史,续百年春秋。在新时代迈向全面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优秀的中华儿女都在奋力书写着中华历史,偏居一隅的刘坪村也不甘人后,用自己的勤奋实践参与着伟大的时代进程。清代著名方志学家章学诚曾指出,有一人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国之史,有天下之史。存一人之史、一家之史,就是存一国之史、天下之史的必要步骤,就是参与着天下之史的进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村史馆的兴建,是现代乡村文化建设和地方史料保存方面特别值得提倡的好事。刘坪村村史馆,就是甘肃区域范围内特别突出的、以一村之力积极参与时代进程的典型案例。

村史馆建起来容易,如何活态发展实现“长红”,却不是简单的事情。市文旅局副局长王宏说,村史馆要想有长久的生命力,不能仅仅满足于展示乡土文化,还要加强文旅融合,将村史馆打造成集研学体验、文创产品开发、线上营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空间。同时,要加强与旅行社、学校等的合作,为村庄引来源源不断的客流,带动文旅产业发展,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刘坪人无疑是幸福的,精神可以是传统的,选择可以是现代的,取之于旧,用之于新,古韵今声。一个村史馆、一个平台、一种链接,让曾经的沧桑,变得风华正茂。

来源:平凉日报

0 阅读:0

善举之行

简介:发现身边的小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