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瑶:人一定要有善终权,无权选择出生,却该有权选择死亡!
“人一定要有善终权,如果没有善终权的话,这个人活这一辈子,最后对自己的死亡没有办法选择,要任人摆布,这个太没有人权了,没有公理、没有正义,一个人活着,为什么?我又没要求我要来,我没有跟我父母说,请你把我生下来,我就莫名其妙来到世间了。来到世间我可能要经过很多的波折,很多的奋斗,最起码我对我如何死亡我应该有权利吧?生都无权,为什么死也不给他权利呢?人应该有善终权的,这个善终权超越子女对你的爱,超越伴侣对你的爱,超越法律,超越一生可以做的决定,因为你要自己做决定。”这是琼瑶在一次访谈中的一段谈话。
她说,人要有善终权,所以她以自己的方式翩然离去。
琼瑶一生4次自杀,每一次都是她对命运的抗争。
第一次自杀在琼瑶6 岁时,因战乱与家人颠沛流离,两个弟弟还不幸走失,父母绝望之下欲投河自尽,琼瑶也随之被带入河中,后被人救起,此次属于被迫自杀。
第二次自杀琼瑶一家到台湾后,父母都是教师,可谓是书香世家,由于她上学时除语文外其它课成绩都很差,一次琼瑶数学只考了20分,她不知道回家后怎么跟父母说,然而当她回家后看到妹妹在哭,原来是妹妹考了98分,因为丢了2分没得到满分,而伤心哭泣。
有一个无论怎么努力都赶不上的妹妹,再加上父母将精力都放在弟弟妹妹身上,自卑又敏感的琼瑶觉得自己就是多余的,于是在当晚她服安眠药自杀,不过被父母及时发现。
这次自杀是她对家庭中缺乏关注和自身存在感缺失的一种抗争,她渴望通过极端方式来获得父母的关心。
第三次自杀在18 岁时,正读高三的琼瑶与大她25岁的国文老师蒋仁相恋,后因恋情曝光,琼瑶母亲大闹学校,老师被解聘,她大学联考也落榜,在双重打击下,她再次吞药自杀,但未成功。
这次自杀是她对爱情和学业受挫的反抗,她不愿接受爱情被干涉、学业受影响的命运,以自杀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和对理想爱情与学业的执着追求。
第三次自杀未遂后,琼瑶继续投身写作,开始在《皇冠》杂志等刊物上发表作品,逐渐积累了一定的名气。在这个过程中,她结识了父亲的学生庆筠,两人因共同的文学爱好而日渐熟悉,进而彼此相爱。
然而这段感情遭到了琼瑶母亲的强烈反对,母亲认为庆筠没有固定职业,家里太穷,不能给女儿带来幸福,但琼瑶不顾母亲反对,在1959年与庆筠结婚。
起初,两人的生活还算甜蜜,还育有一子陈中维。但随着时间推移,生活逐渐变得艰难。两人都靠稿费生活,而稿费不稳定,生活拮据。
后来琼瑶创作出了长篇小说《窗外》并在《皇冠》杂志上发表,一炮而红,事业达到新高度,而庆筠却写不出好作品,遭到频繁退稿,两人矛盾不断加深。
庆筠拿着琼瑶的稿费喝酒、赌钱,甚至把她的师生恋写进小说里,这让琼瑶忍无可忍,最终在1964年春天,琼瑶决定与庆筠离婚。
第四次自杀86岁的琼瑶,在丈夫离世一年多以后选择自杀,晚年的琼瑶身患疾病,她不愿忍受病痛折磨,也不想像丈夫平鑫涛那样在病重时失去尊严,身上插满管子无意识地活着,于是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次自杀是她对衰老、病痛以及生命质量下降的抗争,她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掌控生命的最后时光,保持对生活的自主和尊严。
琼瑶将她一生的经历,以及对感情的执着,通过她的小说反映出来,如她与国文老师的禁忌之恋,这段无疾而终的感情成为了《窗外》的创作蓝本。
第一段婚姻走向尽头,让她对爱情失落与重生有了深刻感悟,为其创作注入了真实情感与深度。
而与平鑫涛的爱情,虽饱受争议,却也为她带来了创作上的新活力,促使她写出更多感人作品。
琼瑶的情感经历使她坚信爱情的美好与力量,这种观念贯穿于她的作品,如《还珠格格》中紫微与尔康等人物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同时,她也体会到爱情的复杂与无奈,像在《庭院深深》中展现的爱情中的猜忌、误会等,使作品中的爱情更具深度与真实感。
其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样,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情感经历。例如,《一帘幽梦》中费云帆那种成熟、体贴又略带沧桑的男性形象,可能就有平鑫涛的影子;而那些在爱情中历经磨难、楚楚可怜的女主角,也反映出她在情感道路上的挣扎与痛苦。
琼瑶的情感经历充满了浪漫与激情,也不乏痛苦和挣扎,这使得她的作品形成了浪漫唯美、情感细腻且略带忧伤的风格,以优美的文字、动人的情节和深入的情感描写吸引读者,让读者沉浸其中。
在她的情感经历中,无论是面对爱情的选择,还是在婚姻中的困境,都促使她从女性角度去思考爱情、婚姻和家庭等问题。
因此,她的作品多以女性为主角,展现女性在情感中的内心世界、需求和追求,体现出对女性的人文关怀。
琼瑶的作品中,人物爱得浓烈纯粹,其背后实则藏着她的人生投影。她笔下的爱情故事多是对传统束缚的挣脱,对自由爱情的向往,这又何尝不是她对命运安排的不认命,在文学世界里构建出自己理想的情感与命运。
如《还珠格格》中,小燕子等人物对宫廷规矩的反抗,勇敢追求自己的生活与爱情,正是琼瑶内心对自由与美好的渴望在作品中的呈现。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琼瑶的自杀是她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极致把控,她不愿接受命运强加于她的衰老、孤独与可能的失去尊严,她用这种决绝的方式表达了对自由和自主的坚持。
她的离去,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在面对命运时的挣扎与反抗,以及对自己所认定的生活方式和生命价值的执着追求。她的作品和她的人生故事,都将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成为华语文学与影视界的传奇与瑰宝。
或许有人会说,琼瑶为了自己的爱情破坏别人家庭甘当小三16年,当现在斯人已逝,身前身后事都会有人去评判,所有的一切随着她的离去,看似画上了句号,可实际上,那些围绕在她身上的道德争议并不会就此消散。
我们缅怀她留下的那些经典作品的同时,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无论身处怎样的时代,无论情感有多么炽热难控,都应当秉持着对他人、对家庭最基本的尊重与责任。
因为每一个看似只是关乎个人选择的行为,都可能如蝴蝶效应一般,给周围的人带来毁灭性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会随着当事人的逝去就被轻易抹去,它会长久地存在于社会的记忆中,成为一种警示,告诫着人们要在感情的道路上做出正确且无愧于心的抉择。
让文学的归文学,道德的归道德,所有的一切随着她的离去,也会渐渐成为被尘封在时光中的一段故事。不论曾经的是非对错,如今都已化为了历史长河里的几缕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