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因“南大碎尸案”张译被喊话,主要是因他主演的电视剧《他是谁》中的 “余爱芹案” 与南大碎尸案高度相似,而该剧未经家属同意虚构被害人私生活混乱等情节,严重伤害了家属感情。
家属喊话张译希望其凭借名气为他们发声主持公道,这一行为引发争议,部分网友认为张译只是按剧本表演,无法决定剧作改编和创作,被家属喊话有道德绑架之嫌。
也有网友未了解家属长文的前因后果,受营销号影响,误认为家属无理取闹在骂张译,才致此事冲上了热搜。
这是受害者家属对电视剧《他是谁》改编的诉求,具体如下:
1、停止侵权行为:要求电视剧的制作方、播出平台及相关责任人立即停止播放包含侵权内容的剧集。
2、删除相关内容: 除已同意删除的婚外情情节外,家属要求删除所有与案件相关的不实虚构情节以及宣传资料中的不当内容。
2、下架相关衍生品: 下架与该剧相关的所有衍生品,以避免侵权内容的进一步传播。
3、公开道歉: 要求出品方等相关责任方公开向家属道歉,承认对逝者名誉和家属情感造成的伤害,恢复逝者及家属的名誉。
4、赔偿精神损失: 家属因该剧的播出及其中不实情节的影响,身心遭受巨大痛苦,要求责任方承担相应的精神损失赔偿。
长期诉讼未果,才有了被害人刁爱青其姐夫在网上发文喊话张译一事。
被害人刁爱青,女,1976 年 3 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沈高镇一个农民家庭,1996 年 1 月遇害,遇害时年仅 19 岁。
1994 年刁爱青高中毕业,复读一年后,于 1995 年 9 月就读于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现代秘书与微机应用专业成教脱产班。
1996 年 1 月 10 日,刁爱青所在宿舍因违规使用电器,作为舍长的她受到连带处罚,之后其状态不佳,闷闷不乐。
当晚吃过晚饭,刁爱青独自出门散心,最后出现在南大附近的青岛路,当时她身穿红花格子外衣,黑色衬里,神情沮丧,未与同学打招呼,之后便失踪了。
关于刁爱青具体的遇害地点和时间并无确凿定论,但警方推测案发第一现场很可能在南大校区附近。
有说法认为凶手与刁爱青可能通过 “打口碟” 认识,但这些多为猜测,并无确凿证据
1996 年 1 月 19 日早晨,南京经历了低温暴雪天气,一位清洁工在南京市新街口华侨路附近发现一个装有受害人残体的黑色手提包,里面是已经切好并摆放整齐的肉片,大致有五百多片。该清洁工本打算拿回家清洗后食用,结果清洗时发现有手指夹杂在肉片中,遂报案。
随后,南京警方于多地发现尸体碎片,包括南京大学南边的大锏银巷、华侨路工地、小粉桥、南大校门及体育场、水佐岗等地,总共发现 2000 多片碎片,且肉片被精细切割,摆放齐整,其中死者的头和内脏均有被加热的迹象。
1 月 20 日至 31 日期间,警方发现了受害人刁爱青的头颅和衣物,最终确认了死者正是刁爱青。
作为建国以来的第一大悬案“南大碎尸案”至今未破,真的如此难破吗?为么什么?
带着疑问我们往下看,至今未被侦破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证据不足:一是案发现场未提取到指纹、毛发等可指认凶手的生物检材,且尸体被加热、切割等处理,破坏了大量证据 。二是没有目击证人,受害人失踪、被杀及抛尸过程无人发现可疑之处,导致线索匮乏。
二、侦查技术受限:案件发生在 1996 年,当时的刑侦技术和资源相对落后,监控设备缺乏,无法获取抛尸过程及相关区域的影像资料。且 DNA 技术等尚未广泛应用,对有限证据的分析鉴定难度大,影响了案件侦破。
三、受害人社交关系复杂:据了解,刁爱青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在南京熟人较少,其社交圈较窄,增加了排查嫌疑人的难度。同时,她失踪前未表现出明显异常,使得警方难以从其日常活动中找到突破口。
四、凶手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凶手作案手段残忍、计划周密,抛尸地点分散却又呈现一定规律,似对周边环境熟悉,能巧妙避开他人注意,且可能有意销毁或隐匿证据,增加了案件侦破的复杂性。
五、信息传播与整合不足:当时信息交流不畅,各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存在障碍,影响了线索的收集和整合。此外,案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后,大量不实信息和谣言干扰了警方侦查工作。
南大碎尸案承载着太多的沉重与遗憾,它不仅是一个未被侦破的悬案,更是萦绕在受害者家属心头多年无法消散的伤痛。尽管时光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案件侦破的难度极大,但警方从未放弃过对真相的追寻,为受害者讨回公道的决心始终未曾动摇。
而这起案件引发的诸多争议,如《他是谁》相关剧情带来的风波,也提醒着影视创作领域在取材于真实案件时应当秉持更加严谨、尊重和敬畏的态度,避免对受害者及其家属造成二次伤害。
我们期待着有朝一日,随着刑侦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可能留存线索的进一步挖掘,这起案件能够迎来拨云见日的那一刻,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让受害者得以安息,让家属的痛苦能得到些许慰藉,还社会一个迟到太久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