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堂建筑文化、济南商埠、济南古巷,展示济南文化旅游资源。
教堂建筑文化(一)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欧洲从十二世纪到十六世纪主要建筑风格。承接罗马式建筑风格,影响了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哥特族是日耳曼民族的一个分支,欧洲中世纪前期,日耳曼民族南下灭了当时西半球最强大的罗马帝国,欧洲进入中世纪黑暗时代。
有一种说法,蛮族南下是因为东边来了一支匈奴人侵略,当时东半球正好是中国的汉朝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匈奴被迫西迁。
哥特式建筑对宗教建筑影响最大。其标志性的特点为高耸的尖塔、绘有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
这时欧洲教堂不仅有宗教活动功能,还有市民集会活动功能,雨果的小说《巴黎圣母院》开头就是在圣母院里演出话剧。
(二)巴黎圣母院
1163年,巴黎圣母院开始建造,到1345年完工,历时182年。欧洲的教堂建造百年很正常,大家捐钱建造,没钱了就停一停,有时也会因为战乱暂停。圣母院是天主教的教堂,原址上,4世纪时是基督教教堂,6世纪时是罗马式教堂。
它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上的西堤岛。这里曾经有索邦大学,居里夫妇在这里上的大学。18世纪法国大革命时期,圣母院遭到破坏,1804年拿破仑执政时期才恢复宗教功能。1831年,雨果来此游览,有感而发写下《巴黎圣母院》。
艾丝美拉达是吉普赛人,一个长期流浪的民族。欧洲各国对吉普赛人的称呼不同,长时间都不知道这个遍布各地的民族来自哪里。后来考证他们原是居住在印度北部的部落,公元10世纪时开始,乘坐大篷车流浪。
但为何不回印度,流浪各地一直是个谜。他们有自己的文化,不会去融入所在地,不与外族通婚。流浪民族多苦多难,但他们的歌声舞蹈却满含热情、奔放。吉普赛女性的主要职业就是拿着塔罗牌占卜命运。
(三)洪家楼教堂、西什库教堂
济南洪家楼教堂,与巴黎圣母院相同风格。济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济南第二大商业圈。建于1902年,北方三大天主教堂之一。另一座哥特式建筑是北京的西什库教堂,如果对这个名字陌生,那它所在的位置一定不陌生,东交民巷。
作为北京最大最古老的教堂,西什库教堂经历了中国近代的风云变幻。1703年开堂,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1887年为扩建中南海,挪到西什库。1900年义和团进京,从6月到8月,围攻西什库教堂两个月。
义和团最早的口号是“反清复明”,与清政府为敌。开放西方传教后,外来宗教不受法律束缚,与当地发生许多矛盾,引起多起“教案”。义和团的口号改为“扶清灭洋”,帮助清政府与帝国主义斗争。
清政府承认义和团合法性,同意义和团进京。两个月时间,义和团不仅在北京杀洋人、灭洋教、进军天津取得“廊坊大捷”。8月14日,八国联军以保护本国人为由,进攻北京。清政府逃往西安,随后签订《辛丑条约》。
(四)索菲亚教堂
蛮族南下,罗马帝国分裂,逐渐形成哥特式建筑风格,分裂后的东罗马帝国形成拜占庭式建筑风格。东罗马帝国也叫拜占庭帝国,仍是一个面积庞大的帝国,从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灭国,一共存在了1058年。
拜占庭式建筑风格受宗教和地理影响,继承罗马式建筑的精神,内饰上受基督教影响。东罗马帝国主体在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东边是中东地区,所以风格上受波斯文化、两河文化影响也很大,如顶部的洋葱头圆穹顶。
东罗马帝国认为西罗马帝国已亡国,自己是罗马帝国的正宗,所以首都君士坦丁堡,完全按照古罗马城的风格建造。代表建筑是圣·索菲亚大教堂,在哈尔滨有个重名的教堂,而且风格相同。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庭帝国的代表,君士坦丁大帝修建它,为供奉智慧之神索菲亚,后来变为东正教堂。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占领这里,将它改为伊斯兰清真寺。
(五)十字军东征
公元7世纪,北边的斯拉夫人、东边的波斯人不断入侵。东罗马帝国的面积不断缩小,建筑风格也有了新的变化。建筑占地面积变小,向更高发展,由一个大穹顶变为多个小穹顶,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
公元9、10、11世纪,东罗马帝国再次兴盛,公元1054年,天主教和东正教发生重大矛盾,教皇互相开除教籍,从此东正教与天主教分道扬镳。为后来的十字军东征埋下伏笔。
从公元1096年到1291年,一共有九次十字军东征。这场持续200年的战争是由罗马天主教皇发起,目的是夺回失地。他们的圣城耶路撒冷,当时在伊斯兰国家控制之下。
教皇为每位出征的骑士发一枚十字架,出征的骑士衣服上印有红色十字,所以叫十字军。九次东征除第一次给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其余皆败。由于无组织无纪律,十字军一路烧杀掠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进攻的不是伊斯兰国家,而是东罗马帝国,因为他们改信了东正教。
十字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后烧杀劫掠,屠城三天。对东罗马帝国是次重创,此后的建筑再无创新,后被奥斯曼土耳其灭国。第九次东征后,欧洲再无力组织新的东征,在东方占领的土地也逐步落入伊斯兰囊中。十字军东征宣告结束,欧洲骑士时代也落下帷幕。这场旷日持久的征战,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运动。
(一)济南开埠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山东是德国势力范围。胶济铁路通车后,1904年,济南开埠跟外国人做生意。从此有了工业、民族工商业。开埠前的1902年,济南市区面积仅2.5平方公里,人口五万。为省级各衙署、济南府、历城县治办公所在地。开埠后的1928年,市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十几万。
济南自古有黄河泺口码头、小清河黄台港码头,漕运便利。再加上胶济铁路、津浦铁路,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便利。开埠打破自闭的城墙,老城里没有多余的空间,于是城西成为新沃土。街名很有辨识度,采用经纬方式命名。从经一路到经十路,从纬一路到纬十二路,棋盘形状纵横交错。新城的中心是经二路纬四路,商铺林立一片繁荣。
新城兴起,民族工商业获得机遇。济南的苗氏兄弟,鼎盛时期,南抵南京,西至西安都有他们的生意。苗氏兄弟早期在泺口做粮栈,获利后在新商埠做粮栈,垄断南方北上的生米生意,北方南下的高粱生意。
一战是中国发展的黄金十年,苗氏迅速做起面粉和纺织生意,成为山东最大的商业巨头。德国、英国、美国、日本在济南设有领事馆,外国人在商埠区开店与中国人做生意。中国的民族资本想要进一步做大,只靠自己的资金是不够的。于是1906年,德商在济南开设第一家银行,德华银行。随后外资银行如雨后春笋成立起来。
(二)百年老店
济南百年老店有:宏济堂、瑞蚨祥、阜成信、亨得利、裕鲁当铺、隆祥布店、皇宫照相馆、燕喜堂、泰丰园......。《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原型是北京同仁堂的乐镜宇。剧中有一段讲年轻的白景琦闯济南,开创黑七泷胶庄,原型是1907年的济南宏济堂。最初宏济堂在院前大街,1916年于院东大街(泉城路东段路北)设总店(东号),1920年设一支店(西号),1935年设二支店(中号)。西号前楼为西式风格,后楼为中式风格,中间为院落,带东西厢房。
制锦市是当时连接老城和商埠区的纽带,制锦市,顾名思义与染布有关。《大染坊》的原型张东木,他的故居和东元盛染坊就坐落于锦屏街和锦缠街之间的居民区里。
中华老字号瑞蚨祥,1862年创建于济南,创始人是孟子的后裔。1862年瑞蚨祥在院西大街设总店,泉城路设昌记布店、鸿记绸布店。1958年将院西大街店并入泉城路隆祥布店,将经二路隆祥西记并给瑞蚨祥。
(三)文化建设
商埠公园,始建于1904年,济南第一座公园。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公园。门口西侧有一个老济南风味小吃。
小广寒电影院,始建于1904年,是济南第一个电影院。
日本同仁会济南医院,始建于1917年,是现在的省立医院。
齐鲁大学医科附设医院,始建于1917年,是现在的齐鲁医院。
济南教会医院若瑟医院,始建于1925年,是现在的市立二院。
洪家楼天主教堂,1906年落成,华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
基督教自立会礼拜堂,1926年中国人筹资设计并建造。
齐鲁大学,1902年,美、英、加三国基督会创办山东省基督教大学,成为齐鲁大学前身。曾与燕京大学齐名,为华北第一学府,老舍曽在此任教。1952年拆分给山东大学、济南大学、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1926年,军阀张宗昌将山东六个公立大学合并成省立山东大学,下属的省立高级中学成为今省实验中学。
济南古巷文旅资源(一)鞭指巷
鞭指巷,老济南的名片,保存了一些旧民居。泰运昌辰旧址、鞭指井和状元井都在民宅中。济南被称为“泉城”,能考据出名字的有七十二泉,很多都在老百姓的院子里。
鞭指巷,因有鞭子、缰绳、鞍子的手工作坊而得名,这里也有票号钱庄、大户宅院,以及布政司、都司、都察院等衙门。乾隆三十六年的《历城县志》中记载这里叫鞭子巷,民国十三年的《续修历城县志》中记载这里叫鞭指巷,估计是口音的原因。
济南出过两位状元,一位是元朝的张起岩,另一位是清朝的陈冕,陈冕家就在鞭指巷的9号院和11号院。
(二)双忠祠街
鞭指巷北端是双忠祠街,向左转,这条街上的民宅中有广福泉、天净泉、不匮泉、一座吴家公馆、一座孙家公馆,都是老百姓在居住。
向前走到路尽头,右手边是双忠祠,旁边是双忠泉和碑刻。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清兵入关,绕过北京直取济南。山东巡抚御史宋学朱、历城知县韩承宣率领留守城内的千余名乡兵顽强抵抗。城陷后宋、韩二人殉国,后人为纪念二人修建双忠祠,清康熙四十五年乡人复修,掘地时涌出一眼泉,取名双忠泉。
双忠泉左手边是高都司巷街,沿路南行与将军庙街交汇处是天主教堂、慈云观。教堂原名叫圣母无染原罪堂,1866年,方济各会建教堂与大门同时落成。双忠泉右手边是启明街,沿路北行有华家井、启福泉、启禄泉、启寿泉、启喜泉、以及两眼无名泉。
走一段回头路退回到双忠祠街上,一条与它交汇的南北向路叫西公界街。沿路北上,左手边是慈林院街,右边是公界泉。再走一段,左手边是水胡同,右手边是孟家胡同,福德泉、孟家井。下一条胡同左转,会看到题壁堂,以前它是戏楼,现在大门紧闭杂草丛生。隔壁是吕祖庙(昇阳观),供奉吕洞宾的道观,香火挺旺盛。
西公界街再向北行左手边有放生池、雪泉,西公界街的这段路也叫寿佛楼后街,右手边有一座西公界街传统民居,向北走到北端便是大明湖路。
省府前街是省政府所在地,街上有一眼玉环泉。西贡墙根街上有面状元墙,记载山东在科举考试中所有中地的状元。
(三)芙蓉街
芙蓉街上数十家网红小吃,荟萃全国的美食,历史文化区的街道盘根错节,可分成芙蓉街区、曲水亭街区、百花洲三个部分。老济南有许多顺口溜传承历史:东更道、西更道、王府池子二郎庙,前帝馆、后营(油)坊、正觉寺街南门上。东芙蓉、西奎文、曲水亭街后宰门。
老济南的民俗文化根植其中,微雕、面人、牙雕经久不衰。鲁菜代表:吊炉烤鸭、灌汤包、糖醋鲤鱼、油旋、九转大肠、盘丝饼飘香四溢。
芙蓉街从南向北行,左手边有芙蓉泉。住在芙蓉泉旁的张竹铭先生,1932年开办迦南商行,经营农药生意,做过纺织生意。更早时,这里是清朝诗人董芸的故居。
右手边有一座关帝庙,面积很小,看庙的老大爷在里面养了很多花草。芙蓉街5号是水芝泉、38号关帝庙内关帝庙泉、39号吉舜阁内武库泉、61号水华泉、72号朱砂泉。
芙蓉巷横亘于芙蓉街南端,保留了三间传统民居。
轱辘把子街从芙蓉街北端起,至贡院(文庙)向右延伸到曲水亭街。
西辕门街:东起西更道街,西止平泉胡同,北临王府池子街,南临芙蓉巷。清代在巡抚衙门的西辕门外而得名。
金菊巷短短几百米,隐藏着一个著名的建筑群,从1号到7号是燕喜堂及传统民居群,燕喜堂在老济南赫赫大名,鲁菜四大菜馆之一。
翔凤巷完全是现代老百姓的住宅,没有过多色彩。
平泉胡同北起王府池子街南口,南至芙蓉巷,东临西更道街,西邻芙蓉街。长147米宽2.8米,石板路面有旧平房住宅,因旧时东小神龛下有一眼平泉而得名。平泉胡同11号是银珠泉。
马市街在济南府学(孔庙)南门,古时因尊重孔子,经过府学门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将马拴于此街,故而得名。
起凤桥街,王府池子之水流经此街,形成宽约两米的小溪,溪上有一座名叫起凤的石桥,附近又有一眼起凤泉,故而得名。推开木窗便可看到潺潺流水,小溪清澈至极,荇菜翩翩起舞,鲤鱼穿梭其间。
王府池子街幽深曲折,中段有濯缨泉、濯缨泉东北侧有灰泉、19号有清泉。旁边的张家大院保留了相对完好的老建筑。
(四)曲水亭街
曲水亭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恰似江南。明清时期这里终日聚集着文人墨客,坐在溪边垂柳下品茗、对弈。曲水亭街12号是无名泉、15号佐泉和佑泉、31号无名泉、南首刘氏泉。
西更道街是王府池子边的巷子,北起曲水亭街,南止芙蓉巷。长度为四百多米的石板路,为古代打更时所走的道,因而得名。西更道街2号是碧玉泉、4号云楼泉、20号源泉。
珍池街1号同元泉、中段珍池、珍池南邻王庙池。旧时珍珠泉水汇入珍池,穿过民居抵达曲水亭街溪流中,那时的珍池有很多的鱼虾。后来因修建珍珠泉宿舍,珍池的水源玉带河被截断,水质逐渐变差。1982年重修,1993年被填埋后又被重修。
后宰门街,轱辘把子街过了曲水亭为后宰门街,街首是一座基督教礼拜堂,向东行除了清末的田家公馆、同元楼饭店及后宅传统民居是老建筑,其他都是仿古建筑。但它并不同于宽厚里和大观园的纯商业,而是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雕刻、编制等传统手工制作、传统美食,更有传承意义,山东书局里展览许多摄影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