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每月排精21次可降低22%患癌风险,可信吗?

纵横知识 2025-03-03 20:58:2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搞了一项长达18年的追踪调查,研究对象是29000多名男性,他们想看看,男人排精的次数和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

最后他们发现——每月排精21次以上的人,患前列腺癌的概率比那些次数少的人低了22%。

听起来好像是个“多做有益健康”的结论,但事情真有这么简单吗?

前列腺癌到底是个啥?

咱们先搞清楚,前列腺癌是个啥东西。前列腺,这个小器官,男人都有,它长在膀胱下面,包裹着尿道,主要负责制造精液里的部分成分,确保小蝌蚪们能舒服地游出去。

可就是这么个不起眼的家伙,有时候也会出问题,比如增生、发炎,甚至是癌变。

前列腺癌,简单来说,就是前列腺里的细胞开始不受控制地疯长,最后变成肿瘤。这病早期没啥症状,等到你感觉尿频、尿急、尿不尽,甚至连夜里都要跑好几次厕所时,可能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

要是再严重点,癌细胞扩散,连骨头都会疼得不行。

排精真能预防前列腺癌?

先别急着把这个研究当成“多多益善”的借口,科学研究讲的是相关性,不是因果性。

就像你发现每天喝可乐的人更容易胖,这并不意味着可乐本身就是长胖的唯一原因,可能是他们平时吃得多、运动少。

哈佛这项研究确实发现了排精次数多,前列腺癌风险低的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多排精”就是预防前列腺癌的灵丹妙药。这其中可能涉及多个因素,比如:

前列腺“定期清理”理论:多排精可能会帮助清除前列腺里的某些有害物质,减少炎症和癌变风险。

荷尔蒙水平:排精和男性体内的性激素水平有关,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前列腺细胞的生长。

生活方式因素:一个能保持规律性生活的人,往往整体生活状态不会太差,比如饮食、运动、心理健康等都可能比那些长期压抑、压力大的人更好,而这些因素本身就可能降低癌症风险。

不能简单地说“多排精就能防癌”,而是要看整个生活习惯的综合影响。

真要每个月21次?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已经在盘算了:“21次……算下来得三天一次,真的有必要这么精准吗?”

没有一个“必须达到的神奇次数”。研究里提到的21次,只是一个统计数据,并不是说少于21次就一定会得癌,多于21次就一定不得癌。

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硬要去追求这个数字,反而可能带来心理负担,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

更何况,预防前列腺癌,光靠排精是远远不够的。

如果你每天抽烟喝酒、狂吃红肉、不运动,指望靠多排精来降低癌症风险,基本上就像是往油锅里倒点水,指望它不冒烟。

除了排精,还有哪些靠谱的方法?

想让前列腺健康点,咱们得从多个方面入手。

1.吃点好东西

有研究发现,西红柿里的番茄红素可能有助于降低前列腺癌风险。吃点番茄炒蛋,喝点西红柿汤,可能是个不错的选择。

还有深海鱼,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也被认为对前列腺健康有益。

2.别老坐着

长期久坐会导致前列腺血液循环变差,容易引起炎症甚至增加癌变风险。

如果你是个天天坐办公室的上班族,记得隔一段时间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哪怕只是去接杯水、伸个懒腰,都比一直坐着强。

3.别憋尿

老憋尿会让膀胱和前列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导致炎症甚至影响排尿功能。

该上的厕所就上,别觉得麻烦。

4.别太焦虑

长期焦虑、压力大,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受到影响,而激素失衡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的风险。

要是工作压力大,不妨找点放松的方式,比如听听音乐、散散步,甚至打打游戏,只要不过度,都是可以的。

结论:可信,但别太当回事

哈佛的研究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它只是一种统计相关性,而不是因果关系。你不能指望靠“排精”来解决所有问题,更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预防手段。

要让前列腺健康,得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饮食、运动、生活习惯等等。

如果你本来就有正常的性生活,那就继续保持,没必要特意去追求“21次”这个数字。

要是你的生活状态本身就不健康,那光靠多排精,也改变不了什么。

真正的健康,永远是综合因素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行为就能决定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前列腺癌防治指南》(2023年版)

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报告(2022年)

2 阅读:21
纵横知识

纵横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