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奇妙的现象被称为 “主观厌恶定律”。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初次见到某个人时,内心毫无缘由地就产生了厌恶感,而在后续的相处过程中,你会发现这个人真的有诸多让人讨厌之处,并且这种讨厌的感觉还会与日俱增。
这种现象并非毫无根据的偏见,而是有着深层的心理原因。比如,潜意识中负面记忆的重现可能导致我们对初次见面的人产生厌恶。假设你小时候曾被一个眼神凶狠、说话尖酸的人欺负过,这段经历在你潜意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长大后,当你遇到一个有着相似眼神和说话风格的人时,即便对方什么都还没做,你也会不自觉地将过去的厌恶情绪转移到他身上。
再从 “相由心生” 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眼神、神态往往能反映出其内心世界。内心善良、积极向上的人,眼神通常温和友善;而内心阴暗、自私自利的人,眼神可能会透露出冷漠和算计。我们的潜意识会敏锐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信号,从而产生喜欢或厌恶的情绪。
以相亲为例,曾经有一位女生分享她的经历。她和相亲对象初次见面时,对方穿着邋遢,头发油腻,说话时还带着一种傲慢的态度,这让她瞬间就产生了厌恶感。但出于礼貌,她还是和对方继续接触了一段时间。结果,后来她发现这个男生不仅在生活中十分懒散,而且在处理问题时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这也验证了她初次见面时的直觉。
听到声音就心烦意乱在感情世界里,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那就是曾经亲密无间的情侣或夫妻,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的甜蜜热恋逐渐走向厌烦。当一方听到另一方的声音时,不再是满心欢喜,而是莫名地心烦意乱 。
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长期积累的负面情绪、日常生活的压力传递、情感上的疲劳感以及缺乏新鲜感的关系。比如,夫妻二人在生活中总是因为一些小事争吵,矛盾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负面情绪不断累积。一方工作上压力很大,回到家后,伴侣的关心问候在此时都可能被当成压力的来源,从而产生抗拒情绪。又或者两人的生活一成不变,每天重复着相似的对话和情境,让彼此之间的交流变得枯燥乏味,逐渐对对方的声音感到厌烦。
当一段感情发展到听到对方声音就烦躁的阶段,说明双方之间的关系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调整,感情很可能会走向破裂。
拒绝肢体接触在人际交往中,肢体接触是关系亲疏的重要体现。当我们对一个人从有好感逐渐转变为讨厌时,肢体接触的变化会非常明显。曾经相爱的两个人,在热恋期时,牵手、拥抱、亲吻都是自然而然的亲密举动。他们会在走路时不自觉地牵着手,拥抱时紧紧依偎,亲吻时充满爱意 。
然而,当感情出现问题,其中一方开始讨厌另一方时,这些肢体接触就会成为一种负担。牵手会让他感到不适,拥抱会让他想要挣脱,亲吻更是会让他产生生理上的厌恶。这种从渴望亲密接触到抗拒肢体接触的转变,是感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朋友关系中也是如此,曾经亲密无间的好友,可能因为一些矛盾,开始避免身体接触,连简单的拍拍肩膀都变得很不自然。
不想对方出现在生活中当你生理性讨厌一个人时,会从内心深处抗拒对方进入自己的生活,甚至看到对方用过的东西,都会产生抵触情绪。在生活中,这种表现十分明显。比如,合租的室友让你心生厌恶,你会发现自己开始排斥使用对方用过的公共物品,像厨房的炊具、客厅的遥控器,你可能宁愿自己重新购置,也不愿触碰对方碰过的。而你自己的私人物品,更是绝不允许对方有任何触碰的机会 。
这种状态下,两人的关系已经陷入了一种极度僵持的局面,彼此之间充满了火药味,一个小小的导火索,就可能引发激烈的争吵。在婚姻关系里,这种情况尤为棘手。夫妻双方如果到了这一步,还没有做出改变,那这段婚姻很可能会以离婚收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表现是人类大脑对外界风险的警惕机制在起作用。当我们察觉到与某人相处存在危机,不舒服的感觉就会触发 “防御机制”,让我们下意识地远离对方,保护自己。
结语:听从身体的信号生理性讨厌一个人,会通过初次见面的莫名反感、听到声音就心烦意乱、拒绝肢体接触、不想对方出现在生活中等行为表现出来。这些表现是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也是身体在向我们发出信号。
我们应该尊重身体的这些反应,当发现自己对某个人有生理性的讨厌时,不要强行压抑自己的感受,也不要试图去改变对方,而是要及时远离让自己不舒服的人,给自己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社交环境。毕竟,我们的生活应该充满阳光和快乐,而不是被讨厌的人带来的负面情绪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