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郑洞国进京当厅官,妻子嫌工资低改嫁富商,20年后哭求复婚

野史记录 2024-06-21 14:59:20

1952年,郑洞国接到了调令,进京就任新的职务。郑洞国当时被安排的职务是水利部参事,该职务的行政级别属于厅级,所以郑洞国进京后就是厅级干部了。

离婚

按照老一辈的说法,这是当了京里的厅官,是值得庆祝的大好事。郑洞国接到调令以后,决定携全家北上进京赴任,但郑洞国的妻子陈碧莲却在此时表了态,“要去你自己去,我就留在上海,哪里也不会去”。

陈碧莲如此果决的态度,让郑洞国突然有些陌生,因为陈碧莲嫁给郑洞国这么多年来,始终都与郑洞国相亲相爱,类似如今这般强硬的态度,还不愿意跟着郑洞国一起北上的做法,这还是首次。

上海富庶,灯红酒绿,陈碧莲在上海生活这么多年,早已习惯了这里的一切,对于北上进京有所抵触也能理解,这是郑洞国最终选择尊重陈碧莲的想法,自己独自北上的重要原因。但郑洞国没想到的是,时间仅仅过去一年,陈碧莲就给他写了一封信,并在信中提出了离婚。

对于妻子突然提出离婚,郑洞国显然是不理解的,因为他与陈碧莲结婚多年,感情始终深厚,期间也并未有什么裂痕,何以让陈碧莲突然如此决绝?郑洞国想不明白,不禁为自己这一生的坎坷婚姻感到沮丧,却还是同意了妻子的提议,在离婚协议书上签了字。

不过,陈碧莲20年后却追悔莫及,甚至一度哭求与郑洞国复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包办婚姻

郑洞国是湖南人,出生在旧社会,人生中许多事情都还饱受旧思想的束缚,包办婚姻就是其中之一。郑洞国父母给他订下的第一门亲事就是包办婚姻,女方叫覃腊娥,自幼没读过书,年龄也比郑洞国大了整整8岁。

但在郑洞国的父母眼中,这些都不是问题,反而是覃腊娥的优势。毕竟“女子无才便是德”,女人有没有文化不重要,重要的是恪守妇道,勤俭持家,这才是他们喜欢的好儿媳。至于年纪大了一些,这就更好了,因为覃腊娥嫁给郑洞国时,郑洞国才14岁,年纪大些可以更好的照顾丈夫。

但问题是,郑洞国处于的时期是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而且他还是接触新思想较早的年轻人。在那个年代接触了新思想的年轻人,许多都会追求自由恋爱,对包办婚姻有着天然的抵制,因此出现老家妻子不受丈夫待见的情况屡见不鲜。

郑洞国却没有这样,他对包办婚姻没什么好感,却对覃腊娥十分尊重。自从覃腊娥嫁入郑家的第一天起,郑洞国就没有给过她脸色看,即便后来外出参军,又随军四处征战,心中也始终惦记着家里的发妻,甚至还想着自己当了大官,就将父母妻子接到城里享福,完全没有另觅新欢的打算。

郑洞国出身黄埔军校,又几经战阵立功,很快被提拔为团长。物质生活提升,战局也暂时稳定,郑洞国赶紧与家里联系,却不料惊闻噩耗。

原来,郑洞国高兴地回了许昌见家中长兄,询问自己妻子的近况时,长兄却不答话,只顾着一口又一口的吸烟。长兄的沉默让郑洞国感到一丝不安,追问之下长兄终于抬头,满脸愧疚的告诉郑洞国,自己没有照顾好弟妹,就在郑洞国随军出战期间,覃腊娥患风寒离世了。

听到妻子离世的消息,郑洞国如遭雷击,当场昏厥。再次醒来的郑洞国控制住情绪,忍痛处理了家中的一些后事,安顿好一切后才返回部队。却不想短短月余时间,家里再传噩耗过来,父亲乘船时遭遇劫匪遇害,令郑洞国再遭重创,急急从部队回老家,为父亲办理后事。

从此以后,郑洞国将所有心思投入到军队之中,在此期间作战勇猛,又得到杜聿明的信任,军旅生涯顺风顺水,军中的官职也不断晋升,即便放眼黄埔军校毕业的同学,也属于名列前茅。

尤其在抗日战争时期,郑洞国曾率部与日寇血战三昼夜,尽管最终失败了,却依然因为拼死抵御外敌而赢得尊重。彼时,郑洞国年轻有为,在军中的前途又光明无限,再加上抗日战争期间展现出来的爱国情怀,成为诸多适婚女子追求的对象,一时间媒婆接踵而至,正值妙龄的陈碧莲就是在此时出现在郑洞国的面前。

新的恋情

陈碧莲初见郑洞国时只有17岁,全身散发着青春的气息。陈碧莲的父亲是有名的大律师,还是同盟会成员,在当地颇具影响力。陈碧莲算是出身出香门第,自幼接受教育,一举一动尽显大家闺秀的风范,这一点与覃腊娥的稳重持家截然不同,令郑洞国眼前一亮。

而郑洞国也正是人生得意之际,年轻的脸庞上透露出一种战场上历练过的刚毅,这一点陈碧莲身边的同龄人中基本见不到,毕竟她平时接触的男子更多是书生类型,反而对这种一身戎装、满脸果决的年轻男子没什么抵抗力,仅仅是在亲戚家做客时见了一面,两人便坠入爱河。

彼时的爱情正值青春年少,两人的爱情十分纯粹,郑洞国对陈碧莲疼爱有加,陈碧莲对郑洞国也是难分难舍。郑洞国身为军人,随时都要随军开拔,不可能长期在家与陈碧莲厮守。但陈碧莲从不抱怨,每当听闻郑洞国的部队退到后方修整,她就会抓住这个短暂的安稳时机,不远千里的去找郑洞国,享受几日到十几日不等的甜蜜时光。

后来,郑洞国在前线跟着杜聿明打仗,陈碧莲则在后方跟着杜聿明夫人曹秀清干工作,两人也算是志同道合了。

那时候的陈碧莲格局还不小,一次到前线跟随郑洞国慰问将士们时,亲眼见到伤亡将士们的悲惨处境,毅然提出要捐款补贴这些伤亡将士,令郑洞国当场对陈碧莲敬礼,心中也对这位夫人多了一丝钦佩。

郑洞国得知夫人的心意以后,当场表示自己愿意掏个人腰包捐款,令伤亡将士的家属感动万分。这件事发生以后,迅速在军中传开了,除了郑洞国号召军队中连级以上干部捐款外,不少人为了帮助战友家属,也纷纷慷慨解囊,这场面在国民党军队是十分罕见的。

时间来到1943年,郑洞国与陈碧莲的婚姻迎来了一次巨大考验。郑洞国在这年接到调令,上级安排他担任中国驻印军新一军军长。

该军的前身是中国远征军,后来因为在前线失利折返到印度,这次安排郑洞国过去的用意是重新整顿部队,准备再打回缅甸,也就是要求郑洞国率部远征,意味着郑洞国这次远行,要与妻子陈碧莲分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具体时间不详。

而且,郑洞国率部在异国他乡征战,生死难料,若郑洞国遭遇什么不测,他们这一别可能就是永别。因此,郑洞国与陈碧莲此次分别是历次分别中最艰难的一次,对生命和情感有着双重考验,但陈碧莲在这次分别中经受住了考验,并展现出相当果断的一面。

中国与印度之间,横亘着喜马拉雅山脉,成为两国之间来往的最大阻隔。若想从陆地来往两国,没有准备充足的队伍肯定做不到,而且风险非常高,陈碧莲一个弱女子,想要像以前一样去看望郑洞国显然不现实。

除此之外,中国在二战期间前往印度还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乘坐飞机,通过驼峰航线飞往印度。这种方式同样危险系数很高,毕竟驼峰航线是唯一的航线,也是危险最大的航线,在这条航线中出事的飞机不在少数,却又是不得不走的空中通道。

陈碧莲当时深知驼峰航线的危险,但也无惧这种危险,数次乘飞机去见郑洞国,两人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郑洞国来到上海出任第三方面军副司令,承担起诸多重要城市的接收工作。当时的国民党就已经非常腐败,接收工作又是肥差,许多富庶之地的国民党接收大员都趁火打劫,不仅霸占富户的资产,甚至连对方的姨太太也不放过。

追悔莫及

上海首屈一指的富庶城市,更是成为国民党接收大员们的敛财重地,郑洞国虽然没有亲自参与此事,但多年来的征战积累,以及现有地位,让他的财富也足以随意花销。陈碧莲陪伴郑洞国多年,如今终于在上海安顿下来,出入都乘坐小汽车,往来的都是非富即贵的阔太太。

陈碧莲虽然家境不俗,但毕竟是书香门第,对物质的追求并不高。但在上海与这些阔太太接触以后,陈碧莲总算是开了眼界,原来钱可以这样花,生活可以如此奢靡,让她逐渐沉醉其中。

可惜好景不长,国民党的腐败毕竟得不到人民的支持,解放军一路势如破竹,东北局势急转直下。当年郑洞国去东北时,陈碧莲就不愿意跟着,他早已习惯了上海的奢侈生活,不愿意去东北的苦寒之地。

不过,陈碧莲的生活来源还是要依靠郑洞国,随着郑洞国起义,郑洞国进入了一个靠劳动换取财富的新世界,自然没有那么收入了。1952年,郑洞国进京当厅官以后,工资足以养尊处优,但对于陈碧莲而言却是杯水车薪,陈碧莲竟然在此期间与上海富商相好,离开了郑洞国。

1953年,陈碧莲向郑洞国提出离婚,原因是郑洞国的工资太低,郑洞国也没纠缠,两人就此分别。陈碧莲改嫁富商以后,继续过阔太太的生活,可惜陈碧莲的好日子没能过多久,富商就因为犯事入狱,资产全部被没收,出狱后也没能东山再起,而郑洞国的日子却过得风生水起。

20年后,穷困潦倒的陈碧莲开始后悔了,哭求郑洞国复婚,但遭到郑洞国拒绝,因为他当时已经另外开始了一段新的婚姻,他觉得很幸福。但郑洞国对陈碧莲还是有感情的,资助了她一些钱,又帮她找了一份工作,还让自己的孙子、孙女称呼陈碧莲为“上海奶奶”,算是为他们之间的感情画上一个句号。

0 阅读:6

野史记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