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产业是中国传统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输、耕作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
但近30年来,中国的驴存栏量急剧下滑,已不足90年代峰值的五分之一,这一转变反映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的深刻变迁。
养了几千年的驴,如今却缺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驴在中国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国北方的先民就开始驯养和使用驴,到了商周时期,驴已经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耕作动力。
与此同时,作为交通运输工具的驴也大显身手,沿着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送往远方。
随着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驴逐渐在中国北方广泛应用。
驴体型较小,耐劳力好,适合在平原、沙漠、草原等地拉犁、拉磨、运货。
与之相比,牛更适合南方水稻地带泥泞地面的耕作,这就是中国南北方在畜力使用上有所不同的根本原因。
进入20世纪,机械化农业逐渐兴起,拖拉机、水泵、运输车逐步淘汰了畜力。
然而在2000年以前,中国大部分农户仍然使用畜力耕作。
驴作为北方主要畜力,其数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头以上。
21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传统农业面临巨大冲击。
农机和化肥的应用更加广泛,畜力耕作逐步被淘汰,仅用30年时间,驴的数量就急剧下滑到220万头,不足全盛期的五分之一。
东阿阿胶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阿胶生产企业,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明代。
东阿阿胶利用独特的养殖及加工技术,产品名声大噪,被誉为“国宝级中药”。
近年来,东阿阿胶面临原料荒的巨大压力,东阿阿胶每年需要400万张驴皮来保证药品生产。
但我国驴存栏量的急剧下滑导致皮革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国内每年只能提供180万张驴皮,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于是东阿阿胶被迫从国外进口大量驴皮弥补原料短缺。
这一行为引起环保人士强烈不满,他们认为中国企业的过度购皮行为破坏了非洲的生态系统,部分野生驴种已经面临灭绝的威胁。
但对东阿阿胶来说,进口驴皮也实属无奈之举,没有足够的驴皮做原料,阿胶药品的产量将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为确保皮革供给,东阿阿胶不惜重金从世界各地搜罗驴源,公司在国内外投资建立多个养殖基地,并从非洲大量进口活驴。
尽管饱受争议,这些举措暂时缓解了皮荒的压力,保证了阿胶的正常生产,但从长远来看,依赖进口驴皮难以为继。
随着非洲国家加强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力度,野生动物的捕猎和出口将面临更多限制,这无疑会推高皮革的价格,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
皮荒一日,产量堪忧;皮贵一分,成本难承。
河间驴肉火烧源远流长,是北方的特色美食之一。
其主要原料驴肉营养丰富,鲜嫩可口,深受消费者欢迎,但随着我国驴存栏量的不断下滑,驴肉火烧业也遭遇前所未有的原料荒。
河间、保定等地作为传统的驴肉加工基地,现在的驴肉主要依靠从西北地区购买,这不仅增加了成本,还面临来源和质量的风险。
许多火烧店老板都在头疼驴肉的供应问题,他们这里所需要的驴肉,主要看身材肥大、肉质鲜嫩。
但现在外地运来的小驴居多,瘦的屠宰后根本没几斤肉,一些老板还担心外地驴肉的安全性问题,生怕带病驴流入食品加工,影响口碑。
事实上,种驴日益稀少也是业内普遍面临的难题,母驴妊娠期长,每年只能生一驹。
许多农户为追求快速经济效益,已经放弃了养殖母驴,市场上的公驴价格越来越高,种驴数量严重不足。
于是业内便有了这样一种说法:这行吃老本,没几年就吃完了;要想从长远发展,还得让母驴给生几胎小驴驹。
种驴保障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如果种驴断了,驴肉火烧的基本原料也就断了。
业内人士分析,驴肉火烧行业过分依赖屠宰,没有建立完整的产业链,它的原料来源完全外部依赖,没有自我补充的机制。
这使整个行业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冲击,也难以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驴产业主要是以屠宰驴只获取皮革和肉类为主,这种相对粗放的发展路径无法充分利用驴的综合价值,也难以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增长。
因此,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许多专家指出,驴奶是驴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
驴奶营养丰富,含蛋白、钙、锌等多种人体必需营养,其成分与母乳较为接近,虽在蛋白质、脂肪方面比重低于人牛乳,但对于部分过敏、肠胃较弱的人群受用性较好。
从一定程度上,驴奶也很适合作为婴儿配方奶粉,这为驴奶开发出广阔的人乳替代品市场。
与普通奶牛相比,母驴的产奶量较低,但优质驴奶每升的价格约为80-100元,远高于牛奶。
市场前景广阔。
而且,驴奶中特有的抗菌肽等成分,也可开发出多种保健品和护肤品。
除此之外,发展驴旅游、驴体验等业务也是行业创新的重要路径。
现代人压力大、生活单一,驴作为体型较小、性格温顺的坐骑,十分适合发展休闲运动和互动体验。
这不仅丰富农村旅游内容,也能带动驴的饲养量提高。
在欧美等地,驴还是重要的宠物和伴侣动物,它们温顺可爱的性格深受儿童喜爱,这同样为我国的驴产业开拓了新的市场方向。
所以,驴产业的发展必须跳出传统思路,深入挖掘驴的综合利用价值,拓宽产业链和经营模式,推动转型升级,这是摆脱困境、走向繁荣的必由之路。
转型升级的道路漫漫,驴产业仍需政策引导和资本助力。
业内人士建议,应出台补贴等措施扶持驴养殖,鼓励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建设,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育优质种驴,提升养殖水平。
的确,驴产业的转型升级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力量共同推进。
具体来说,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政府应制定扶持政策,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手段,降低企业和农户的养殖成本,鼓励其投入驴业。
这是壮大种驴存量、推动产业发展的基础。
第二,支持和培育龙头企业,让它们通过产业链打造,带动上下游协作,形成规模效应。
这有助于驴业快速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运作。
第三,加大科研投入,深入开展驴的遗传育种和繁殖条件研究。
通过培育优良品系,不断提高驴的繁殖效率与品质,这是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第四,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开发驴奶等高附加值新产品,丰富市场供给,拓展消费群体。
这能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刺激上下游的积极性。
如果能统筹考虑、并重发力,相信在产业链协作的推动下,我国驴业必将重焕生机,在美丽乡村里再现繁荣景象。
这需要政企研各方用心用力,共同推进,方能如愿以偿。
相信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共同努力,驴产业必将获得新生,到那时,万顷绿野,牛羊成群结队,驴的叫声再度响起,农村的烟火人家也将重现生机。
羽诺
没吃过没得卖
西戈
都炼成阿胶。
面包树
广告[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