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民谣为何广泛传,播蔚然成风?

燕飞说剧 2023-03-07 17:41:36
引言

汉朝时期的汉赋和民谣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史的一个文学小高潮,两汉时期,乡间盛行风谣。

百姓、学子常常会以歌谣的形式对周边的人或事物加以褒贬,表达个人的爱憎喜怒,从而广泛传播,对国家政治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今的民谣指的是民间流行的带有民族色彩的歌曲,大多与宗教、爱情、工作、战争、生活相关,民谣能够切实的表现一个民族的情感。

今日的民谣与两汉时期的民谣却多有不同,两汉时期的民谣是平民百姓参政议政的主要媒介。

民谣不仅促进了侠风的生长,表达了百姓对官员和周遭事物的喜恶,成为了上级考核官员的重要方式,而且还被专人收录在专门的行政机构中。

如汉乐府、《汉书》、《后汉书》和《史记》就收录了大量民谣。

随着民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两汉时期还出现了“举谣言”制度和利用民谣造谣、造势的社会情况。

那汉代的谣言究竟有何魅力?它能够在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理念

儒家思想非常关注统治者与百姓之间的关系,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曾劝诫过天子重视百姓的意见,李世民当年也曾推崇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精神理念。

汉朝时期,君主收集民意,体察民情的方式有很多种,而民谣就是极其重要的一种。

两汉时期所盛行的民谣主要分为三类内容,第一类是对人物进行褒贬,如果官员为政不廉,损害百姓的话,那乡里民众就会以唱民谣的方式对其进行贬斥。

第二点是评价事件的作用,每当国家有大事发生或乡间有大事发生之时,乡间的民众就会以民谣的形式对此事件做出详细的描述和评论。

由于当时的统治者对于普通百姓的思想禁锢不算严重,因此民间民谣在评判事件的时候,观点也较为尖锐,或褒或贬,无所避讳。

第三是议论时政,乡间的民谣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会对皇帝立储、选后、封侯、军国大事和政治变动等影响力较大的政治事件作出评议。

汉朝末年政治黑暗,弊端丛生,官员在选官之时行贿受贿,出现了任人唯亲、贪污腐败的事件。

乡间民谣能够一语中的抨击汉代官僚集团的问题,发挥民众监督的作用。

民谣一般流传于百姓街头巷尾之间,是一种简短的韵文,是特定时代、特定事件、特定政治背景下的产物。

它作为一种口头诗歌,真情实感的将百姓的生存状况和情感表达了出来,是社会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发挥出了其公共舆论的作用。

二、民谣制度在民间迅速兴起与时代环境息息相关

民谣制度之所以能够在汉代兴起,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一,统治者对于儒家观念的重视。汉朝时期,帝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推上了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也广为流传,为大众所接受。

儒家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对国家的兴衰起着决定性作用,唯有统治者注重德行,重视民意,做出合乎民众期待的决策和法规,他们的统治才能长久。

因此在儒家学子看来,来自民间的言论歌谣不仅能够展示民意,更能起到监督政府决策的作用。

该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了谣的作用,谣是民众心里的真实流露,切实的反映出了民心向背。

谣言既关乎到百姓对官员君主的接受程度,也能够起到造势的作用,因此后来王莽篡夺汉家天下的时候才会耗费大量精力,制造谣言为自己造势。

第二,统治者设立了举谣言制度,进一步促进了民谣的广泛传播,为歌谣赋予了合法价值。

举谣言制度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时代出现,直接推动了两汉时期民歌的发达,为两汉乐府增添了风采,谱写了一曲新的篇章。

统治者所制定的举谣言政策能够清晰的看到官员的政绩分析,政策的得失,了解百姓的心声。

例如西汉时期的萧何和曹参相就对民意尤为在意,二人在位期间为了让百姓休养生息,制定了许多稳健的政策,得到了百姓的一致赞颂。

东汉时期,光武帝对举谣言制度也尤为关注,光武帝历经坎坷,在基层生活过多年,非常重视百姓的民生。

他登基后还特地将民谣纳入了行政监督体系,并设立专员收集民谣,反馈给上级。

东汉时期出现过许多因民谣而升迁、罢黜官员的事件,史书记载“大冯君,小冯君,兄弟继踵相因循,聪明贤知惠吏民,政如鲁、卫德化钧,周公、康叔犹二君”。

汉代的举谣言制度是一个完整的监督体系。

它从收集民意、督促传播、专人收集到影响决策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监督过程,形成了相应的传播效果,体现了民谣的传播价值和政治价值。

正是因为统治者对民谣如此关注,制度如此完善,百姓才会在说民谣、唱民谣时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第三是乡间闾的人群聚集方式为民谣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汉朝时期的居民分布特点与后代王朝多有不同,地方官员、达官贵人和普通百姓的房屋距离较近,常常在一起生产生活。

百姓在生产生活中的信息交流密切而频繁,所以他们很容易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并从人气传播达到群体的广泛传播。

只要官员有心,便能够轻易的听到百姓的声音。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的理论支持、统治者的政策支持和乡间闾的聚居环境,都为民谣的繁荣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

民谣刚开始出现的时候,观点倾向还是较为客观的。

但是随着民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对于民谣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民谣慢慢成为了部分官员为自己造势的工具。

例如乡间在主持乡评的时候就出现过大型豪族结党营私、制造黑幕、腐败乡里的情况,而朝中官员在弹劾他人或上书谏言的时候,也常常会收买人心为自己造势。

久而久之,民谣的客观性就在人为的操纵中慢慢被冲淡了。

三、汉代的咏侠民谣是中国咏侠诗的源头,对中华侠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汉代的咏侠民谣真实反映出了汉代游侠的真实状况和乡间百姓对其的客观评价,成为了中国古代咏侠诗的源头。

汉代的民谣记录了大量和游侠有关的谣谚与故事,这些谣谚与史书互相补充,互相印证,反映了汉代游侠的生存状况与性格特征。

汉代游侠,大多继承并发扬了古代游侠的重诺、轻死、惩奸、除恶、扶危、救困的优秀品质。

他们行侠仗义,施恩于一方百姓得到了百姓的高度赞扬,司马迁在《史记》中就曾经对游侠的精神进行过赞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汉朝的游侠集团并非都是行侠仗义的,汉代也曾出现过个别以侠魁为中心,集合游侠少年地方豪强乃至宗族血亲形成的豪侠集团。

他们为了个人利益与当地官员相勾结,从而雄霸一方,这种行为也引起了百姓的不满。

例如《颖川儿歌》当中的“颍水清,灌氏宁;颍水浊,灌氏族”描写的就是以灌夫为首的豪侠集团在颖川当地的威势,这种三字句式的作品节奏短促明快,表现出了人们对灌氏集团的不满。

汉代游侠题材的歌谣,让后人更加全面的认识了汉代游侠群体,对学者研究古代咏侠诗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汉代民谣之所以会在民间广泛流传,是因为它既满足了百姓的情感需要,以文化载体的方式帮助人们抒发了心中的情感;

也在选官方面起到了监督作用,深层次的反映出了人们对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的看法。

正是因为民歌既有情感价值,也有政治价值,所以才会在两汉时期蔚然成风。

参考资料:

《汉书》

《后汉书》

《史记》

0 阅读:3

燕飞说剧

简介:谢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