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一天卖4000斤!23年香肠哥在杭州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居然有人一口气买走1200斤!

飞狐说娱阿 2025-02-22 10:41:59

在杭州的菜市场里,你可以看见一些摊位上挂满了香肠,香气扑鼻而来。

菜市场是很多杭州人生活的一部分,而在冬季,菜市场更是变得热闹非凡。

尤其是最近几年,“灌香肠”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有的人觉得这是一件极普通的事,而有的人却靠它实现了意想不到的梦想。

这其中的故事,就要从一个被称作“香肠哥”的男人说起。

灌香肠23年,从亏本到超10万斤年销量

23年前,曾经是木工的于赛华决定改变自己的生活。

那时候的他,并不敢想象自己今天会在杭州买房,还会成为非遗传承专家。

起初,由于市场不稳定,他甚至还亏本过。

但于赛华没有放弃,而是坚持用自家传承的手艺和配方,一步步打入了杭州的市场。

于赛华提到过,“我每年只在杭州待三个月,就是来灌香肠的。

这三个月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时间。

刚到杭州没多久,就有老客户下了800斤的订单。

对于这些大额订单,于赛华早已经习以为常。

今年,他的朋友圈里更是频频出现一些几百斤的订单,甚至还有一次下单1200斤的案例。

这些订单并不是凭空而来,于赛华用他的诚意和手艺换来了忠实的顾客。

很多顾客为了他的香肠,甚至不惜从下沙、滨江等地赶来。

每年,文晖农贸市场的摊位一开张,不少老客都会迫不及待地前来下单。

忠实客户遍布杭州,订单不断

在杭州,不管摊位搬到哪里,于赛华的客户都会跟过去。

比如,刘女士从滨江赶过来,每年都会带着猪前腿肉让于赛华加工,“他的香肠很符合南方口味,每年做一点挂家里增添过年的气氛。”刘女士说加工费涨了不少,不过好吃还是最重要的。

不仅是杭州本地的顾客,还有很多来自宁波、台州的客人也会赶来找他做香肠。

每年的9月,他被选为兰溪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兰溪腊制品制作技艺传承人。

对于他来说,香肠不仅是一份生意,更是一份事业和责任。

他说:“除了熟稔于心的配比秘方,还有自家酿的土烧、新鲜宰杀的猪肉和这项事业的投入和专注。

香肠制作的关键与独特秘诀

香肠制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有诸多讲究。

比如肥瘦比、肉的颗粒度、佐料的配比等都需要掌握得恰到好处。

于赛华的香肠之所以能让人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掌握了这些关键点。

在晾晒了几千斤的“香肠林”中行走时,于赛华凭借手感和经验“检阅”做好的香肠,以保证每一根香肠品质如一。

他自豪地说:“我学会了从经验中找感觉,知道什么样的温度适合晾晒,什么样的天气适合制作。”

杭城各大灌香肠摊的“年味”热潮

其实,在杭州,像于赛华这样被食客追捧的灌香肠师傅还蛮多的。

在拱墅区叶青兜农贸市场,老家金华的徐云云和赵云明夫妻就是这里的“明星摊主”,他们一位卖黑猪肉,一位灌香肠,搭配默契。

16年以来,他们从一个小夫妻摊扩展到4个门店,甚至引进了6台烘干机,生意一年四季都很忙碌。

杭州市的余杭农贸市场也有一个灌了16年香肠的老摊位,摊主章志卫来自金华兰溪。

他说,早年他在望江门海潮农贸市场,从卖水果到转型卖香肠,还有不少支持他的忠实老顾客。

同样在萧山西门农贸市场,赵建新原来做酥鱼,因为自己做的香肠好吃,每到冬天就有老客来“缠问”,结果随着订单量增加,他也转而开始灌香肠。

为了保持手工制作的嚼劲,他还专门定制了切肉机。

这些灌香肠师傅们不仅在菜市场忙碌了一整年,还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年味”。

杭州市场里每个摊位的香肠虽然制作工艺相似,但是由于配料比例和晾晒方式不同,每家的香肠却各有特色。

在寒冷的冬天,香肠作为一道不可或缺的年味,往往带着独特的香气陪伴家人们围坐在一起。

这是属于家乡的味道,也是年味的象征。

透过这些简单的香肠,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有那份对家乡、对年味的深厚情感。

正是这份情感,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跑很远去特地找一家摊位买香肠。

不论是于赛华这样的“香肠哥”,还是其他摊主们,他们用诚信和手艺凝聚了一份难得的岁月记忆。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社会里,我们总是忙忙碌碌,而这些香肠摊主以他们的坚守和努力,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生活的美好,也让每年的年味更加浓郁。

正如于赛华一样,他不仅是追寻梦想的人,更是传承和守护这种独特味道的人。

每份香肠背后,都是一份真诚的情感,一份对家乡的热爱,这是香肠的味道,也是人情的味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