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曾经是上世纪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幅员辽阔的苏联横跨欧亚,重工业实力世界领先。得益于苏联的重工业,地铁在苏联境内可谓是遍地开花,很多大城市都建设了地铁。
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统称为外高加索三国,它们都曾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在三国的首都分别有一个地铁系统,而且都是苏联时代的产物。这些地铁,见证过苏联的辉煌与没落,也正在见证着外高加索三国的新世纪画卷。
今天,我们就来依次回顾外高加索三国的地铁。
格鲁吉亚第比利斯地铁第比利斯建都于公元前4世纪,是格鲁吉亚多个朝代的首都。1801年,第比利斯并入俄罗斯。十月革命以后,第比利斯再次成为格鲁吉亚的首都。苏联时代,第比利斯也获选成为格鲁吉亚首府。直到1991年格鲁吉亚从前苏联独立,第比利斯再次成为国都。
第比利斯人口超过百万,地铁为全城提供了快捷的地铁服务,是前苏联第四个地铁系统。它的建设于1952年开始、于1966年完工。
第比利斯地铁共有两条线路——阿克梅特里-瓦提特里线和萨布塔洛线。它有22个车站和186辆列车。类似于其他前苏联建成的地铁系统,这里的大部分地铁站都有着奢华的装饰。列车从上午6点运行到午夜时分。由于地形不平坦,部分地区的铁轨和两个地铁站都建在了地平线的上方。
阿克梅特里-瓦提特里线现在长19.6公里,共有16个车站。阿克梅特里-瓦提特里线1966年开通,是第比利斯地铁最早开通的一条路线。萨布塔洛线开业于1979年,在2000年得到了延长。目前长7公里,有6个车站。
亚美尼亚埃里温地铁埃里温地铁是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于1981年开通,像大多数前苏联的地铁系统一样,埃里温地铁站位置较深 (离地面20-70米)。埃里温地铁目前只有1条线路,全长13.4公里,共有10个运作的地铁站。
由于1988年亚美尼亚大地震的影响,地铁建设基本陷入停滞。由于地震前地铁线路规划不当,以及亚美尼亚独立后所面对的经济危机,小巴现已取代地铁成为埃里温主要的公共运输系统。乘坐人数的减少又恶化了财政状况,修建新站成了天方夜谭,就连请俄罗斯专家维护已有线路都捉襟见肘。到2009年,体面的金属代币也改换作粗糙、丑陋的塑料代币。
1981年3月7日,埃里温地铁正式开通,并成为前苏联第8个地下铁路系统。当时地铁只有1条线,全长7.6公里,共有4个地铁站。其后此线逐步延长至13.4公里,总共10个地铁站。除了1996年前往Charbakh的支线开通外,埃里温地铁基本上自1989年起并没有重大的扩建工程。
1990年代早期,埃里温地铁曾总共有70卡车厢(全部为81-717/714型号),组成约12架共有3节车厢的列车。然而,当时中间的车厢已卖给莫斯科地铁与圣彼得堡地铁作维修首尾两节车厢。
在2000-2001年,总共有13架 81-717型号 、只有首尾2节车厢的列车在运行(其中12辆在主线运行,1辆在前往Charbakh的支线运行)。2002年埃里温地铁的年度预算为1.44亿亚美尼亚德拉姆,预算中8千万由国家资助,其余的经费由车资、广告等收入支付。现时单程车费为100德拉姆。
阿塞拜疆巴库地铁巴库是阿塞拜疆的首都、经济文化中心。巴库同时也是里海最大港口,外高加索最大城市。巴库面积2192平方千米,人口300万。巴库全市分为内城和新城两部分(亦有将苏联时期兴建区域分别划分的)。
巴库地处里海西岸,阿普歇伦半岛南岸,是里海的最佳港口。现今的大巴库区涵盖大部的阿普歇伦半岛,分为11区、48个镇。内城是核心市区,也是古城堡所在;其旧街道狭窄,被城墙所围。
新城位于内城之南,约在一个世纪前石油工业开始发展时兴建。巴库市辖的各城镇也大都为石油钻探中心,与当地各炼油厂或加工厂有输油管道相通。该城曾因石油工业的发展而严重污染,但现在历经整治已开始好转。
2000年12月,巴库内城与希尔万沙宫殿与少女塔一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阿塞拜疆的第一个世界遗产。
巴库地铁是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的快速运输系统。于1967年11月6日开通,有着典型的前苏联地铁系统特征,包括非常深的中央车站,精致的装饰品和融合传统的阿塞拜疆国家与苏联意识形态的图案。目前,该系统具有3条线路,总长36.7公里,25站双向轨道。
外高加索三国的地铁,都是苏联时代的遗存。这也侧面反映出苏联解体后,三国在地铁建设方面的困境。
用户16xxx12
种牙广告好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