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8月24日讯(记者庞琦通讯员刘孝谊彭璐)一个探头、一瓶耦合剂、紧盯屏幕的双眼、操控面板的娴熟手法……刘旭在黑白的屏幕上“地毯式”搜查,直至锁定病灶。
从业15年以来,她从不放过探头下任何一个可能致病的因素,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创下“至今无一例责任医疗事故”的记录。精湛的业务水平,让她成为科里的“B超神探”、临床医生的“左膀右臂”、患者眼里的“定海神针”。
今年,刘旭获评湖南省肿瘤医院优秀医师,她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悟:修医术亦修仁心,医生是一个满载情感的职业,除了治病救人,更应抚慰患者心灵。
工作中的刘旭。
勇敢的战士:披最坚韧铠甲去守护生命
全年完成常规超声10214例,介入穿刺1151例,麦默通手术引导456,肝造影58,总部位数达21566……在同事看来,刘旭的工作量已经非常惊人。
采访当天,在人潮涌动超声科6诊室,记者找到了正在忙碌的刘旭,“等我把上午预约的病人都检查完。”等结束工作,已临近12点半。她说,从早上7点多到岗直至结束上午的检查,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已成常态。
“不同于普通超声,肿瘤成像更复杂,每位病人的检查时间,少则十来分钟,多则四五十分钟,我们不仅要找到病灶,还要通过超声检查明确病灶周围相关的组织结构关系,追踪可疑肿块的性质,减少不必要的临床过程,提高诊疗效率。”
治疗肿瘤有多种介入方式和手段,而刘旭和同事们的职责,就是辅助医生诊断,选择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案,降低患者痛苦。
2021年,刘旭以全省第一的优秀成绩顺利晋升副主任医师。
长期在医疗一线能力的历练和积累,让她对超声科医生这个身份有了独特的理解。“超声检查主要靠手动操作,这非常依赖医生经验,也对业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超声诊断仪再好,需要医生熟练准确的操作使用;显示的超声图像再清晰,还要靠医生扎实的医学功底、丰富的临床经验来识别分析。
医海无涯、学无止境。她深切明白,医疗技术在不断更新,只有不停地学习,才能更好地服务患者。2015年,她毅然选择重返校园继续深造,并顺利获得中南大学临床医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方向硕士学位。
有人不解,做了这么多年医生,经验如此丰富,为何还选择回学校深造?刘旭回答,医学是她一生为之努力和追求的目标,时常面对患者复杂的病况,让她意识到提升能力、开拓视野的必要性,繁重的日常工作和烧脑的科研探索,亦让她苦中作乐。
耐心的大夫:倾最柔软的心去温暖病人
医生有温度,医学便有了温度。
相比其他检验类科室,超声科需要经常直面患者,对医患沟通技巧也提出要求。刘旭对此深有体会,“除了技术好,还要会说话”。
“门外的病人等得急,觉得这个医生看得怎么这么慢;门内的病人恰好相反,希望医生看得仔细点,看得太快反而会误以为我们不认真。”对于怨声载道的患者,刘旭只能耐心劝导,平稳对方情绪。遇到家属听不懂专业的医学名词,便反复沟通解释。
“曾经有一名患者,第一天来我们科室做甲状腺颈部B超,检查时他突然说他的颈部血管也疑似有问题。”由于颈部血管不在当时超声申请检查单的范围内,接诊的超声医生建议患者重新找临床医生,诊治评估之后再开具检查申请。
第二天,拿到新的申请单的患者被安排到刘旭的检查室。“我当时没发现他颈部血管的问题,就多问了一句,‘你是找哪个医生看的,怎么今天不又找他看呢?’”
患者听完突然激动不已,还哭了起来,“检查是你们医生开的,号也是你们医生约的,我怎么知道安排在哪个诊间?”
“肿瘤病人大多情感脆弱,医生一句无心的话,就有可能触碰到他们内心深处。”这件事让刘旭自省良久,“耐心、细心、关心、责任心时时不能缺位,有时候给患者一点点关怀,会让他们感受到极大的温暖。”
仁心的医者:常怀慈悲为患者省病诊疾
“我遇到过一位70多岁的娭毑,因身患帕金森被儿子推着轮椅送进超声诊室。”刘旭回忆道,“她穿着整洁,谈吐得体,当家属把她抱上检查床,遵医嘱帮她脱掉上衣,充分暴露乳腺检查部位时,她表现地非常抗拒又难为情。”
一旁的刘旭立马反应过来,把家属请出了诊室,亲手帮老太太解开衣扣。做完检查后,又耐心将耦合剂擦拭干净,整理好衣物,搀扶下床。
“老太太连声道谢,我至今难忘她感激的眼神,和不愿松开的双手。”
多年的工作经历,并没有磨灭刘旭的从医初心,反而让她深刻理解到,从医的更高境界,不是看淡生死、麻木不仁,而是应该尊重生命,饱含慈悲。
技在于高更在于德,术在于巧更在于仁。无论病人年纪大小,无论患者病情缓急,他们的心灵需求都应该被看见。
这与湖南省肿瘤医院的人文理念也高度契合。
近年来,医院在“临床心灵关怀”“宁养疗护”等项目上多方发力,并已卓见成效。医院对患者的赤诚仁爱之心,也都被职工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付诸于工作实践里。
“以己之能、关爱患者”的暖心氛围如燎原之势蔓延开来,逐步形成一股正能量,感染和带动着刘旭及她的战友同仁们,用“医言医行”坚定守护患者,擦亮医疗服务底色。
(一审:蒋宇二审:余画三审: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