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画横线之找语言和心理活动,怎么做不出错?

凝妈悟语 2025-03-25 14:30:54

文|凝妈悟语

一年级阅读理解题目不是很难,但孩子常常在画横线问题上犯错误。

上学期,经常漏掉画横线的题目,跳过去不做,说没看到。

这学期,总是画蛇添足,要求画人物说的话、心理活动,他总是把前面和后面的句子一并画出来。

比如,下面这题,要求画出毛主席说的话。孩子画的是“毛主席知道后,坚决反对......老百姓的利益得到保护才是最重要。”错误地把行动和事实描述也画上了。

还有下面这题,要求画出杨大娘心里是怎么想的。孩子画的是“她刚拿起扁担......同样的事也发生在邻居二婶家。”把杨大娘的动作和观察到的事实也画了上去。

对比发现,这两道题目是同类题型,都是画出冒号后面的句子。

为什么孩子总在这类题型上栽跟头呢?

经过和孩子讨论,分析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不了解提示标志。

人物说的话,心里想的等等,会有冒号、双引号这些标点符号做提示,或者有暗示性词汇提示,孩子不了解这个规则,对标点符号和相关词汇也不熟悉。

2、筛选关键信息能力不足。

这类题型特别像数学中含多余条件的应用题,要找出关键信息,排除干扰信息。孩子筛选信息能力不足,容易把人物相关的所有句子都看作说的话或心理活动,不能精准定位题目要求的特定信息,导致多画。

3、审题跳跃性大。

孩子审题不够仔细,没有认真分析要求画线的是哪部分,而是扫读题目后,摘取自己认为正确的信息,凭感觉画线。

比如题目中出现“杨大娘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孩子看了前面这句,又看了后面要画横线,就到文中去找“杨大娘发现水缸里的水满满”的这句话,直接全部画下来。

怎么引导孩子正确解答这类题型?

根据孩子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帮助孩子克服小小困难。

首先,给孩子讲明白提示标志

“说的话”,可能的提示词汇——*说、*问、*喊、*叫、*嚷,标点符号——冒号:引号“”。

“心里想的”,可能的提示词汇——想、觉得、担心、高兴、希望等等,标点符号——冒号:或破折号——

其次,告诉孩子正确解题步骤

~第一步,逐字读题,在题目中圈出关键词。“人物”、“说的话”、“心里想”、“提问”等等。

~第二步,找到提示标志。词汇和(或)标点符号。(心理描写会有隐藏的情况,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下面案例涉及到此中情况)

~第三步,在提示标志前面和(或)后的句子下面画直线。(因为提示词可前、可后、可中间,位置随机)

~第四步,检查确认。看人物是否符合题意要求,提示标志是否找对,多余信息是否排除。

比如,下面题目做题步骤。

关键词:“娃娃,提出,问题”。

提示标志:词汇——问,标点符号——冒号和双引号:“”。

在双引号的句子下面画横线。

确认是娃娃问的话,标点符号正确,前后都没有多余的动作描写、事件描述等等。

最后,让孩子讲题

打印错题,让孩子尝试画出正确部分,并用红笔划掉多余部分,强化对比认知。

让孩子说一说是怎么考虑的,看是否理解了提示标志,是否能按正确步骤做题,是否能确定多余信息和说的话、心理活动无关。

反复练习强化

题目千变万化,只做一两道题,孩子可能无法做到举一反三,还会一错再错。需要具体、大量的重复练习,孩子才能够融会贯通。可采用不同的形式,让孩子逐步掌握。

形式一,做同类题型

可以找一些阅读题目,如果恰好是找语言和心理活动,可以直接做题。如果没有合适的题目,可以根据阅读材料自己出题。

比如下面的阅读短文,可以要求孩子把松鼠说的话画出来。看孩子能否及时找到“如果有架滑梯,那多有滋味。”

再比如下面的短文,要求孩子找出小刺猬想了什么,看孩子能否准确找到“小松鼠发起愁来,她背上全是刺,哪一件衣服能穿上身呢?”(心理描写隐藏了标点符号,提示词“想”在后,是做题步骤中第二步提到的个例)

形式二,在阅读时随时提问

孩子每天会读一些书,一些有故事情节的书,里面有对话,有心理活动,可以随机提问,让孩子在实际阅读中进行阅读理解练习。

比如,孩子正在读《没头脑和不高兴》,就可以给孩子出题。

读到70页,有心理活动的句子,就问孩子:闹闹心里怎么想的?用横线画出来。句子在前,而提示词在后。

读到107页,有很多语言描写,就要求孩子:把爷爷说的话画出来。句子在前后都有,提示词在中间。

这种练习非常灵活,可以无限扩大练习量,见到的提示词、描述方式也更多。

因为我们遇到的题目毕竟有限,可能就局限在说了什么、想了什么,实际还可能会有听了什么、看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到什么、尝到什么等等,在阅读中就都能见到了。

孩子见的多,用的多,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就增强了。

形式三,互换角色

我们常考孩子,次数频繁,孩子可能会厌倦。不妨互换一下角色,让孩子当老师出题,我们当学生来做题。我们也可以战术性出错,让孩子找出错误,这样可以强化孩子的判断力,孩子也很有成就感。

写在最后:

一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画横线之找语言和心理活动的题型,孩子出错比较多,反映出孩子的知识漏洞、能力欠缺以及做题习惯不佳问题。需要有针对性设计练习,帮助孩子理解并做对。看似简单的问题,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耐心陪伴。

我是@凝妈悟语

家有两男孩,大一新生+小一新生

陪读12年后重新出发

分享学科学习、阅读、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0 阅读:0
凝妈悟语

凝妈悟语

两宝妈妈,专注育儿经验分享,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