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5首诗词,敢为天下先,挑战惊涛巨浪!中华儿女,感动世界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2024-09-23 08:36:15

我们伟大的祖国,无论是火山喷发、洪水肆虐、地震摇撼,还是疫情肆虐,每当国家面临艰难时刻,中华儿女总是展现出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

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从不含糊,总有人愿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以捍卫国家的尊严与利益。

中华民族历经无数磨难与坎坷,饱经风霜雨雪,然而,无论遭遇多大的困境,我们总是能够在挑战中奋起,在苦难中愈发坚强。

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正如古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文学底蕴。这份独特的文学素养,让我们有着充分的理由拥有文学自信。

我们更应当珍惜并传承这份宝贵的国学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1】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两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

司马迁说:以前西伯姬昌被关起来的时候,他也没闲着,反而把《周易》这本书给写得更完整了;

孔子碰到困境,就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反而写出了《离骚》;

左丘明眼睛看不见了,却写出了《国语》,孙膑被砍去了膝盖,但还是写出了《兵法》;

吕不韦被贬到蜀地,才有了《吕氏春秋》;韩非子在秦国被关起来,写出了《说难》、《孤愤》;

《诗经》里那些好诗,也大多是些承受过千锤百炼,内心极度痛苦的圣贤们写出来的。

我呢,刚开始写书(《史记》)还没写完,就碰到了这倒霉事(司马迁是在为李陵辩护中激怒汉武帝,并在奸人的陷害下处以宫刑)。我特别担心我的书不能完成,所以就算受了那么重的刑罚,我也没敢有啥怨气。

现在书终于写完了,我打算找个好地方藏起来,等遇到合适的人再传给他,然后让它在人们中间传开。

这样,我就觉得以前受的侮辱都值得了,哪怕再受一千次一万次的侮辱,我也不会后悔。不过啊,这些话只能跟明白人说,跟那些不懂的人讲,他们也不懂啊!

司马迁可谓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他以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为榜样,用他们的经历来鼓舞自己,面对困境不屈不挠,即使遭受最残酷的刑罚也毫不退缩。

他深知自己的作品对于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即便在遭受极大侮辱和痛苦的情况下,也依然坚持完成了著作。这种为了理想和使命而舍生忘死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

司马迁很有自己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思考。他深知作品传承之重,故舍身忘死,终完成使命。

这种对信念的坚守与对文化的热爱,其精神既令人敬佩,又富有深意,激励我们在困境中坚守初心,砥砺前行。

这种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体现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02】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文天祥是南宋的状元,状元就是皇帝钦点的全国第一名。文天祥当年也享受过这样的荣耀,中状元,当宰相。

但是,他用自己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做状元不仅仅是享受第一等的荣耀和第一等的权力,更是要承相第一等的责任付出第一等的牺牲。

这就是身在公门好修行最好的诠释,为人父母官就要造福一方,精忠报国。

诗题中的零丁洋,就在广东省的珠江口外,北起虎门,南到香港、澳门。

文天祥是南宋的宰相,南宋的都城是临安,文天祥为什么要过零丁洋呢?

1276年,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挥师南下,攻破了南宋的都城,俘虏了南宋的皇帝,南宋基本算是亡国了。

但是,有十多万军民却不甘心亡国的命运,他们在文天祥等几个大臣的领导下,先后拥立了两个小皇帝,南下到福建、广东,坚持抵抗。

可是元朝的军队太强大了,这些抵抗力量屡战屡败。到1278年,文天祥本人也被俘虏了,他服冰片自杀以身殉国,结果未遂。

元朝人把他押到船上,经过零丁洋,送到崖山去。时间来到1279年。崖山南宋的遗民正在和元朝的军队进行最后一场殊死战斗。

元朝人把文天祥押到崖山,一再逼迫文天祥修书招降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均被文天祥拒绝。

为了表明自己坚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挥笔写下了这首《过零丁洋》诗,交给张弘范,以诗明志。

我如今遭遇的种种艰难,都是因为我念通了一本经书。既然我学习了儒家经典,就必然会做出今天的选择。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没有什么比仁义更重要的了。所以,必要的时候,人就要“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从1275年开始起兵勤王,到1278年被俘,跨越了四个年头。这四年下来,抵抗的力量越来越微弱了,失败已是无法挽回。

山河破碎,好像狂风中飘零的柳絮;自身漂泊,好像被急雨打散的浮萍。

1277年,文天祥在这里被元朝军队打败,妻子儿女都被俘虏。

当年在惶恐滩头,我诉说着自己的惶恐;如今到零丁洋里,我又慨叹着身世的伶仃。

人生自古谁能长生不死?我要留下一颗忠君爱国的红心。照亮汗青。

这首诗一共四联,前三联都在写悲,一句自己,一句国家;一句国家,一句自己,情感交替上升。

读起这首诗,真是悲从中来,悲不自胜,悲能痛入骨髓。这是一种人生的悲戚、荒凉和绝境之中不甘于沉沦的英气和担当,跃然纸上,震撼我们的心灵。

【03】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二五》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非常特别,它跨越了古代和近代两个时代。

1840年以后,中国王朝属于近代了,近代的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世界大势浑然不觉。

清政府落后挨打,割地赔款,列强隆隆的炮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各地洋鬼子像疯狗一样涌上前撕扯着中国,那时的中国毫无还手之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龚自珍生在乾隆末期,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之后去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太平盛世中度过。

但是,龚自珍没有被太平盛世冲昏头脑,他很早就觉得,清朝已经进入了衰世,外强中干而已。要想振作,就必须“更法”,也就是变法。

清朝的官员,那是长期安逸享受,能不动则不动的心思,所以龚自珍屡屡遭到当朝权贵的排挤。

最终无法容身,就干脆辞官南归了。在回杭州的路上,长途跋涉中,龚自珍就写诗,一路走一路写,有的是触景生情,有的是抚今追昔,最后算下来,一共写了315首。

1839年是农历己亥年,所以,这315首诗就被命名为《己亥杂诗》。我们今是己亥杂诗中的第125首。

龚自珍回家乡杭州吗,途经镇江,正好赶上当地办赛神会,龚自珍是海内闻名的大才子,镇江的道士就缠着他,让他写青词。

所谓“青词”,献给上天的章奏,也就是祈祷文,它写在青藤纸上的,所以叫青词。

青词既然是写给神仙的,那么内容无非就是虔诚祈祷,乞求风调雨顺诸如此类的事情,还要让神仙看到你的诚心。

龚自珍高度敏感的锐角写出,现在的中国,太像一潭死水了。

要想让国家有生气,是真的需要有风雷激荡就让风雷打破这种大家都不敢说话,也不愿说话的消极状态吧,这种死气沉沉的局面,是多么令人悲哀啊!

这是不是在祈祷神灵?既是,又不是。说它是,是因为龚自珍确实是在呼唤风雷;

说它不是,是因为这风雷并不是大自然的风雷,而是社会、人心的巨大变革,他是巧妙的借题发挥。

社会正缺风雷,龚自珍呼唤风雷,他向比风神、雷神更厉害的天公呼唤,“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天公啊,我奉劝你别再昏睡了,你重新抖擞一下精神吧!

请你别再拘泥于以往的模式,给我们降下各路人才吧!

龚自珍这个说法多奇特呀!历来只听说老天爷降风降雨,怎么会降人才呢!

可是,这正是龚自珍借题发挥的地方,你们不是让我写青词求老天爷吗?

我确实是求,可我求的不是风调雨顺,我求的是人才。

龚自珍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是1839年了,距离鸦片战争只有一年时间。外国人已经虎视眈眈,而清政府却还是麻木不仁。

危机已经迫在眉睫了,要拯救中国,决不能靠那些因循守旧、死气沉沉的官僚,而是必须有大量不拘一格、生气勃勃的人才。

就如他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儿落了,不是无情,它是要变成春泥,培养新的花朵。

从这两首诗就能看出来,龚自珍这315首《己亥杂诗》其实并不杂,而是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他就是要救国,就是要培养人才。

这种报国之志已经占满了他的心胸,无论看见什么都能联想到这个话题,所以才能在写青词的时候借题发挥,脱口而出的,不是求神拜佛,哀哀求告,而是呼唤变革,呼唤人才。

这个词太有性格,太有智慧了。想想看,一首写给老天爷的诗,我劝你,你睁开眼睛,抖擞精神,焕发活力吧!这是多么热切的心情,多么豪迈的精神啊!

【04】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是清王朝破败这段历史进程中率先觉悟的中国人,他被称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深谙“知彼知己”的重要性,编撰《四洲志》,激发民众的力量。

林则徐本是朝堂一品大员,在没有销烟之前,他就曾任职重要的职务,而且还曾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可谓实实在在的朝廷忠臣。

而与其他腐朽的清官相比,林则徐始终都将国事放在首位,尤其在当时的清政府开始被迫向西方列强打开国门之时,他更是担忧着国运与民生。

在英国将鸦片引入中国之后,大量钱财外流,国民沦为弱民,鸦片一点点侵蚀着大清帝国的尊严,林则徐再也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主动请缨整肃鸦片,而且立下的军令状更是“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

禁鸦片大体上肯定是利国利民,但是,在某些官方眼里就是切断了他们肥水,断送了这些人的财路。

林则徐禁烟成功后,相当于动了别人的奶酪,朝堂之上以琦善为首的大部分官员都打压林则徐,给他穿各种小鞋,面对这些想蚕食大清的利益集团,还有昏庸无能的道光皇帝,林则徐就这样被发配到新疆伊犁。

明明抗英禁烟有功,最后却被贬,远戍伊犁,林则徐心中自有一股不平之气。

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

这里先是正面的叙述,正常情况下,很多人都坚持不去,会归隐,会退让。但是,我偏不。

他的意思是“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

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

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

“我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对我谪贬到新疆,也算是对我最大的恩宠了。

我还跟老伴打趣的说,这回我要变成杨朴了,搞不好是会掉老命的。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铁骨铮铮汉子不死的灵魂,不甘压迫,不甘落后,不甘被人侵略,不断抗争,寻求国家富强的历史。

【05】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前有龚自珍在求天公降人才,后有林则徐挺身而出,今有谭嗣同为国从容赴死。

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

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

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在维新变法失败之时,四处都是逃亡的难民,好友康有为走了,梁启超走了,他们都去了日本避难,我希望他们都能受到人们的保护,平平安安的。

谭嗣同明明知道自己面临的凶险,且他完全可以出走日本避祸。但是,谭嗣同抱着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信念,他狠狠地撕了去日本的船票。

他认为中国振兴必须要变法,而变法就需要有人为国家流血,要有人牺牲,他就决定从容赴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就义之前,谭嗣同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句,让人荡气回肠。

美国的网友说,中国人真得太可怕了,你们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新中国才刚刚才成立,就在朝鲜战场上,打得我们被迫签订了停战协定,还给我们美国划了条线,即便在后来的越南战争中,我们都不敢有丝毫逾越。

是啊,大家想一想,近代中国,被列强凌辱,曾经上海租界甚至与出“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可见民族衰败到了什么地步。

就在生死存亡之际,我们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畏惧,亲手撕毁了命运的安排。

中华民族再一次振兴和腾飞,其原因何在?就是包括谭嗣同,张自忠,邱少云在内的无数志士仁人,他们能够为了国家置生死干不顾,用鲜血写就了民族振兴的道路。

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千万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你以为现在所拥有的都是理所当然?

想想中国以外的的一些国家,乌俄之战,巴以冲突,战火连天,18岁男青年要上战场,一些弱小的国家,百姓居无定所,食不裹腹,生灵涂炭。

战争带给老百姓的只有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和家破人亡。如果你觉得这些都离你们太远,想想邻居缅甸也是炮火连天,缅甸人跑到中缅边境来搭帐蓬以此躲避飞来的炮弹,一河之隔是他们做梦都想加入的地方。

强大起来吧,强大的国家就是天堂,平平安安就是最大的幸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

0 阅读:52

花间一壶酒诗词赋

简介: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